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林红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林红 通讯员 黄琪奥)产房是生命的起点,而助产士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5月5日,是第32个国际助产士日,记者来到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走近“助产士”这个平凡又特殊的群体,聆听她们的故事。
“按我说的做,宝宝会顺利分娩的!不要紧张。”
“分娩间请求支援,现在有4个宝妈同时分娩,人手不够。”
……
“五一”期间,当大部分人享受假期的快乐时,西南医院妇产科的产房里一如既往地忙碌着。记者见到李铮时,她正穿梭于几张病床之间,一面安抚产妇,一面准备迎接新生命。
作为一名“80后”,李铮从事助产士工作已有二十三年,在她看来,助产工作需要“慢工出细活”。“产妇的平均总产程一般有11-12小时,助产士不仅要监测胎心动态、观察羊水变化,也要判断宫口进展等。在这个过程中,助产士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问候都可能影响产妇的身心状态和产程。”
“95”后助产士李双苹是妇产科最年轻的助产士,虽然年龄不大,她却已帮助上千名产妇成功生产。但直到今天,她仍记得第一次接生时的场景。当时,由于不熟悉流程,李双苹有些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产妇握着她的手安慰:“不要慌,我相信你。”产妇的信赖让初出茅庐的她充满了信心,顺利完成了首次接生。
“如今,虽然过去了好几年,我依然记得那位产妇,是她让我意识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温暖。”李双苹说。
“助产士”有时也会遭遇产妇的不理解。对此,现年80岁的原妇产科主管护师邓家芬深有体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做助产士的时候,受过专业培训的助产士少,经常要连轴转。”邓家芬回忆,与超高的工作强度相比,更让她难忘的是,由于当时科学生育的理念还未普及,很多人质疑她的工作,导致她遭受了不少误解。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助产士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如今,不少产妇在生产前,会主动和我们交流方案,有的产妇在生产后,还会带孩子回来,与我们合影留念。”李铮说。
时值第32个国际助产士日,第十六届重庆市产科专科护士(助产士)结业典礼上还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传承仪式。西南医院妇产科退休助产士曹坪和成敏将她们曾经用过的胎心听诊器交到刚参加工作的助产士何林与杨霜的手中。
“这是一种传承。”西南医院妇产科主任王丹说,该院产科自成立以来,一代代护理人正是通过这种传承,将多年临床积累的过硬护理、助产操作技能悉数相传,帮助年轻助产士提升专业能力。
据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南医院目前有助产士23人,以“80后”“90后”为主体。医院每年的分娩总量接近5000例,平均每天都有20多名新生儿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