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美好生活扑面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地评线】渝论 | 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美好生活扑面来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5-18
长寿博物馆将于5月17日开馆。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长寿博物馆于5月17日开馆。资料图

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我国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还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历史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元多样性、传承创新性,是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传递情感情怀的重要载体,是丰富思考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各地博物馆的火爆,充分验证了历史文物的价值。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走进公众视野,走进人民生活,形神魂兼备的文物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时代风尚,能促进消费提振精神,引领人民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文物之形丰满,中国故事寄予智慧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件件文物,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能够保存下来的完整度各有差异,能够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文物形象丰满起来,信息时代高新科技大有作为。我国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些残破不堪的文物,一些只有只言片语的文物,一些面临失传的文物,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修复、补充、保护,进一步完善了公众对文物的视觉感受。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光有这些还不够,围绕文物,广泛进行调研,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复原技术、光影技术、绘画技术、讲演技术、编演技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等等,综合发力更会带来文物丰满的形象,文物产生、发展、保护体现智慧,文物故事的挖掘、复原、呈现、传播体现智慧,近距离参观、线上观看、沉浸式体验体现智慧,日渐丰满的文物正在验证中国智慧,也在激发中国智慧,更是在焕发中国智慧。

文物之神充沛,血脉传承焕发精神力量。一件件存有历史印迹并标识精神品质的文物,在新时代中华大地上正焕发勃勃生机。我国红色资源丰富,遍布大江南北,据统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6万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有1600余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94%。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推出专题展览,复原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精神品质;可以开发旅游路线,打造红色品牌,文旅融合传承红色精神;可以结合具体情境,拍摄相关电影,引领文艺创作,光大红色精神;可以打造研学景点,建设德育基地,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以让文物的精神之光更加璀璨,从而进一步提振精神,凝聚力量。

文物之魂博大,文明互鉴融合发展力量。文物不只是存在于历史中,更是生活在现实中;文物不只是地方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宝物;文物不是静止地存在,互鉴之中更能彰显文物的意义;文物不只是代表过去的辉煌,更会有对未来的引领。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物的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古今中外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同呼吸共命运需要有文明互鉴,和平与发展需要有文明协作,让文物走出地域,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文物之魂更能得到彰显。因地制宜建设好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举行丰富多彩的相关文艺活动,让文物焕发文化的内生力,让文物彰显文明的外鉴力,伴随着一批批游客的走进,美好生活扑面而来。

前不久,古都洛阳四家知名博物馆推出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博、旅游爱好者目光。如何将博物馆有限的空间焕发出无限的力量,最大程度对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博物馆动起来,让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可以作为的地方会有很多,博物馆里形神魂兼备的文物能为美好生活插上翅膀。

作者:周芳元

9D2jGN4kYQ0aYvx3UCSxHtw4c3impQu4ntL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地评线】渝论 | 博物馆文物活起来 美好生活扑面来

2023-05-18 18:00:00 来源:
长寿博物馆将于5月17日开馆。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长寿博物馆于5月17日开馆。资料图

今年“五一”假期,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近年来,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已成为人们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我国博物馆不断加强文物价值挖掘阐释,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有重要意义。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长河中的文物,不仅是时代的产物,还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历史文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多元多样性、传承创新性,是研究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传递情感情怀的重要载体,是丰富思考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各地博物馆的火爆,充分验证了历史文物的价值。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走进公众视野,走进人民生活,形神魂兼备的文物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时代风尚,能促进消费提振精神,引领人民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文物之形丰满,中国故事寄予智慧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件件文物,受各类因素的影响,能够保存下来的完整度各有差异,能够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各不相同,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文物形象丰满起来,信息时代高新科技大有作为。我国已经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些残破不堪的文物,一些只有只言片语的文物,一些面临失传的文物,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修复、补充、保护,进一步完善了公众对文物的视觉感受。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光有这些还不够,围绕文物,广泛进行调研,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复原技术、光影技术、绘画技术、讲演技术、编演技术、数据技术、智能技术等等,综合发力更会带来文物丰满的形象,文物产生、发展、保护体现智慧,文物故事的挖掘、复原、呈现、传播体现智慧,近距离参观、线上观看、沉浸式体验体现智慧,日渐丰满的文物正在验证中国智慧,也在激发中国智慧,更是在焕发中国智慧。

文物之神充沛,血脉传承焕发精神力量。一件件存有历史印迹并标识精神品质的文物,在新时代中华大地上正焕发勃勃生机。我国红色资源丰富,遍布大江南北,据统计,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达3.6万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全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有1600余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94%。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推出专题展览,复原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精神品质;可以开发旅游路线,打造红色品牌,文旅融合传承红色精神;可以结合具体情境,拍摄相关电影,引领文艺创作,光大红色精神;可以打造研学景点,建设德育基地,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进行思政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以让文物的精神之光更加璀璨,从而进一步提振精神,凝聚力量。

文物之魂博大,文明互鉴融合发展力量。文物不只是存在于历史中,更是生活在现实中;文物不只是地方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的宝物;文物不是静止地存在,互鉴之中更能彰显文物的意义;文物不只是代表过去的辉煌,更会有对未来的引领。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文物的多样性在交流互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古今中外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同呼吸共命运需要有文明互鉴,和平与发展需要有文明协作,让文物走出地域,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文物之魂更能得到彰显。因地制宜建设好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利用博物馆举行丰富多彩的相关文艺活动,让文物焕发文化的内生力,让文物彰显文明的外鉴力,伴随着一批批游客的走进,美好生活扑面而来。

前不久,古都洛阳四家知名博物馆推出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博、旅游爱好者目光。如何将博物馆有限的空间焕发出无限的力量,最大程度对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博物馆动起来,让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可以作为的地方会有很多,博物馆里形神魂兼备的文物能为美好生活插上翅膀。

作者:周芳元

9D2jGN4kYQ0aYvx3UCSxHtw4c3impQu4ntL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李一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