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生 | 个人生命中的一次旧体诗创作高潮——抗战时期老舍在渝旧体诗创作(二)
老舍的旧体诗主要以慰劳诗、赠答诗、人名诗和思乡诗为主,约占在重庆旧体诗创作的三分之二。

付冬生 | 个人生命中的一次旧体诗创作高潮——抗战时期老舍在渝旧体诗创作(二)

2023-05-05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二、抗战时期老舍在国统区重庆的旧体诗创作

1937年11月,国民党宣布迁都重庆。随着院校、作家、诗人和文艺刊物的内迁,大后方的文学运动广泛深入地展开。“文协”等机构来渝后,重庆的文学活动更加活跃。在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大环境下,作家们拿起十八般武艺投入抗战,这也带来了旧体诗创作的繁荣。在“抗战第一”口号的指引下,流亡到重庆的老舍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尝试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旧体诗就是其中之一。

老舍在重庆创作的近五十首旧体诗,在内容上,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及对漂泊境遇的感伤,有对乡村风光的赞美,也有对新朋旧友的眷念,还有日常生活平凡温馨场景的描写。在风格上,爱国情怀、忧国忧民和遗民之风是总基调。在形式上,有律诗,有绝句,还有古风,这些旧体诗主要围绕抗战题材展开。老舍自述:“战争到底是一种最好的教训,稍具人心者即没法不替国家担忧”“八年来我的文艺作品,没有一篇不是为了抗战”[12]。在此情形下,抗战成为其诗歌创作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他的旧体诗主要以慰劳诗、赠答诗、人名诗和思乡诗为主,约占在重庆旧体诗创作的三分之二。

(一)慰劳诗

1939年6月28日,老舍作为“文协”代表随慰劳团北上慰问。他被前线将士的英勇折服,陆续创作五古《哭王礼锡先生》《诗二章》(过乌纱岭、别凉州),《北行小诗》(二首),《留侯祠》《白云寺》《诗四首》等。这些旧体诗写出了历经劫难百姓的苦难生活,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和抗战到底的决心,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眷恋及报国的豪情力透纸背。“在诗里,他忧国忧民。在诗里,他思念自己可爱的家乡”[13],这些诗意境悲凉、诗风悲壮雄美,情调高昂、浩气凛然且发人深省,饱含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哀思。诗中隐藏着作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陆放翁的遗风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明显。

(二)人名诗

老舍在重庆创作最多的旧体诗是人名诗。胡絜青说:“老舍爱把友人的名字,嵌入诗中,做为文字游戏,这些游戏诗是他的拿手好戏”[14]。他不仅自己创作人名诗,还是重庆文坛人名诗创作的提倡、推动和践行者。1940年3月20日王昆仑设宴,费德林克、米克拉舍夫斯基、戈宝权、阳翰笙和老舍等应邀参加。席上郭沫若、老舍、王昆仑和孙师毅联诗一首:“莫道流离苦(老舍),天涯一客孤(郭沫若),举杯祝远道(王昆仑),万里四行书(孙师毅)”[15]此诗语言平实,却情深郁浓,短短四句便把对浪迹天涯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把诗寄给远在南洋的好友郁达夫,郁达夫收信后回复“万里倦行役,时穷德竟孤。关门无令尹,谁问老聃书”[16]。此诗刊登在1940年4月20日的《星洲日报·繁星》上。

1940年9月4日,老舍应邀赴重庆汉藏理学院讲演。他在《致南泉诸友信》中写道:“山上很美,庙里有许多花草,太虚法师住在一片竹林外的静室里,法尊法师请我们吃了素菜,还送了两包锅粑;我比僧人还穷,只好对学生们讲几句话,否则真不好意思走出庙门”[17]。老舍的演讲以《灵的文学与佛教》为题刊登在太虚法师主编的佛学月刊《海音潮》上。为表感谢,老舍集当代艺术家笔名赋诗回赠:“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赠太虚法师》)他自注:“(民国)30年4月,集当代艺术家笔名成小诗”“写奉太虚法师教正”[18]。抗战期间,老舍与众多文人交往甚密。加上他为人耿直,善于交友,在圈内人缘极好,朋友遍及湖四海。因从小“生活在穷苦人群之中”,打拳的、匠人、车夫和小商贩都是老舍的座上客。老舍曾说:“我的朋友并不都是教授与学者。打拳的、卖唱的、洋车夫也是我的朋友。与苦人们来往,我并不只和他们坐坐茶馆,偷偷地把他们的动作与谈论用小本儿记下来”[19]。抗战人名诗凸显了老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战时文人苦中作乐的精神。谈及人名诗创作的由来,吴组缃说:“在重庆最无聊的是空袭中躲防空洞的时候”,大家“久久闷坐着,无以自遣”,后来大家“就拿文艺界的人名拼凑诗句”[20]。随着躲防空洞的次数增多,老舍的人名诗创作也日益增多。谈及创作,老舍“不认为只是无聊消遣,说这也体现着文艺界大团结,彼此不存畛域的意思”[21]。其类似人名诗还有《亿昔》《野望》《即事》《咏史》《有感》《有所思》《春泛》和《赠潘孑浓(一)》等。

