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财政向纵深推进
今年以来,数字财政领域探索蹄疾步稳。截至3月底,除特殊行业领域外,天津已有3355家执收单位上线应用电子缴款书,上线率100%;陕西省会计行业电子证照今年3月全面上线,实现从材料申请、事项审批到证书申领全流程网络办理;福建智慧财审系统项目初步设计方案近期获得立项批复,将借助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等辅助评审,实现项目从申报、受理、委托、审核、归档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伴随管理理念升级和技术应用拓展,数字财政不断向纵深推进,也成为业内专家关注讨论的热点。
近日,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围绕“数字财政与智慧绩效”话题,组织领域内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比较浅的层次来看,数字财政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税收征管、预算管理等财税管理环节的革新和增效;从深层次来看,数字财政所使用的数字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渐加深,数字技术对社会的改变可能会倒逼政府改变其运作机制、决策模式和组织框架。”中央财经大学校长马海涛认为,做好数字财政工作是衡量新时代我国财政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构建现代财税体制的工作主线之一。
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数字财政的核心应用。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据了解,2021年5月,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截至2022年年底,已经覆盖3700多个财政部门和60多万家预算单位。中央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于2021年开始试点,2022年在2万多家中央预算单位全面推广实施。2023年1月,财政部设立全国财政运行监测中心,积极探索利用一体化系统汇聚的全国财政大数据,动态反映和监测全国财政运行情况。
“数字财政是数字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数字财政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数字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玉德表示。
各地充分认识到数字财政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不断加速探索。例如,广东2021年5月实现数字财政系统全省上线,2022年8月成立内设机构数字财政局,实现了财政资金全流程实时监控管理,探索形成了“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基层、国库资金直达拨款对象、财政资金实时同步监管”的管理模式。雄安新区开发使用的征迁建设资金、工程建设资金区块链管理系统,开创了财政资金链上支付的先河,实现资金拨付一键式“穿透式”管理,资金支付效率提升80%以上。
北京市在多领域、多行业推广使用电子票据。截至2022年,北京已有2492家单位使用财政电子票据,累计开具票据1.72亿张,涉及金额758.21亿元,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社团等多个领域,涵盖医疗、公益捐赠、资金往来、教育垫付、社团会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7个票种。“北京市区块链财政电子票据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财政电子票据业务“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一个实践热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认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部署要求,要进一步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促进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的业务、财务、资产等信息互联互通,不断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专家认为,要推动数字财政进一步提质增强,除了拓展技术应用场景外,还需进一步加强组织和制度建设,解决好数字财政建设过程中机构、职能和人员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规则体系,合力破除制约数字财政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和瓶颈制约,加快形成规范统一、约束有力的治理规则体系,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经济日报记者 董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