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扁鹊派医书 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
“神医”扁鹊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扁鹊的医术究竟包括哪些?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后代已不可考。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 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

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2023-04-27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1
清抄本《急救方》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2
《天回医简》主编、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教授,分享《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研究成果。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3
专家们仔细鉴定古籍医书

“神医”扁鹊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扁鹊的医术究竟包括哪些?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后代已不可考。

4月20日,经研究整理而成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让我们有幸一睹扁鹊的神奇医术。据介绍,《天回医简》是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历经10余年,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的“扁鹊医书”。

4月22日,《天回医简》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来到重庆,向我们揭开了扁鹊神奇医术背后的故事。

1 疑似“失传的扁鹊派医书”

《天回医简》成都出版

4月20日,四川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10余年的联手合作,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出一部传奇医书《天回医简》,并正式出版。

中学课本中《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让国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高超医术印象深刻。然而,扁鹊的医术究竟包括哪些,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后代已不可考。

经研究发现,《天回医简》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名医扁鹊、仓公一派的医学典籍。

而《天回医简》的主编、领军破译复活这套2000多年前传奇医书的灵魂人物,正是柳长华教授。

2012年,成都市在修建地铁三号线时,意外在天回镇发现了老官山汉墓,其中三号墓出土了大量医学竹简,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和4部织机模型。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的系统性整理始于2014年。当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一行前往成都考察医简。根据出土竹简上医书的内容,再结合多年以来对先秦两汉医学的研究积淀,大家判断这批医书从学术渊源上应与西汉名医仓公所受所传的扁鹊医书相关。此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天回医简整理组,对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和文物进行研究。

天回医简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出土时断简残文,字迹漫漶,整理难度相当大。整理人员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编联、书写以及简文内容等,对出土竹简进行了细致整理,历经清理、整理、释文等程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医简进行扫描识别,最终得到医简930余枚,其上用篆隶、古隶及隶书书写的文字2万余个。

900多枚医简包括《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和《疗马书》8种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这些汉简与同时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也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2 《天回医简》主编来渝寻宝

甄选出14部珍贵医书古籍

柳长华教授告诉记者,他此次来渝,除了参加“成渝地区远古针灸学术研讨会”,与重庆地区的中医、文博专家一起交流、分享《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的研究成果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来渝“寻宝”。

4月21日,柳长华教授和古籍保护专家王志昆、重庆文博考古专家胡昌健、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一起,对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已经整理编目出的1.3万册古籍、抄本进行抢救性鉴定,寻找散落民间的珍贵医书典籍,并为其中珍贵的医书典籍评定保护等级。

经过仔细甄别,几位专家学者共甄选出明万历二十九年《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五十三年博古堂刻《伤寒大白》四卷(八册)、清同治十一年重校芥子园《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清抄本《急救方》(1册,鉴定现场拟名)等14部珍贵古籍,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这些医书、抄本将首批报送重庆市文物局定级,并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这14部珍贵的医书古籍中,柳长华最为看重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和《急救方》抄本。他解释称:第一,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是明代皇家颁发的代表当时经脉针灸最高水平的医学挂图,年代早、保存比较完整、图中线条、字迹清晰;第二,类似的挂图民间十分罕见;第三,从老官山的髹漆经脉人像,到北宋的针灸铜人,再到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中医对人体的经脉穴位研究已经十分规范成熟,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经脉人像图经区别不大。

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的收藏者,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馆长、中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光瑞介绍,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的来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光瑞和父亲(重庆知名老中医刘少林)到四川广元剑阁游历访友,在一处乡场上遇到一个摆摊拔火罐的老汉,老汉肩背佝偻,动作也十分迟缓。刘少林对刘光瑞说:“这老汉患了很严重的肩颈病痛,医者不自医,我们帮他一把。”于是父子二人说明来意,并为老人一番推拿,减轻了老人的病痛。

