关于整体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

关于整体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4-26

文/程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 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市乡村 振兴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目前,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作为智力帮扶的“直通车”,正在和将持续发挥着职业培训、产业规划、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的作用。但我市职业院校在空间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断链”和“错轨”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

一、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以涉农职业院校为例,全市目前共有涉农高职院校6所,其中:万州区1所,涪陵区1所,黔江区1所,大学城2所,南岸1所。涉农中职学校17所,其中:主城区2所,渝西11所,渝东北2所,渝东南2所。涉农职业院校主要布局在主城都市区,而“两群”地域是我市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与“两群”范围内的区县急需职业教育支持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同时,在23所中高职涉农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开设有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涉农专业17个;中职学校开设有园林技术、农机设备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16个,很显然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

二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当地主要产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当前,全市职业院校由于招生需要,开设一些如电子信息、计算机类的所谓热门专业,而真正涉农专业非常少,且与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如渝东南、渝东北涉农中职学校均大量开设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热门专业,涉农专业多数为畜牧兽医类、农村电气技术类、装备应用技术类、水产养殖技术类传统专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乡村振兴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很显然渝东南、渝东北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本地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规模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差距很大。全市高职与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办学与“三农”需求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困局。《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1〕22号)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明确要求:全市每年要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建设新农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而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少,导致“供给”无法有效满足“需求”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四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指导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与相关区县建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但多限于旅游服务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会计实务、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中药材种植、蜜蜂或其他特色养殖等技能培训,乡村振兴学院因缺少相应的师资而无法有效开展。同时,目前全市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开办了高考升学班,职业教育属性弱化。调查显示,“两群”范围内的中职学校高考升学班越来越多,升学班学生占职教中心学生总人数比例高达80%-90%,致使中职院校涉农专业资源被挤占,涉农专业教师无课可上,多数转岗或调离,涉农专业实践平台逐渐被压缩,产学研难以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显得很薄弱。

五是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缺乏协同机制。首先是缺乏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以中职学校为例,目前地方政府是按生均1500元投入办学资金的,办学经费普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多元化办学、互利共赢的制度设计缺乏,社会上富余资金、农业技术、实验设备、厂房又不能参与办学,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力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缺乏多方联动机制。目前,各部门和单位放着现成的涉农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不用,每年的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单干,既闲置资源又浪费财力,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以产业振兴为例,产业振兴需要政府整合力量,给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需要职业院校贡献知识技术,给予技能帮扶;需要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打开市场,从而形成政策链--技术链--市场链,促进产业振兴。但事实上,职业院校与政府、乡村在合作上还缺乏深度,没有形成合力。

二、关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意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更是面向一线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实践教育、应用教育、落地教育,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乡村振兴纳入职业院校的教学教案,把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问题寓于教育教学当中去,把学生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知识分子,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方面发挥出职业院校的优势。我们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已经成立了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职教集团和数智化乡村振兴学院”,效果初显,体会深刻。

为此,提出整体推进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六条建议意见:

(一)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我市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

要在现行政策框架内大胆创新,广纳社会资源,壮大职业院校服务乡村的实力。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构建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行动框架,实施“院校连乡镇”行动计划,着力探寻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院校与其他主体的多边互动、合作与协同机制,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院校服务、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此外,院校之间的校际关系,可以通过探索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院校行动联盟方式,强化市级层面的资源统筹“数据共享”,尽可能地发挥各类院校的优势,共同把脉各地产业发展,强化校际之间协同联动、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真正实现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调的高度统一。

(二)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分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一是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我市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对象,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从而理顺职业教育与其它相关部门的责任关系,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由市教委牵头,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加强调研,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广泛吸纳社会上富余资金、生产技术、实验设备参与办学,探索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乡村产业学院,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二是建立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联系会议制度。着力营造制度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区县年度目标责任,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可由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季度或半年一次,召集市农业农村委、市教委、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单位,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重大问题要进行梳理汇总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三是实施倾斜政策。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围绕渝东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渝东南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在涉农专业申报、招生指标划拨、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项目打造、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适当向“两群”范围内职业院校倾斜,优先立项建设一批优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一批优质涉农专业。

(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首先是打造样板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联合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委等部门采取政、校、企共建等形式,围绕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商物流等,以产业为依托,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打造重庆职教赋能乡村振兴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是加大区县政府投入。各区县人民政府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或基金,对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属性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予以奖补和项目支持。

