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冬生
摘要:老舍一生创作了300余首旧体诗。1938—1946年间,老舍在重庆创作发表了近五十首旧体诗,约占其旧体诗创作的六分之一。可以说,在重庆的八年是老舍个人生命中的一次旧体诗创作高潮。他的旧体诗主要以赠答诗、乡居诗和思乡诗为主,约占在重庆旧体诗创作的三分之二。他此时的旧体诗主要围绕抗战主题展开,无论诗情、诗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体现了他的诗才,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老舍;重庆;旧体诗创作
一、个人生命中的一次旧体诗创作高潮
1938年3月27日,“文协”在汉口成立。“老舍被推举为 15 名常务理事之一,并被推举为总务部主任,负责主持‘文协’日常工作”。[1]日寇进攻武汉后,“老舍携‘文协’总会印鉴,与何容、老向、肖伯青一起乘船驶向重庆。”[2]卢沟桥事变后老舍离妻别子逃离齐鲁大学的一幕再次重演。正如老舍所言“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3]。如果从1938年8月14日老舍抵渝算起,到 1946 年 2 月 13 日他应美国国务院邀请离开,除随慰劳团北上、赴滇讲学和成都开会等短暂离开外,老舍在重庆生活了近八年,重庆可算作第二故乡。在重庆,作为“文协”总务部主任的老舍组织并参加文艺界抗敌救国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同时,他还创作了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民族的抗战努力宣传。老舍是文艺多面手,善于驾驭小说、戏剧、散文和曲艺等多种文学样式。他还创作了不少诗歌,新诗如《成渝路上》《船上——自汉口至宜昌》《怒》《壁报诗》《新恋歌》《剑北篇》等;旧体诗有《赠太虚法师》《蜀村小景》《乡村杂记》《赠冯纪法》《北碚辞岁》《诗四章》等。
一直以来,老舍在文坛主要以小说和戏剧闻名,其诗歌尤其是旧体诗少被关注,“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4] 。胡絜青曾说:“老舍爱诗,也爱写诗”“他写新诗,也写旧体诗”“旧体诗比新诗写得多,而且写得好些”[5]。老舍在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喜欢旧体诗。新文化运动后,他迷恋上新文学和新小说,一度放弃了旧体诗写作。“九一八事变”后,他又拿起笔“勒马回疆做旧诗”,在重庆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旧诗季节 ”[6]。算上老舍1919年4月发表在《北京师范校友会杂志》上的9首旧体诗,到他1966年去世,目前已发现的“旧体诗有 300 余首”[7]。其旧体诗有两个爆发期:“一是 1939 至 1942 年;一是 1958 至1965年”[8]。1938至1946年,老舍在重庆主持“文协”工作,旧体诗创作的第一个爆发期恰在其中。
抗战时期,老舍积极倡导“旧形式”,尤其对旧体诗情有独钟。他说“为了抗战,应拿出十八般武艺”[9]。旧体诗在他笔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抗战十八般武艺中重要的一艺。在诗歌创作如何使用“旧形式”上,茅盾说老舍“亦作了光辉的贡献”[10]。据统计,老舍在重庆创作和发表了近五十首旧体诗,约占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综观抗战期间老舍在重庆的旧体诗,无论诗情、诗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很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才华和艺术成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李遇春曾评价:“老舍的诗作数量虽少,但质量上乘,无论古风还是七律,均气韵浑茫,格调超拔,既有陆游的雄豪悲壮,又有吴梅村的奇丽沉郁。”[11]可以说,在重庆的八年是老舍个人生命中的一次旧体诗创作高潮。
参考文献:
[1][2]郝长海、吴怀斌:《老舍年谱》,黄山书社 1988 年 版,第42页,第46页,第64页。
[3]老舍:《八方风雨》,《老舍全集 (14卷)》,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9年版,第374页。
[4]臧克家:《老舍永在》,《人民文学》1978年第9期。
[5]胡絜青:《老舍诗选·前言》,《老舍诗选》,九龙狮子会1980年版,第1页。
[6]老舍:《旧诗与贫血》,《老舍全集 (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第243页,第243页。
[7]张桂兴:《谈老舍旧体诗的若干资料问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8]张桂兴:《老舍旧体诗辑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第42页,第42页,第328页。
[9]苏光文:《抗战诗歌诗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10]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新华日报·新华副刊》1944年4月17日。
[11]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