(三)赠答诗

老舍在重庆还创作了不少赠答诗。对新文学作家来说用旧体诗唱和与赠答在当时“依然是很重要的交际手段”[22]。老舍的赠答诗是他和友人间的唱和之作,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不愿当亡国奴的遗民情怀。1941年,老舍和冯玉祥的副官冯纪法住在歌乐山下,二人邻里融洽。7月7日晚两人在院中纳凉,当听说冯纪法手中的折扇是冯玉祥的旧物时,老舍睹物思人,研墨题诗一首:“抗战今开第五年,男儿志在复幽燕!金陵纵有降臣表,铁甲终辉国士天。斜汉双星休乞巧,西风万马具争先。多情最是卢沟月,犹照英雄血色鲜。”(《赠冯纪法》)此诗意境开阔、情景互融、格调沉雄,歌颂了以冯玉祥为代表的民族英雄。诗人“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23]得以表现。修改后以《七七纪念》为题刊在1941年8月23日的《新蜀报·副刊》上。

抗战胜利后,赵清阁离渝返沪。当傅抱石将自己画的“红梅扁舟图”册页中的一帧送给赵清阁时,老舍在册页上题诗:“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万里情。”(《赠赵清阁》)寥寥数语便将朋友间真挚情感抒发。1941年他写诗赠萧涤非:“词客天南去,碧鸡金马间;山光十日酒,渔唱一溪烟。春雨花开落,秋云梦往还;此中多妙趣,回首几千年!”(《赠涤非词人》)可以说,老舍把赠答诗当作战时团结广大文人的一种工具。胡絜青说老舍写诗不为发表“赠友的居多,是抒情之作,为了交流感情”[24]。老舍的赠答诗展现了他良好的人际关系。类似的诗还有《赠田仲济》《赠郭镜秋》《题关良“凤姐图”诗》等。

(四)乡居诗

1940年冬,因赶着创作《面子问题》,加之营养不良又爱喝酒,老舍患贫血病并常头昏。“贫血遇上努力工作,就害头晕”“一低头就天旋地转”[25]。后老舍病情加重不得不去休养,闲来无事又写起旧体诗:“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述怀》)老舍虽处乡村但依然牵挂乱世,诗人坚守气节并未灰心的心态和遗民隐痛在诗中传递。他在《旧诗与贫血》中记录:

在过去的二年里,有两桩事仿佛已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地位:一桩是夏天必作几首旧诗,另一桩是冬天必患头晕。……当我完全无事作的时候,身体虽然闲在,脑子却不能像石头那样安静。眼前的山水竹树与草舍茅亭都好像逼着我说些什么;在我还没有任何具体的表示的时候,我的口中已然哼哼起来。哼的不是歌曲或文章,而是一种有腔无字的诗。我不能停止在这里,哼着哼着便不由的去想些词字,把那空的腔调填补起来;结果,便成了诗,旧诗。[26]

老舍的乡居诗可体会他在重庆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其诗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来看反映乡居闲适生活的《村居四首》。《村居》(一)写出了乡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无法抑制的闲愁;《村居》(二)写出了诗人的感伤、坦然和孤寂;《村居》(三)写出了诗人隐身世外的苦闷和对乱世的牵挂;《村居》(四)则以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内心漂泊的伤痛。《村居》清新隽永,情真意切,缘事而发。诗中乡居的愁苦时时萦绕心头,遗民亡国之伤跃然纸上。浪漫与现实结合,个人情感和自我意识充分表达。这些乡居诗可谓老舍在重庆创作旧体诗的典范。

1942年4月至1943年11月,老舍紧邻好友吴组缃住在陈家桥石板场。因孤身一人,每遇佳节他都会到吴组缃家中小聚。1942年端午,他在吴组缃家中做客后作《乡居杂记》(二)纪念。诗前序

