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不断巩固。

实体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不断巩固。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雁”,其业绩反映出经济发展态势。“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经济稳健发展,壮大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力量。”广西大学副校长田利辉表示。

年报显示,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5万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4.16万亿元,同比增长2%;扣非后净利润3.95万亿元,同比增长3%。实体类上市公司展现出更为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2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5%;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覆盖2倍利润规模,体现较强的经营造血能力。

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7%,近六成公司收入正增长。在全球经济和外贸增长动能下滑的情况下,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展现较强韧性。

科创板数据显示,2022年板块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202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板块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1%,近六成公司收入实现正增长,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

研发带动企业发展

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去年,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批科技实力突出的头部公司实现市值攀升。

目前,沪市主板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近1年、近3年分别净增加8家、28家,百亿元以上市值公司分别净增加81家、184家。其中,以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值提升较为明显,近3年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家数由17家提升至33家,比重提升至38%。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2022年年报显示,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32%,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医药生物(41.96%)、计算机(17.88%)、国防军工(11.83%)、通信(9.97%)等行业研发投入较高;分地区看,研发投入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市(38.52%)、上海市(32.25%)、天津市(9.47%)等。

沪市主板公司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投入841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中车、长城汽车等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9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深市公司投入研发资金合计6633.7亿元,同比增长15%;研发强度为3.5%,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107家公司投入超10亿元,中兴通讯、比亚迪、宁德时代和TCL科技等6家公司投入超100亿元。与此同时,深市公司研发人员超128万人,平均每家公司超500人,人才集聚成效显著。

专家表示,大额研发投入为相关公司带来良好市场表现。截至去年末,研发投入金额超1亿元且研发强度超5%的高研发投入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分别达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的平均估值水平,研发创新实力已成支撑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要素。随着研发资金持续涌入新经济新产业,一系列技术取得突破。去年,深市近七成研发资金投入到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和生物科技投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提升67.9%、32.1%和19.6%。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程凤朝表示,以上市企业为创新主体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随着上市公司科技研发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新兴动能日益提升。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5G渗透率突破60%,云业务收入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新技术持续涌现,例如,中国海油去年完成国内首套深水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应用,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破了境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全产业链效益攀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去年,上市公司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发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沪深主板汇集了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蓝筹企业,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例,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说。

沪市主板三大通信运营公司以5G基站为基点,辐射了从系统设备到手机芯片再到终端设备的、具备完整性和竞争力的本土移动通信产业链,合计净利润增速12%。特高压产业链中,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平高电气、四方股份等公司精耕主要核心零部件环节,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4%、14%、200%、20%。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沪市主板公司从上中游光伏设备,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覆盖。主要光伏发电公司全年合计完成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全产业链业绩攀升,产业链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1%、102%。

科创板持续打造“小巨人”矩阵,加快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截至目前,共有256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科创板公司的产品获评“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上述企业去年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137.54亿元,同比增长3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81.87亿元,48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小巨人”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安集科技、绿的谐波等多家公司在关键环节自主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本报记者 彭 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实体经济基本盘稳中向好

2023-05-07 06:30:14 来源: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实体经济“基本盘”地位不断巩固。

整体业绩平稳增长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的“领头雁”,其业绩反映出经济发展态势。“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了经济稳健发展,壮大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力量。”广西大学副校长田利辉表示。

年报显示,沪市主板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0.55万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4.16万亿元,同比增长2%;扣非后净利润3.95万亿元,同比增长3%。实体类上市公司展现出更为良好的高质量发展势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2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扣非后净利润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5%;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2%,覆盖2倍利润规模,体现较强的经营造血能力。

深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7%,近六成公司收入正增长。在全球经济和外贸增长动能下滑的情况下,实现海外业务收入3.4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展现较强韧性。

科创板数据显示,2022年板块公司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

202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总市值超12万亿元。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板块公司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1%,近六成公司收入实现正增长,近八成公司实现盈利。

研发带动企业发展

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去年,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一批科技实力突出的头部公司实现市值攀升。

目前,沪市主板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近1年、近3年分别净增加8家、28家,百亿元以上市值公司分别净增加81家、184家。其中,以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医药生物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值提升较为明显,近3年千亿元以上市值公司家数由17家提升至33家,比重提升至38%。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表示,2022年年报显示,全市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合计1.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7万亿元,平均研发强度2.32%,同比提高0.25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医药生物(41.96%)、计算机(17.88%)、国防军工(11.83%)、通信(9.97%)等行业研发投入较高;分地区看,研发投入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北京市(38.52%)、上海市(32.25%)、天津市(9.47%)等。

沪市主板公司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投入841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中车、长城汽车等19家公司研发投入超百亿元,9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深市公司投入研发资金合计6633.7亿元,同比增长15%;研发强度为3.5%,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107家公司投入超10亿元,中兴通讯、比亚迪、宁德时代和TCL科技等6家公司投入超100亿元。与此同时,深市公司研发人员超128万人,平均每家公司超500人,人才集聚成效显著。

专家表示,大额研发投入为相关公司带来良好市场表现。截至去年末,研发投入金额超1亿元且研发强度超5%的高研发投入公司平均市盈率、市净率分别达46倍、3.59倍,高于其他公司36倍、3.15倍的平均估值水平,研发创新实力已成支撑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要素。随着研发资金持续涌入新经济新产业,一系列技术取得突破。去年,深市近七成研发资金投入到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领域,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设备和生物科技投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提升67.9%、32.1%和19.6%。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程凤朝表示,以上市企业为创新主体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随着上市公司科技研发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升级换挡提速,新兴动能日益提升。一方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5G渗透率突破60%,云业务收入均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为产业数字化提供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新技术持续涌现,例如,中国海油去年完成国内首套深水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应用,在深海油气开发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破了境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全产业链效益攀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去年,上市公司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发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沪深主板汇集了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蓝筹企业,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为例,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说。

沪市主板三大通信运营公司以5G基站为基点,辐射了从系统设备到手机芯片再到终端设备的、具备完整性和竞争力的本土移动通信产业链,合计净利润增速12%。特高压产业链中,国电南瑞、中国西电、平高电气、四方股份等公司精耕主要核心零部件环节,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4%、14%、200%、20%。受益于新能源格局加速布局,沪市主板公司从上中游光伏设备,到下游光伏发电企业,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全覆盖。主要光伏发电公司全年合计完成发电量约50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带动全产业链业绩攀升,产业链整体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1%、102%。

科创板持续打造“小巨人”矩阵,加快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截至目前,共有256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科创板公司的产品获评“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上述企业去年收入规模快速增长,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137.54亿元,同比增长35%;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681.87亿元,48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小巨人”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安集科技、绿的谐波等多家公司在关键环节自主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本报记者 彭 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陶龙鑫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