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断亲” 现象不可只看表象
近日,“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显示,“断亲”在90后、00后群体里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断亲”即是年轻人开始与部分亲戚断绝来往、拒绝走亲戚。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断亲”是对个人边界的捍卫,而许多长辈们则“不赞同‘断亲’”,一时莫衷一是。
“断亲”的说法,容易给旁观者造成年轻人冷漠甚至“冷血”的观感。事实上,我们需要将“断亲”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里看,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传统乡土中国的底层逻辑,让很多亲戚关系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不是年轻人变了,而是社会变了。从年轻人的视角看,这种断亲也是富含理性的,断亲不是断父母骨肉之亲,而是断可有可无、被动消耗之亲。
乡土中国中的亲族,主要作用是提供社会支持和以血缘、亲缘为连接的情感满足。从社会支持来看,在以往的乡村,不管是借钱、修房、红白喜事,都需要来自亲戚的社会支持,借点钱、出出力、帮忙张罗张罗……就像报道中反对断亲的老凌所说的:“儿时生活物资匮乏,今天煮饭缺一碗米、明天赶场缺两块钱是家常便饭,全靠家庭成员相互扶持才渡过难关”。
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商品契约关系和生产的专业化,几乎能满足人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随着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支持的来源更为丰富,有什么不懂的,第一想法是搜索一下,或者发个帖子听听网友的意见,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的替代化。
现代化、城市化侵蚀着乡土中国的底层逻辑,我们不再“生于斯,死于斯”,而是拥抱一个流动性的社会。这些变化体现在人际交往的多元化,社会支持来源的多样化,互联网、城市生活让以兴趣为纽带的趣缘关系、以群体、工作生活为纽带的业缘取代一些不必要的亲缘交往,这是情感满足的演变。
从年轻人的视角带入,应该说年轻人是理性的,其断的是内耗之亲、无用之亲、被动之亲。现在年轻人之所以断亲、不喜欢走亲戚,一方面是缺少与部分亲戚的情感联系,缺少共同话题,一方面更是部分亲戚没有边界感。想要断亲的青年人可能各个时代都有,只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在社会的支持下,真正有能力做到“断亲”。部分不合时宜、时代的亲缘关系将会被社会的进步继续洗刷、过滤。
破和立是矛盾的一体两面,看到青年人“断亲”的同时,社会也不用过分担忧,因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亲缘关系也在逐步建立。不管社会再进步、科技再发展,作为人,以血缘为连接的亲缘关系,其血浓于水、不求回报的特点都不会变。
允许对亲戚关系的多元选择将渐渐成为一个社会共识,尽管背后带着转型的阵痛感。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对“断亲”不忧虑、不指责,但同时也防止“断亲”的跟风化。
作者:陈自强 (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