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五项先锋”赛马比拼丨第五党支部担当作为责任区:实干敢为强服务 以创新实现党建业务“双肩挑”
开栏语:党旗领航新时代,砥砺奋进树先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深入推进“五项先锋”创建活动以来,首批25个创建党支部打好“规定+自选+特色动作”组合拳,有效突出了“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五项先锋的品牌特色。围绕医院发展、科室实际、贴近医患需求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华龙网,强化党建统领,聚力打造新时代的“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开设学习贯彻二十大·“五项先锋”赛马比拼,晒百年宽仁“医”心向党护健康,看重医二院“医”路向前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此,作为保障西南地区人民群众健康的主战场,近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二院)不断聚焦临床和科研需求,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让科研成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而在这当中,该院第五党支部(科研处党支部)的带头担当、率先作为,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加强理论学习、建强组织堡垒,完成党支部标准化模范化建设,到亮出党员身份和职责,打造服务型支部品牌;从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到完善医院科研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从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培训,满足多样化需求,到打造宽仁品牌,推进临床研究管理工作品牌化建设;从促进党建业务融合,创新管理措施,率先成体系开展科研门诊,到建立“揭榜挂帅”新模式,激发创新新动能……自重医附二院启动“五项先锋”创建活动以来,第五党支部就通过设立“担当作为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服务能力,成为医院科研发展道路上的最佳辅助!
强基础修内功
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
“希望大家通过本次会议,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明确整改方向,更好地完成以后的工作,不能总是年年老问题。”3月20日,在重医附二院第五党支部开展的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上,支部书记黄慧哲根据去年党支部工作情况,以及支委成员履职情况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并根据党章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带领全体党员聚焦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等方面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查摆问题,也提出改进建议和办法。

会上,党委委员、重医附二院副院长邓忠良提出要求,“虽然第五党支部年轻人较多,职称和学历相对其他职能部门也较高,但我们仍要客观正视与其他优秀职能部门的差距,从工作方式中相互学习,对指出的问题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始终把交流学习的态度贯穿始终。”
事实上,这样的党组织生活会,第五党支部每月都会召开一次,包括但不限于理论学习、规则制定、重点任务讨论、宽仁故事聆听、周边社区服务等内容,以不断增强支部党员的思想政策意识和时事政治素养,提升支部凝聚力,推动自我革新。对此,黄慧哲表示:“这是我们推进支部标准化模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从严抓好落实,才能建强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
邓忠良强调,科研处作为医院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日常工作中应着眼于培育临床科研团队,制定配套及落实相应政策,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有力条件,促进医院科研团队的建设和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增强第五党支部党员对重医附二院的了解和认同,自创建“担当作为责任区”以来,支部就组织专题学习了医院的院史院志典故以及医院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规划,以及科研团队与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计划方案。

“我们支部每一位党员的发展更侧重于‘一人一策’,所以不管是我,还是我们的支委,都会经常找党员谈心,了解大家的痛点和瓶颈,为此我们在内部还形成了定期学习的习惯,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要求大家结合本职工作,对标那些排名靠前的医疗机构,看看对方是如何做的,对政策、科研方向,以及医院投入、平台建设等又是怎么把握的,最后得出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发展思路。”黄慧哲坚定地说,只有勤修内功,方能练就过硬本领,“从党建的角度来说,则是既能强化理论武装,又能提升业务战斗力,做到双肩挑!”
敢担当勇作为
让“亮身份”成为党员“标配”
“我是党员我先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主动“亮身份”“显担当”,当仁不让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做到关键时刻顶得上去、重任面前勇当先锋。对于第五党支部来说,不管是年轻党员,还是老党员,他们都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了这样的初心与担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到疫情防控常态化,第五党支部全体党员都始终做到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在2022年11月重庆疫情陡然严重期间,更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尽全力做到减少非战斗减员,维持支部工作的正常运转,并主动请缨增援院内的抗疫一线工作。


去年11月29日深夜,一张邓忠良院长亲自抗运物资的照片,让无数医护人员都红了眼眶。这位拥有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57岁的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精贴专家,在面对物流延迟工人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抢赢开舱进度,不顾脊柱旧疾,毅然带头扛起沉重的铁皮柜,送到仓库储物处。“那段时间邓院长是连续一个多月都在方舱里,有时困了就直接睡在自己车里,那天晚上正好遇到工人没办法过来,但东西又必须紧急运往另一个仓库,于是邓院长就带头来干这个事情,尽管当时他刚做了脊柱手术。”黄慧哲补充道,事实上不止邓院长,看到筹建方舱急需志愿者,副处长李小平同志和潘维同志也主动加入其中,成为冲锋“打头阵”的一员。