老人十分感谢,并邀请父子二人到他家里“坐下详聊”。父子二人跟随老人回到家中,发现除了满屋的草药外,屋子里只有两个破旧老柜子。老人告诉他们,他的祖辈原是清末的御医,因为得罪了当时的一位权贵,被迫逃到广元隐姓埋名避祸,后来就在剑阁的乡场边开了个拔罐的草药摊维持生计,医术传到他手上,就只剩下拔火罐的手艺了,但家里还有几卷祖上传下来的经脉挂图和医书,他一直藏着,寻找识货的行家。他见刘氏父子医术不错,想把这些医书卖给他们,换点钱,过几天清闲日子。

刘少林打开老人递过来的卷成一摞的黄黑色纸卷,一下子就被纸上的经脉图震撼了,并认定这是一卷十分罕见的宝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最终掏干净身上所有的钱财,以当时的“天价”800元,买下了这一摞经脉图卷。

刘光瑞说,他们拿到图卷后,发现多处已被鼠啃虫蛀,纸张也变得十分粉脆,于是找了镜框把挂图衬起密封,才一直保存至今。

而《急救方》抄本则来自四川宜宾的李庄镇,是刘光瑞花了300元和复印一本“新书”的代价,从一位草药铺老板手中得来的。

柳长华教授说,《急救方》抄本虽然只有薄薄的几十页,但其中抄录的单方和“小妙招”都是经过历代检验、千锤百炼的中医急救方法,是中国古代“游方郎中”需要掌握的立竿见影的医疗手法,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法我们今天都能用得上,比如治疗咳嗽的良方、治疗霍乱的药方、农家水缸消毒的办法等,这些都是巴蜀地区中医不断发展的佐证。

3 千百年来巴蜀名医辈出

与《天回医简》一脉相承

柳长华教授介绍,这些在重庆保存下来的珍贵医书挂图,以及成都老官山汉墓2000多年前《天回医简》的破译出版,都佐证了一个说法:古巴蜀地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这里不断走出名医。东汉时有著名的医学家郭玉,以及郭玉之师程高和师祖涪翁,都是享有盛誉的名医。

柳长华在整理医简时发现,古巴蜀名医的不断涌现,或许就与扁鹊医学经典入蜀有关。柳长华说,西汉成帝(公元前26年)时,侍医李柱国领衔校医书,序中说他整理的书是仓公所传。而仓公医学,恰与扁鹊一脉相承。王莽之乱后,李柱国避祸消失。不久,蜀中绵阳一带出现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著有《针经》和《诊脉法》。

涪翁是谁?《绵州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兹立称。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书。柳长华分析,“西汉校医书的只有李柱国。李助,应当就是隐姓埋名的李柱国。而按照他所处的年代,天回墓主很可能是他的学生。”不仅如此,《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涪翁教了一个学生叫程高,程高又教了郭玉,郭玉则官至太医丞。郭玉是广汉人,即现在的绵阳盐亭人,扁鹊医学就此在巴蜀大地发挥光大。

不仅如此,《天回医简》中记录的常用医疗手法很看重“温阳为主”,大量使用温热疗法以扶阳祛病。后来发源于巴蜀地区、至今在成渝地区和全国都颇有影响的中医扶阳派,和《天回医简》中记录的医疗理念也是一脉相承。明清时期的巴蜀名医刘沅、郑钦安都是扶阳派的代表人物。

刘光瑞告诉记者,中医少林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就是中医扶阳派医术的具体运用,这也体现了《天回医简》医学思想对巴蜀地区中医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深远影响。

柳长华透露,继《天回医简》破译编撰之后,他还有一个打算:对成渝地区未刊散佚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计划在成渝地区各收集20-30种有价值的医书、抄本,编辑一部巴蜀传统医学传世文献,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 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

2023-04-27 06:40:27 来源: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1
清抄本《急救方》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2
《天回医简》主编、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教授,分享《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研究成果。
失传的扁鹊派医书2000年后复活 《天回医简》主编近日来渝寻宝3
专家们仔细鉴定古籍医书

