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巫溪丨散田碎地连成片 古路镇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编者按: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作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重庆市巫溪县大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今,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版美丽图景正在巫溪大地徐徐展开。
从春天出发,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联合巫溪县委宣传部、巫溪县乡村振兴局及各乡镇推出《乡村振兴看巫溪》系列报道,讲述一个个村庄的蝶变。
梅雨晴时插秧鼓,苹风生处采菱歌。诗人陆游在《初夏怀故山》中,描绘了插秧的繁忙画面。
5月中旬,巫溪县古路镇龙坪村也迎来了一年繁忙的播种季节,每天清晨都能在稻田里看到村民们插秧的身影。而村民身后,连片平整的稻田,就是当地打造高标准农田的范本。
龙坪大米香 集体经济见成效
“我们龙坪村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拥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这里气候好,所以种出来的大米很受市场欢迎。”村民冉大伯说,不过,前些年大家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形成品牌,大米也没有卖起价格。
2020年开始,龙坪村开始探索集体产权改革,成立了经济合作联合社。村干部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形式,将全村95亩水稻田整合起来,由村集体负责建设、管理,形成了规模化、一机化的种植模式。由于管理到位、种子优化、农药减少,绿色生态的龙坪大米逐渐在市场上打出了名号,一斤能卖到6元。当年村经济合作社仅仅通过水稻种植就获得收益5万多元。
村党支部书记冉鹏说,为了扩大老百姓的增收渠道,龙坪村还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依托生态水稻种植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配以饲养稻花鱼,并多次举办了摸鱼比赛,让游客体验儿时下水摸鱼乐趣的同时共享丰收的喜悦,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与乡村旅游有机整合。
“龙坪米的市场反应很好,如何能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这是冉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他闲暇时就在田坎附近转悠,希望找到出路。
打破土地界限散田碎地连成片
在冉鹏的眼前,是一片由无数个田坎围合而成的稻田,由于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有些农田也一直荒着,他觉得有些可惜。
“如果能让这些分散的土地打破边界,形成一大片就好了,这样就能机械化种植,大大降低人工成本。”
说干就干。2022年下半年开始,村里决定要着手打造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龙坪大米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不过,这项工作一开始并不受老百姓待见。
“把地都给集体了,我们平时吃点蔬菜都没有地方种。”“我的稻田里养了鱼,收入还可以,入股集体收入会不会下降?”“这块地是父辈传下来的,入股后会不会拿不回来?”……
对此,村里不仅多次召开了政策宣传会,还逐一上门给老百姓讲解政策。看着党员带头加入,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同意入股。
“为了打消老百姓的顾虑,我们还专门拿出了边角地供老百姓种菜。” 龙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廷轩说,去年12月,龙坪村第一期500亩高标准农田打造完毕,涉及200多户,单户最多的有4亩。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村集体,每亩每年可得 600元租金,年底还能分红。此外,村民还可在村集体务工,按每天120元结算。
钟廷轩说,今年开始,村里引进了四川的水稻品种,亩产可提升300斤左右。“以前每亩产量在900斤左右,今年预计亩产可达1200斤,老百姓年底又能过一个幸福年。”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冉长军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