与此同时,为攻克疫情,第五党支部在科研上也不遗余力。不管是当时为了助力由肝炎所黄爱龙教授团队研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鼻喷式新冠病毒中和抗体预防性药物早日投入使用,第五党支部管理团队的日夜值守,还是付晓红、谢运兰、龙潇鸿等同志利用行军床直接驻扎在办公室,以确保中心实验室、科研处办公室和临床研究办公室全过程的正常运行,未关闭一天,“这些都彰显出了我们支部所有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当先锋、做表率,哪里缺人立马补上,越是艰难险阻,越显责任担当。”提起第五党支部,黄慧哲满是自豪。

当然,除了面对危情时的担当,在日常工作中,第五党支部也在随时“亮身份”。“我们每一位成员都在自己的工位上摆出了座牌,对外展示自己的岗位职责。”第五党支部宣传委员李淑娥说,这不仅仅是自觉接受监督,更是能进一步增强大家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责任心,明晰自己的“责任田”,知道“该干什么”,让医院内外师生、群众知道“应该找谁处理”。

提效率重能力
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
“以前大家都是抱着一大堆纸质材料来科研处进行项目申报,有时甚至要来回跑好几次,自从有了线上工作台,材料可以上传电子版,有什么问题线上解决,非常方便!”说起第五党支部开展的一系列信息化建设,该支部统战委员李帅庭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根据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黄慧哲表示,为此第五党支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业务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常规工作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不用跑’,以提高支部的服务效率和能力。

具体来说,即:建立科研处的工作台,通过线上办理基本业务的方式,如科研事务登记链接,包括学会任职、期刊任职、参编著作登记、参编标准登记、参编指南登记、学术会议登记等,尽量减少师生的“关注负担”;利用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对科教楼科研平台的入室人员、大型仪器的使用进行统一权限管理,并制定一套简易规范的注册流程,以及仪器预约使用制度,学生通过门户网站即可查看仪器使用及预约审批情况;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重医附二院宽仁GCP”的公众号版块,包括临床试验、临床研究的各项工作流程、临床试验招募信息等,帮助全院临床研究人员更好地开展各项临床研究,培养一批优秀的研究型医生和卓越的临床研究者,示范引领各学科建设和发展;着手上线GCP门诊改造系统,实现临床试验医嘱开具、生物样本采集信息化、临床试验处方开具、受试者复诊挂号等,既规范了临床试验过程规范化管理,也方便了受试者及临床研究医生、护士的操作……“目前看来,不管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我们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都卓有成效,很大程度解决了大家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是第五党支部打造服务型支部品牌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重要行动,更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效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成绩!”黄慧哲欣慰地说道。



不仅如此,为满足重医附二院师生的多样化需求,第五党支部还针对各项重点任务,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各类培训,包括NSFC申报、课题结题、临床试验新专业组申报、生物安全、GCP法规、科技成果奖励政策宣讲等。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学习室,以方便科研平台入室人员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黄慧哲强调,“为群众办实事,落脚点不止在‘办实事’,也在‘为群众’。第五党支部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为了人民’办实事。”
促融合固成果
以创新助未来发展之路
在第五党支部办公区域,一眼望去的除了门外几张摆放整齐的桌椅外,就是旁边那有着“科研门诊专家团队”、“就诊提示”、“坐诊专家”等内容的墙面。而这,就是第五党支部聚焦科研中的“疑难杂症”,率先成体系开展的科研门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党建和业务的关系,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直以来,第五党支部都坚持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
“我们的科研门诊,就是第五党支部推动党建业务相融合的创新成果之一。在这里,科技工作者是‘患者’,而‘医生’则是经验丰富的科技工作者。换句话来说,就是当院内教师、学生以及骨干科研人员在科研课题申请、研究方案设计、项目规范实施、数据分析、结果解读及论文投稿等方面有疑惑时,都可以到科研门诊咨询,坐诊的专家会进行一对一免费指导,以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及项目的开展,提高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说起科研门诊的开展情况,黄慧哲滔滔不绝,“目前科研门诊采用预约制,专家团队主要分为院外专家、本院专家和科管团队三类,特别是有关临床研究方案修订和统计方法学选择等内容,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科研门诊的开展,是对内夯实重医附二院的科研水平;那参选案例《基于‘互联网+’的医院科研平台智慧化建设与管理》、《医学科技论文学术不端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荣膺第六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后勤管理全国优秀奖、科技创新组区域优秀奖,则是对外体现了第五党支部工作思路及方式的可借鉴性;成为重庆市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重庆市唯一的临床研究质控中心、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员实训基地,则无一不彰显着重医附二院临床研究管理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力。


“经过一年多的创建,我们第五党支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面对荣誉,我也希望全体党员能不骄不躁,担当敢为,并以此为起点,为重医附二院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贡献力量。”对于今后的安排,黄慧哲目标非常清晰,“科技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随着大家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作为服务于重医附二院科研的第五党支部也应强化创新模式,及时更新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党建和业务工作能力,促进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助推全市临床研究的健康发展!”
(文/曹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