“神医”扁鹊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扁鹊的医术究竟包括哪些?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后代已不可考。

4月20日,经研究整理而成的《天回医简》正式出版,让我们有幸一睹扁鹊的神奇医术。据介绍,《天回医简》是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历经10余年,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的“扁鹊医书”。

4月22日,《天回医简》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来到重庆,向我们揭开了扁鹊神奇医术背后的故事。

1 疑似“失传的扁鹊派医书”

《天回医简》成都出版

4月20日,四川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10余年的联手合作,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出一部传奇医书《天回医简》,并正式出版。

中学课本中《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让国人对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的高超医术印象深刻。然而,扁鹊的医术究竟包括哪些,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后代已不可考。

经研究发现,《天回医简》很可能就是中国古代名医扁鹊、仓公一派的医学典籍。

而《天回医简》的主编、领军破译复活这套2000多年前传奇医书的灵魂人物,正是柳长华教授。

2012年,成都市在修建地铁三号线时,意外在天回镇发现了老官山汉墓,其中三号墓出土了大量医学竹简,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和4部织机模型。

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的系统性整理始于2014年。当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一行前往成都考察医简。根据出土竹简上医书的内容,再结合多年以来对先秦两汉医学的研究积淀,大家判断这批医书从学术渊源上应与西汉名医仓公所受所传的扁鹊医书相关。此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组成天回医简整理组,对老官山汉墓出土医简和文物进行研究。

天回医简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出土时断简残文,字迹漫漶,整理难度相当大。整理人员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编联、书写以及简文内容等,对出土竹简进行了细致整理,历经清理、整理、释文等程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医简进行扫描识别,最终得到医简930余枚,其上用篆隶、古隶及隶书书写的文字2万余个。

900多枚医简包括《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和《疗马书》8种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涉及医学理论、治法、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这些汉简与同时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也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2 《天回医简》主编来渝寻宝

甄选出14部珍贵医书古籍

柳长华教授告诉记者,他此次来渝,除了参加“成渝地区远古针灸学术研讨会”,与重庆地区的中医、文博专家一起交流、分享《天回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像的研究成果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来渝“寻宝”。

4月21日,柳长华教授和古籍保护专家王志昆、重庆文博考古专家胡昌健、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一起,对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已经整理编目出的1.3万册古籍、抄本进行抢救性鉴定,寻找散落民间的珍贵医书典籍,并为其中珍贵的医书典籍评定保护等级。

经过仔细甄别,几位专家学者共甄选出明万历二十九年《铜人明堂之图》、清康熙五十三年博古堂刻《伤寒大白》四卷(八册)、清同治十一年重校芥子园《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清抄本《急救方》(1册,鉴定现场拟名)等14部珍贵古籍,但它们都不同程度受到损坏,“这些医书、抄本将首批报送重庆市文物局定级,并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这14部珍贵的医书古籍中,柳长华最为看重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和《急救方》抄本。他解释称:第一,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是明代皇家颁发的代表当时经脉针灸最高水平的医学挂图,年代早、保存比较完整、图中线条、字迹清晰;第二,类似的挂图民间十分罕见;第三,从老官山的髹漆经脉人像,到北宋的针灸铜人,再到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中医对人体的经脉穴位研究已经十分规范成熟,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现代经脉人像图经区别不大。

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的收藏者,重庆巴渝民间中医药博物馆馆长、中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光瑞介绍,明万历《铜人明堂之图》的来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上世纪90年代初,刘光瑞和父亲(重庆知名老中医刘少林)到四川广元剑阁游历访友,在一处乡场上遇到一个摆摊拔火罐的老汉,老汉肩背佝偻,动作也十分迟缓。刘少林对刘光瑞说:“这老汉患了很严重的肩颈病痛,医者不自医,我们帮他一把。”于是父子二人说明来意,并为老人一番推拿,减轻了老人的病痛。

