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两次考察,看的作物虽然不同,但聚焦的都是盐碱地。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来源:新华社2023-05-14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1

耕地、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一次,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走进旱碱地麦田,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一年多前,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前往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两次考察,看的作物虽然不同,但聚焦的都是盐碱地。

在山东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次在沧州,总书记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一番话道出了盐碱地的重要战略作用。

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考察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课题。

在沧州,总书记察看的小麦,有小偃60、沧麦6002、捷麦19等抗旱耐盐碱的品种。这正是当地农技人员围绕“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不断研发培育出适种宜种的品种。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2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21年在山东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在沧州考察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具体要求。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书记考察农业时,总是要同农民和农技人员深入交流,了解情况,进行指导。这次在沧州,总书记也同中科院农技专家和当地种植户亲切交流。这些科研工作者选育耐盐碱品种等,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正如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策划:霍小光、李凤双

主笔:黄玥、于文静、曹国厂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范世辉

视觉 | 编辑:吴晶晶、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2023-05-14 12:31:01 来源: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1

耕地、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这一次,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走进旱碱地麦田,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一年多前,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前往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两次考察,看的作物虽然不同,但聚焦的都是盐碱地。

在山东考察时,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次在沧州,总书记再次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一番话道出了盐碱地的重要战略作用。

2020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耕地总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反复强调。”

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如果能唤醒这一“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用好耕地存量的同时提高土地增量,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

考察黄河三角洲农高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地资源是很宝贵的,抗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土壤含盐量太高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这种“特殊耕地”的治理和利用,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攻坚的课题。

在沧州,总书记察看的小麦,有小偃60、沧麦6002、捷麦19等抗旱耐盐碱的品种。这正是当地农技人员围绕“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实施了30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不断研发培育出适种宜种的品种。

第一观察|总书记强调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2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沧州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当地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21年在山东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前不久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更加重视藏粮于技,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在沧州考察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提出具体要求。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总书记考察农业时,总是要同农民和农技人员深入交流,了解情况,进行指导。这次在沧州,总书记也同中科院农技专家和当地种植户亲切交流。这些科研工作者选育耐盐碱品种等,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正如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策划:霍小光、李凤双

主笔:黄玥、于文静、曹国厂

统筹:张晓松、罗辉、王绚、范世辉

视觉 | 编辑:吴晶晶、唐兴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 杜漩]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