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库区绿色发展献智 为人才队伍建设献策——重庆三峡库区人才交流大会侧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解书睿 陈星 冉孟军 付作侨)群英荟萃献良策,群贤济济论发展。5月13日下午,万州富力逸林酒店三楼,偌大的多功能会议厅座无虚席。室外,江风拂面,山清水碧;室内,妙语连珠,掌声阵阵。
作为重庆首届三峡人才节的重头戏,备受瞩目的三峡库区人才交流大会在这里举行。
这是一次思想碰撞的研讨,这是一场智慧交融的盛宴。
围绕“重庆三峡库区绿色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会主题,受邀而来的7位院士、专家先后登台发表演讲,为三峡库区强化人才支撑、走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建言献策。
为库区绿色发展献智
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重庆三峡库区各区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拓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实现路径。
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如何立足生态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绿色智造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不断提升三峡库区绿水青山颜值和金山银山价值,是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重大课题。
“长江中上游是发展不充分地区,存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内生动力不足、对外开放程度低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建议,要突出流域系统治理,推进生态资源利用,从城市建设、现代产业、现代林业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当前,川渝地区仍面临空气污染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清华大学教授王书肖说,推进“无废社会”和“无废城市”建设,要高度关注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的物质循环,践行综合治理思路,使之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她指出,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加重空气污染,造成健康影响,要着力构建基于健康和气候综合效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针对区域环境跨介质协同治理,四川大学教授杨复沫提出,要瞄准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科技发展前沿,在关键碳污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因、归趋影响以及控制对策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实现天空地污碳一体监测、大数据分析及追因溯源。
“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路径,主要有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资源配额交易、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区域协同发展、生态资本收益等。”国储林项目研究和设计专家王泽福表示,要在政府层面和技术层面加速推进,并通过政策和科技突破,切实解决生态价值实现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问题。
为人才队伍建设献策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三峡库区发展状况关乎长江流域保护全局,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重庆三峡库区要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必须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前来创新创业、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减碳固碳科学与工程是多个学科研究中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当前我国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量大。”针对双碳战略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和优化,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盼月建议,要循序递增减碳固碳科学与工程方向的招生规模,为国家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服务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体物,严重制约空气质量改善。”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敏认为,三峡库区要控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定向培养向企业输送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无论科学选择、研发新型处理技术,还是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都是建立在人才基础上的。要通过培养与引进并举,建立留才、引才、用才新机制,使人才留得住、引得进、用得上。
“地处三峡库区,更要加快建设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低碳人才队伍。”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杨延梅表示,2021年到2022年,学校连续开展重庆市“大学生在行动”环保行活动、“碳达峰碳中和知多少”志愿者培训,进一步增强低碳生活理念。并编发《蓝天、碧水、净土环保课堂知识读本》《碳达峰碳中和知多少科学素质读本》等,开展了科普“碳达峰碳中和”走进少儿图书馆、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万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清水秀、活力迸发。”与万州结缘多年的欧洲科学院院士、三峡人工智能学院名誉院长王钧在三峡库区人才交流大会上说,亲身感受到万州和重庆三峡学院重视人才、关爱人才的真情实意。
在他看来,这次举办重庆首届三峡人才节,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搭建了一个人才交流的大平台。“我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大力推介三峡、推介万州、推介重庆三峡学院,精准招引顶尖创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到万州工作,为重庆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王钧掷地有声地郑重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