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种粮大户吴立夫:“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近日,记者在梁平区荫平镇新拱桥村的水稻种植基地看到,种粮大户吴立夫正娴熟地驾驶着耕田机在水田中来回耕作,机声隆隆,所过之处,留下一片平整松软的田地。

梁平种粮大户吴立夫:“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来源:梁平日报2023-05-07

近日,记者在梁平区荫平镇新拱桥村的水稻种植基地看到,种粮大户吴立夫正娴熟地驾驶着耕田机在水田中来回耕作,机声隆隆,所过之处,留下一片平整松软的田地。

今年44岁的吴立夫是荫平镇三坝村村民,此前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外务工。看到国家对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2016年,吴立夫积极响应号召回到家乡,成立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规模化水稻种植。短短几年时间,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吴立夫成了有名的种粮大户。如今,敢闯敢干的他还不断“升级”,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荫平镇新拱桥村,吴立夫驾驶耕田机在耕田。 记者 周光辉 摄
荫平镇新拱桥村,吴立夫驾驶耕田机在耕田。 记者 周光辉 摄

“刚开始种植了110余亩水稻,现在种植面积已经翻了10倍,达到1000余亩,这还得多亏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回忆起自己的种粮历程,吴立夫感慨万千。

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荫平镇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吴立夫抢抓机遇,在高标准农田里走出了新“稻”路。

“通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小田’变‘大田’,形成了田成块、地成形的标准化农田,土壤改良和粮食稳产有了保证,而且从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吴立夫说,改善农田灌溉及耕作条件,昔日的“望天丘”变成了如今的“高产田”。2022年,吴立夫种植水稻105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500多亩,总产量65万公斤,收入也翻了倍。

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好处,吴立夫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今年,他采用“稻油轮作”的方式在荫平镇拱桥村、七斗村、三坝村、柳荫社区4个村(社区)种植了1200余亩水稻,其中高标准农田600余亩,预计产量可达到70万公斤,实现产值160万元。

在吴立夫看来,要想种好粮、多产粮,就得继续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利用好现代农业科技,精细化管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守好“米袋子”安全。

“农机帮了我们大忙,与老一辈手工作业的种田方式不同,农民再也不是‘泥腿子’了。”吴立夫谈起种田实现机械化操作深有感触。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还积极为当地种粮大户、散户提供机耕、机插、机防等社会化服务,耕田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烘干机轮番上阵,整个春耕播种过程实现机械化作业,高效又便捷。

对于未来,吴立夫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我要把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好,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吴立夫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

如今,像吴立夫一样的种粮大户,他们不再单纯依靠经验种田,而是更多依靠新农具、新科技和高标准农田,积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正值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更多像吴立夫这样的“新农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引领发展。

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农人”回归家乡?其实,随着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像吴立夫一样有回乡意愿的年轻人并不少。但从愿意回到农村,到真正“回得来”“留得住”“能致富”,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乡村想要留住年轻人,就要有针对性地向年轻人“敞开胸怀”。比如举办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制定支持基层人才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政策,培育更多具有示范作用的“领头雁”,拉近年轻人与乡村的感情,打造适合年轻人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年轻人在乡村的事业有更大发展空间,真正把根扎在乡村的土地上。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农人”!只有让“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才能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梁平种粮大户吴立夫:“新农人”走出新“稻”路

2023-05-07 06:30:38 来源:

近日,记者在梁平区荫平镇新拱桥村的水稻种植基地看到,种粮大户吴立夫正娴熟地驾驶着耕田机在水田中来回耕作,机声隆隆,所过之处,留下一片平整松软的田地。

今年44岁的吴立夫是荫平镇三坝村村民,此前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外务工。看到国家对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2016年,吴立夫积极响应号召回到家乡,成立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发展规模化水稻种植。短短几年时间,靠着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吴立夫成了有名的种粮大户。如今,敢闯敢干的他还不断“升级”,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荫平镇新拱桥村,吴立夫驾驶耕田机在耕田。 记者 周光辉 摄
荫平镇新拱桥村,吴立夫驾驶耕田机在耕田。 记者 周光辉 摄

“刚开始种植了110余亩水稻,现在种植面积已经翻了10倍,达到1000余亩,这还得多亏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回忆起自己的种粮历程,吴立夫感慨万千。

近年来,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荫平镇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吴立夫抢抓机遇,在高标准农田里走出了新“稻”路。

“通过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小田’变‘大田’,形成了田成块、地成形的标准化农田,土壤改良和粮食稳产有了保证,而且从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吴立夫说,改善农田灌溉及耕作条件,昔日的“望天丘”变成了如今的“高产田”。2022年,吴立夫种植水稻1050亩,其中高标准农田500多亩,总产量65万公斤,收入也翻了倍。

尝到了高标准农田带来的好处,吴立夫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今年,他采用“稻油轮作”的方式在荫平镇拱桥村、七斗村、三坝村、柳荫社区4个村(社区)种植了1200余亩水稻,其中高标准农田600余亩,预计产量可达到70万公斤,实现产值160万元。

在吴立夫看来,要想种好粮、多产粮,就得继续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利用好现代农业科技,精细化管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守好“米袋子”安全。

“农机帮了我们大忙,与老一辈手工作业的种田方式不同,农民再也不是‘泥腿子’了。”吴立夫谈起种田实现机械化操作深有感触。自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还积极为当地种粮大户、散户提供机耕、机插、机防等社会化服务,耕田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烘干机轮番上阵,整个春耕播种过程实现机械化作业,高效又便捷。

对于未来,吴立夫充满信心。“作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我要把重庆谷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好,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农业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吴立夫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新农人”

如今,像吴立夫一样的种粮大户,他们不再单纯依靠经验种田,而是更多依靠新农具、新科技和高标准农田,积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正值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更多像吴立夫这样的“新农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引领发展。

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新农人”回归家乡?其实,随着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像吴立夫一样有回乡意愿的年轻人并不少。但从愿意回到农村,到真正“回得来”“留得住”“能致富”,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问题需要解决。乡村想要留住年轻人,就要有针对性地向年轻人“敞开胸怀”。比如举办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制定支持基层人才创新创业的个性化政策,培育更多具有示范作用的“领头雁”,拉近年轻人与乡村的感情,打造适合年轻人发展的环境氛围,让年轻人在乡村的事业有更大发展空间,真正把根扎在乡村的土地上。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农人”!只有让“新农人”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才能为“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