(四)加深对口帮扶的精准度。一方面,向外学补短板:要把握好东部地区对口帮扶的机遇。充分用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机遇,列出帮扶学校、帮扶清单和服务产业,主动对接,助推我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向内学增强项:要充分抓住我市地域已有的发展基础和比较鲜明的产业特色,我市已一举拿下4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牌子,主动融入相关项目和事项中,在“三师一家”(即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发力。再就是内外联动:深化市内对口帮扶。组织策划市内农业类、财经类、工商类本科学校和国家双高职业院校分区域“一对一”帮扶“两群”范围内职业院校,结合产业布局,指导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职业院校造血机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五)加强智慧涉农人才培养的耦合度。一是复合赋能,增设智慧涉农专业。根据新型农业发展趋势,可由市教委牵头,认真开展调研,在全市职业院校或智能工程相关学院增设智慧涉农专业,培养既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又懂农业装备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市乡村振兴局亦要加大对智慧涉农专业资金支持力度,赋能乡村振兴。二是抓点带面,建立乡村振兴培训示范院校。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优质职业院校,作为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培训示范院校(基地),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培养培训质量。三是以需定供,开展订单培养培训。加强职业院校与乡镇、村社合作,所在区县给予大力支持,采取政府买单、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市级相关部门选择认定培训示范职业院校基础上,再根据每年培训任务下达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涉农智慧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以乡村“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与乡村深层次结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增强涉农人才培养同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耦合性,进一步让乡村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使乡村“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乡村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村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村发展相协调。

(六)彰显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度。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能迷失、定位不能偏离,要主动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正确定位,变“等上门”为“走出门”,彰显“为农而教”的价值本性,增设耕读教育课程,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服务乡村建设情怀,加强农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职业技能,纠正学农离农现象和普遍认知偏见。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着眼于挖掘办学潜力,盘活教育资源,积极做好专业实训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要走开放式教学的路子,探讨建立校外实践实训教育基地,以提高在校学生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办好一批直接服务“三农”的专业,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买单、教育部门做单,区县部门送单” 和“1所职业院校+1个地方政府+N个企业的1+1+N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有的放矢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总之,全面乡村振兴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职业教育主动作为,需要职业院校主动担当、主动担责,而不是被动追随,需可持续发力,而不是一次性冲刺。一方面,地方政府不能放着现成的职教资源不用而“临时单干”;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主动靠前接轨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主动、可持续贡献职教力量、职教智慧和职教方案。

(作者系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校长)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关于整体推进我市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

2023-04-26 14:09:55 来源:

文/程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效渐显,已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庆发展的 最大潜力,把城乡融合作为重庆发展的最高境界,全市乡村 振兴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目前,职业院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作为智力帮扶的“直通车”,正在和将持续发挥着职业培训、产业规划、技术支撑、社会服务的作用。但我市职业院校在空间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断链”和“错轨”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

一、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空间布局结构不合理。以涉农职业院校为例,全市目前共有涉农高职院校6所,其中:万州区1所,涪陵区1所,黔江区1所,大学城2所,南岸1所。涉农中职学校17所,其中:主城区2所,渝西11所,渝东北2所,渝东南2所。涉农职业院校主要布局在主城都市区,而“两群”地域是我市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这与“两群”范围内的区县急需职业教育支持形成比较大的反差。同时,在23所中高职涉农职业院校中,高职院校开设有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动物防疫与检疫、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涉农专业17个;中职学校开设有园林技术、农机设备使用与维护、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16个,很显然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极不相称。

二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当地主要产业发展需要不相匹配。当前,全市职业院校由于招生需要,开设一些如电子信息、计算机类的所谓热门专业,而真正涉农专业非常少,且与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如渝东南、渝东北涉农中职学校均大量开设计算机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等热门专业,涉农专业多数为畜牧兽医类、农村电气技术类、装备应用技术类、水产养殖技术类传统专业。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乡村振兴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很显然渝东南、渝东北中职学校涉农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本地乡村振兴的需要。

三是职业院校涉农专业招生规模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差距很大。全市高职与中职院校涉农专业办学与“三农”需求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困局。《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渝府发〔2021〕22号)提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明确要求:全市每年要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同时培育一批二三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社会发展急需大量人才建设新农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而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少,导致“供给”无法有效满足“需求”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四是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指导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与相关区县建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但多限于旅游服务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会计实务、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而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中药材种植、蜜蜂或其他特色养殖等技能培训,乡村振兴学院因缺少相应的师资而无法有效开展。同时,目前全市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开办了高考升学班,职业教育属性弱化。调查显示,“两群”范围内的中职学校高考升学班越来越多,升学班学生占职教中心学生总人数比例高达80%-90%,致使中职院校涉农专业资源被挤占,涉农专业教师无课可上,多数转岗或调离,涉农专业实践平台逐渐被压缩,产学研难以融合,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显得很薄弱。

五是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缺乏协同机制。首先是缺乏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以中职学校为例,目前地方政府是按生均1500元投入办学资金的,办学经费普遍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多元化办学、互利共赢的制度设计缺乏,社会上富余资金、农业技术、实验设备、厂房又不能参与办学,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力量也会受到影响。其次是缺乏多方联动机制。目前,各部门和单位放着现成的涉农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不用,每年的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单干,既闲置资源又浪费财力,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以产业振兴为例,产业振兴需要政府整合力量,给予涉农项目和资金支持;需要职业院校贡献知识技术,给予技能帮扶;需要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打开市场,从而形成政策链--技术链--市场链,促进产业振兴。但事实上,职业院校与政府、乡村在合作上还缺乏深度,没有形成合力。