老人十分感谢,并邀请父子二人到他家里“坐下详聊”。父子二人跟随老人回到家中,发现除了满屋的草药外,屋子里只有两个破旧老柜子。老人告诉他们,他的祖辈原是清末的御医,因为得罪了当时的一位权贵,被迫逃到广元隐姓埋名避祸,后来就在剑阁的乡场边开了个拔罐的草药摊维持生计,医术传到他手上,就只剩下拔火罐的手艺了,但家里还有几卷祖上传下来的经脉挂图和医书,他一直藏着,寻找识货的行家。他见刘氏父子医术不错,想把这些医书卖给他们,换点钱,过几天清闲日子。

刘少林打开老人递过来的卷成一摞的黄黑色纸卷,一下子就被纸上的经脉图震撼了,并认定这是一卷十分罕见的宝贝。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们最终掏干净身上所有的钱财,以当时的“天价”800元,买下了这一摞经脉图卷。

刘光瑞说,他们拿到图卷后,发现多处已被鼠啃虫蛀,纸张也变得十分粉脆,于是找了镜框把挂图衬起密封,才一直保存至今。

而《急救方》抄本则来自四川宜宾的李庄镇,是刘光瑞花了300元和复印一本“新书”的代价,从一位草药铺老板手中得来的。

柳长华教授说,《急救方》抄本虽然只有薄薄的几十页,但其中抄录的单方和“小妙招”都是经过历代检验、千锤百炼的中医急救方法,是中国古代“游方郎中”需要掌握的立竿见影的医疗手法,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其中,许多方法我们今天都能用得上,比如治疗咳嗽的良方、治疗霍乱的药方、农家水缸消毒的办法等,这些都是巴蜀地区中医不断发展的佐证。

3 千百年来巴蜀名医辈出

与《天回医简》一脉相承

柳长华教授介绍,这些在重庆保存下来的珍贵医书挂图,以及成都老官山汉墓2000多年前《天回医简》的破译出版,都佐证了一个说法:古巴蜀地区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这里不断走出名医。东汉时有著名的医学家郭玉,以及郭玉之师程高和师祖涪翁,都是享有盛誉的名医。

柳长华在整理医简时发现,古巴蜀名医的不断涌现,或许就与扁鹊医学经典入蜀有关。柳长华说,西汉成帝(公元前26年)时,侍医李柱国领衔校医书,序中说他整理的书是仓公所传。而仓公医学,恰与扁鹊一脉相承。王莽之乱后,李柱国避祸消失。不久,蜀中绵阳一带出现了一位医术高明的涪翁,著有《针经》和《诊脉法》。

涪翁是谁?《绵州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华阳国志》记载:李助多方,以兹立称。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医书。柳长华分析,“西汉校医书的只有李柱国。李助,应当就是隐姓埋名的李柱国。而按照他所处的年代,天回墓主很可能是他的学生。”不仅如此,《后汉书·郭玉传》记载,涪翁教了一个学生叫程高,程高又教了郭玉,郭玉则官至太医丞。郭玉是广汉人,即现在的绵阳盐亭人,扁鹊医学就此在巴蜀大地发挥光大。

不仅如此,《天回医简》中记录的常用医疗手法很看重“温阳为主”,大量使用温热疗法以扶阳祛病。后来发源于巴蜀地区、至今在成渝地区和全国都颇有影响的中医扶阳派,和《天回医简》中记录的医疗理念也是一脉相承。明清时期的巴蜀名医刘沅、郑钦安都是扶阳派的代表人物。

刘光瑞告诉记者,中医少林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就是中医扶阳派医术的具体运用,这也体现了《天回医简》医学思想对巴蜀地区中医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深远影响。

柳长华透露,继《天回医简》破译编撰之后,他还有一个打算:对成渝地区未刊散佚的中医古籍进行系统性地收集整理,计划在成渝地区各收集20-30种有价值的医书、抄本,编辑一部巴蜀传统医学传世文献,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摄影报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远山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