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观察丨城口鸡鸣乡一“鸣”惊人 因为做好了三“变”
城口鸡鸣乡,名字响亮,但这里的“鸡鸣”曾经传不出大山。完成脱贫攻坚,迎接乡村振兴,鸡鸣乡似乎猛然醒悟,结合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抓特色产业,抓乡村环境治理、抓党员队伍建设、抓人才引进,抓文化挖掘,让“振兴”的东风注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种植大户尝到甜头,龙头企业来了,村集体经济搭建起来,农户的凝聚力转化为生产力。鸡鸣乡之变,是“智”变、治变,更是质变。
智变
倚靠大巴山,鸡鸣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种植条件,但受制于大山阻隔,鸡鸣乡的茶变成了“小众”产业。城开高速率先通至鸡鸣乡,彻底打破了这里的交通瓶颈——鸡鸣茶有更好的“出路”了。
为了做好茶文章,鸡鸣乡围绕这一“苦”差事,打法独特却卓有成效。
先是搭建了茶话室,用来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大家边喝鸡鸣乡自产的茶,边在调解人的劝说下,由怒气冲冲到“和气生财”。群众思想上的穷根拔了,才能齐心聚力谋发展。
接着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抓茶产业的突围。鸡鸣乡明白了酒香也要会吆喝,源于清代,“鸡鸣贡茶”品牌应运而生。这还不算完,鸡鸣乡还拿到了出口资质,借道出海,赢取更大的市场。
此外,鸡鸣乡还进一步“压榨”茶产业的剩余价值,将茶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茶文旅”融合发展样板,新建茶叶观光园,下一步将继续打造“禅茶小屋”“禅茶驿舍”“禅茶文苑”等禅茶旅居点。
就地取材,做大做强的还有中药材。鸡鸣乡一方面引导有想法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一方面利用渝川陕“边城”的区位资源,引入龙头企业,打造中药材产业链。
治变
乡村要振兴,治理需先行。
鸡鸣乡从服务入手,实现更接地气的乡村治理。
在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挖掘德善,让孝老敬亲成为主旋律,在祝乐村,每年都要为80岁以上老人祝寿。每逢重阳节,还为全村80岁以上村民组织坝坝宴,老寿星们围坐在村广场吃“坝坝宴”看文艺表演,百人同庆佳节,成了一大盛事盛景。
在队伍建设方面,鸡鸣乡通过三个举措全盘激活。首先是强筑基层党建“堡垒墙”,通过换届,选出有知识、有能力的“两委”干部46人,“抓书记、强支撑、严考核”三措并举,形成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良好局面;其次是深耕产业发展“示范田”,在各村持续推进“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山上种药、林下养鸡、坡上种茶、家中养猪、平地种菌”的特色产业格局;最后是撰写基层治理新方案,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按照“因事设岗、以人定岗、以岗定责”的原则,分村设置村务监督、环保监督、文明监督等12个岗位,为基层治理注入党建活力。
质变
量变,必然带来质变。
好的自然生态,加上好的发展生态,为鸡鸣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茶叶有人采,药材有人种,养鸡、养殖高山冷水鱼、发展农旅融合项目……鸡鸣乡的特色产业一个个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乡村搞产业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共同致富。
城口鸡鸣乡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引导村民到茶园、药材基地等就地务工,获取劳务报酬;一方面,采取“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模式,让流转土地或手有余钱的村民入股变股东,甚至没有条件的村民,可以用劳动力换股权。
在灯梁村,就有村民选择以劳动力置换股份,参与中药材淫羊藿产业的打造,正应了那句话“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究其原因,是为了让全村村民享受产业的果实,这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鸡鸣乡的探索,得到了城口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该县主要领导在调研鸡鸣乡时指出,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丰富产业业态,拓展产业价值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培育集聚性拳头产品,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从招商引“智”,到乡村之“治”,再到发展提“质”,鸡鸣乡的好声音终于传出大山,鸡鸣乡共同致富的好故事亦值得分享。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羊华 汤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