二、关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意见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更是面向一线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职业教育说到底是实践教育、应用教育、落地教育,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乡村振兴纳入职业院校的教学教案,把农业、农村、农民这个“三农”问题寓于教育教学当中去,把学生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知识分子,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方面发挥出职业院校的优势。我们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已经成立了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职教集团和数智化乡村振兴学院”,效果初显,体会深刻。

为此,提出整体推进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六条建议意见:

(一)创新机制整体推进我市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

要在现行政策框架内大胆创新,广纳社会资源,壮大职业院校服务乡村的实力。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构建高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良性互动行动框架,实施“院校连乡镇”行动计划,着力探寻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职业院校与其他主体的多边互动、合作与协同机制,积极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院校服务、社会参与”的乡村振兴共同体。此外,院校之间的校际关系,可以通过探索构建面向乡村振兴的院校行动联盟方式,强化市级层面的资源统筹“数据共享”,尽可能地发挥各类院校的优势,共同把脉各地产业发展,强化校际之间协同联动、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真正实现院校赋能乡村振兴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调的高度统一。

(二)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协调。建立起政府牵头、部门分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一是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我市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由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组织培训对象,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并实施培训,从而理顺职业教育与其它相关部门的责任关系,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由市教委牵头,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税务局等部门加强调研,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广泛吸纳社会上富余资金、生产技术、实验设备参与办学,探索建立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乡村产业学院,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二是建立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联系会议制度。着力营造制度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需求紧密对接。实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区县年度目标责任,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可由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季度或半年一次,召集市农业农村委、市教委、市乡村振兴局等相关单位,交流情况、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重大问题要进行梳理汇总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三是实施倾斜政策。市教委、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围绕渝东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渝东南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在涉农专业申报、招生指标划拨、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项目打造、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适当向“两群”范围内职业院校倾斜,优先立项建设一批优质中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一批优质涉农专业。

(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首先是打造样板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委牵头,联合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商务委等部门采取政、校、企共建等形式,围绕特色农业、包装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商物流等,以产业为依托,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打造重庆职教赋能乡村振兴样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次是加大区县政府投入。各区县人民政府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或基金,对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属性明确、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予以奖补和项目支持。

(四)加深对口帮扶的精准度。一方面,向外学补短板:要把握好东部地区对口帮扶的机遇。充分用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的机遇,列出帮扶学校、帮扶清单和服务产业,主动对接,助推我市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另一方面,向内学增强项:要充分抓住我市地域已有的发展基础和比较鲜明的产业特色,我市已一举拿下4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牌子,主动融入相关项目和事项中,在“三师一家”(即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下乡、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发力。再就是内外联动:深化市内对口帮扶。组织策划市内农业类、财经类、工商类本科学校和国家双高职业院校分区域“一对一”帮扶“两群”范围内职业院校,结合产业布局,指导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增强职业院校造血机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五)加强智慧涉农人才培养的耦合度。一是复合赋能,增设智慧涉农专业。根据新型农业发展趋势,可由市教委牵头,认真开展调研,在全市职业院校或智能工程相关学院增设智慧涉农专业,培养既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又懂农业装备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市乡村振兴局亦要加大对智慧涉农专业资金支持力度,赋能乡村振兴。二是抓点带面,建立乡村振兴培训示范院校。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优质职业院校,作为职业院校赋能乡村振兴培训示范院校(基地),调动其积极性,提升培养培训质量。三是以需定供,开展订单培养培训。加强职业院校与乡镇、村社合作,所在区县给予大力支持,采取政府买单、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市级相关部门选择认定培训示范职业院校基础上,再根据每年培训任务下达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涉农智慧专业人才的订单培养。以乡村“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与乡村深层次结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增强涉农人才培养同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耦合性,进一步让乡村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使乡村“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真正做到专业设置与乡村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村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村发展相协调。

(六)彰显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度。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能迷失、定位不能偏离,要主动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正确定位,变“等上门”为“走出门”,彰显“为农而教”的价值本性,增设耕读教育课程,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服务乡村建设情怀,加强农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的职业技能,纠正学农离农现象和普遍认知偏见。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着眼于挖掘办学潜力,盘活教育资源,积极做好专业实训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支持和参与。另一方面要走开放式教学的路子,探讨建立校外实践实训教育基地,以提高在校学生和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办好一批直接服务“三农”的专业,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买单、教育部门做单,区县部门送单” 和“1所职业院校+1个地方政府+N个企业的1+1+N的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有的放矢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总之,全面乡村振兴是多层次宽领域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职业教育主动作为,需要职业院校主动担当、主动担责,而不是被动追随,需可持续发力,而不是一次性冲刺。一方面,地方政府不能放着现成的职教资源不用而“临时单干”;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主动靠前接轨乡村振兴,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主动、可持续贡献职教力量、职教智慧和职教方案。

(作者系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校长)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