曰:“端午大雨,组缃相邀,携伞远征。幺娃小江新鞋来往,即跌入泥中。诗纪二事”。

老舍与吴组缃相识于1933年,1938年1月他们在武汉组建“文协”,情谊也由此开始,其友是文人结交的典范,还是文艺界的美谈。作者用白描手法记录了吴组缃诚恳待人的品质,如实反映了二者间的深情厚谊,该诗为抗战诗歌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1941年春,冰心从七星岗迁到歌乐山。听闻冰心乔迁,老舍专程拜访并赋诗:“敢为流离厌战争,乾坤终古一浮萍;茅庐况足遮风雨,诗境何妨壮甲兵。移竹渐添窗影绿,飞花时映彩霞明;鸟声人语山歌乐,自有文章致太平!”(《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门前指点月钩斜!”(《乡居杂记》)《乡村杂记》(一)则是老舍写给冰心和吴文藻夫妇的诗,关于诗的由来他说:“久许冰心文藻登山奉访,懒散至今,犹未践诺,昨为小诗以至歉。”老舍记录了争饼、醉酒、谈诗和留别等日常琐事。田园风情和乡居快乐逐一呈现,读后颇有孟浩然诗歌的遗风。除此外,

老舍还创作了《诗四章》(《七七纪念》《沫若先生邀饮赖家桥》《述怀》《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

老舍曾说:“救国是我们的天职,文艺是我们的本领,这二者必须并在一处。”[27]“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述怀》)则充满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哀思,流露出遗民之痛的悲怆,诗人欲报效社稷的豪情如实反映。这两首诗与《沫若先生邀饮赖家桥》《贺冰心先生移寓歌乐山》一同发表在1941年8月23日的《新蜀报》上。1942年老舍创作《蜀村小景》:“蕉叶清新卷月明,田边苔井晚波生。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作者用白描手法将静谧舒适的西南山村自然景象清晰地展现,语言幽美,意境优雅,营构一种闲情逸致的生活。

(五)思乡诗

在重庆的八年间老舍居无定所、生活困顿且饱受别妻离子漂泊离乱之苦。每逢佳节,传统的故土情节让他格外思念北平,如《北碚辞岁》:“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外又新年。病中逢酒仍须醉,家在卢沟桥北边。”作者形象地描写了北碚的冬景,真实记录了贫病交加的窘境和抗战风暴中举步维艰的生存状态。辞旧迎新之际,虽身避乱世,但诗人心中仍未摆脱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眷恋,怀乡之情无以言表。老舍受陆游忧国忧民和吴梅村自伤自谴诗风影响甚深,他说其诗“学陆放翁和吴梅村”[28]。因此,老舍的旧体诗中遗民悲吟及故乡思念在时常流露,他在《自谴》中写道:“既病,又值新年,故有流离之感。可是,这只是那一时的感触。”[29]老舍对故乡的思念在散文《想北平》中有体现,但在旧体诗中还不多见。类似诗作还有《新年吟》。

1945年底,抗战已结束。但胜利并未给老舍带来喜悦,苦于无旅费返乡,他有家难归。在异乡漂泊多年的他比任何时候都思念故乡,苦痛之余只有用笔来抒发内心情感。他在《八方风雨》中写道:“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叫北平先等一等我吧。”[30]他还创作《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七律《乡思》写景、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感情凄切,充盈有余,诗人八年异乡漂泊之苦跃然纸上。此诗情真意切,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饱含诗人流离之苦、故国之思和“忧国忧民的情思”[31]。

参考文献:

[12]杨立德:《老舍创作生活年谱》,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93页。

[13][14][24]胡絜青,舒乙:《散记老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27页,第228页,第229页,第227页。

[15]郝长海、吴怀斌:《老舍年谱》,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42页,第46页,第64页。

[16]郁达夫著、詹亚园笺注:《郁达夫诗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05页。

[17][18]张桂兴:《老舍旧体诗辑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第42页,第42页,第328页。

[19]老舍:《出口成章》,《老舍文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页。

[20]吴组缃:《老舍幽默文集序》,《老舍幽默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21]方锡德:《老舍、吴组缃与“抗战名人诗”——老舍致吴组缃七封信考释,兼谈人名诗唱和》,《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2期。

[22]孙志军:《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

[23]茅盾:《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新华日报·新华副刊》1944年4月17日。

[25][30]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03页,第212页,第189页。

[26]老舍:《旧诗与贫血》,《老舍全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3页,第243页,第243页。

[27]老舍:《大时代与写家》,《老舍全集(1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版,第531页。

[28]老舍:《老舍选集自序》,《老舍全集(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版,第200,第221页。

[29]老舍:《自谴》,《新蜀报·蜀道》1944年7月7日。

[31]谢昭新:《老舍与吴梅村比较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