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提升工程巡礼12丨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探寻神经密码 守护“生命根基”
开栏语:重医附一院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创新提出“九大工程”发展战略,不断引领和推动医疗技术、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大跨步向前发展,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新重庆奋进发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人才·科技创新文化节”之际,特推出【学科提升工程巡礼】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重医附一院的这些优势学科,了解他们臻于至善,不断攀登医学高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无畏征程。
大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脊髓是神经传导系统,两者共同组成人体最根本的生命支撑。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在脑、脊髓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孜孜探索,探寻神经密码,挑战手术“禁区”,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的“生命根基”。

45岁的张某患难治性癫痫已38年,因发作越来越频繁,内科药物无法控制,于是来到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经相关检查,功能神经外科组联合多学科专家讨论后,发现现有资料无法判断其致痫灶和致痫网络的侧别以及在脑内的具体定位,也就是无法进行针对性手术治疗。
鲜活的生命在期待,功能组团队绝不放弃,经过反复分析和验证,最终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对张某实施脑深部电极植入手术,并进行了SEEG脑电监测。意想不到的是,这时张某癫痫发作次数再次明显增加,可能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危及生命。功能组医生们临危不乱,利用SEEG监测到的有创脑电情况,结合无创脑电,如同破案般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决定启动“PLAN B”,在高度怀疑的致痫脑区补充植入电极。
“正是后续补充植入的电极,补齐了致痫灶及其致痫网络的‘假想拼图’,让我们将把各种碎片化的证据像拼图一样一块块拼接,最终确定致痫灶及其致痫网络。”功能神经外科组长谢延风介绍。接下来,功能组团队为张某实施了SEEG引导下的局部热凝毁损手术,破坏其致痫灶和致痫网络,最终控制住了癫痫发作,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急危重症多,手术风险高、难度大、强度大,因此对团队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要求非常高。”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孙晓川教授介绍,“得益于老前辈的战略发展眼光以及几代人的探索,神经外科亚专业化百花齐放,拥有一支水平高、数量多的高素质医师团队,有效促进了医疗技术的提高。”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神经外科学奠基人之一、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创始人朱祯卿教授就敏锐地观察到世界外科学界的发展动向,提出把脑外科专业细化,在医疗实践中提升专业理论研究水平的设想,被学界称为脑外科“亚专业”研究。科室先后形成脑脊髓血管病、功能神经外科、脑垂体肿瘤等主要发展方向,涌现出全国著名的脑血管病专家唐文渊教授、癫痫外科治疗专家蒋万书教授、垂体肿瘤专家郑履平教授,为学科亚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已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胶质瘤、前中颅底肿瘤、后颅底及脑干、脊髓脊椎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神经重症、颅脑损伤9个亚专科。其中脑血管疾病、颅底肿瘤、神经内镜、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神经重症亚专业在西南地区处领先地位。
科室每个亚专业组均有国内知名专家带头,形成国内知名专家群,包括孙晓川、霍钢、谢延风、杨刚、钟东、何朝晖、晏怡、张晓冬等,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1名、全国性学术组织学组委员85人次,担任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委1名、重庆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会长1名。

微创是外科手术的追求,而神经外科微创手术不仅指切口的微小,更是追求对神经组织创伤的微小,让患者更好更快的康复。
24岁的小鹏从外地来渝求学,因视力下降在检查中发现其颅底鞍区有一个直径1.5cm大小的肿瘤,诊断为“垂体大腺瘤”,并且肿瘤开始侵犯右侧海绵窦,视神经开始受压迫。
为了进一步治疗,小鹏慕名来到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考虑到小鹏学业紧张,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刚教授在门诊与小鹏及家人就手术治疗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完善术前必要检查后在麻醉科门诊完成了术前评估。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小鹏被送入手术室实施神经内镜下经鼻入路脑垂体瘤微创切除手术。手术用时1小时20分,术中出血50毫升,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小鹏清醒后回病房,生命体征平稳,中午以后开始坐起,并逐渐恢复下床活动。
后经CT复查和严格评估,小鹏顺利出院,整个住院过程历时23小时。据了解,该手术是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对脑垂体瘤“日间手术”的首次成功尝试,也是垂体瘤入院手术治疗住院时间最短“世界纪录”。
像脑垂体瘤这样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一般要7至10天,神经外科是怎样做到将住院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呢?杨刚教授介绍,一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让手术对患者伤害更小;二是多学科密切合作;三是完善的出院后患者管理。
本着让手术对患者伤害更小的宗旨,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以微创为核心,形成了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位和功能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以及放射神经外科五大完整的技术体系,并不断开拓创新,具有了一系列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代表性医疗技术。
近年来,神经外科开展复合手术治疗复杂脑血管畸形、复杂脑动脉瘤的搭桥手术、复杂脑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手术、多学科联合切除颅内外沟通复杂肿瘤、严重脊柱侧弯及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大脑半球切除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立体脑电图(SEEG)及射频热凝癫痫灶毁损术等新技术,不断挑战手术“禁区”。

“做一名外科医生,不但要握一把刀,也要拿得起一支笔。”孙晓川教授介绍。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通过院士工作站建设以及跨学科平台搭建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让科研为临床寻找新的突破。
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治疗难点,缺乏有效临床治疗方案,从学科交叉角度构建致伤灶多功能桥接支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与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联合,利用原核重组表达技术,探究了17种重组人发角蛋白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能力,结果发现RK33A具备最优的巨噬细胞表型调控性能。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利用RK33A制备的纳米纤维桥接支架,可以在体内调控神经炎症、减少胶质瘢痕、促进神经再生和伤后动物运动功能恢复。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重组人发角蛋白33A(RK33A)具有调节脊髓损伤后神经炎症的功能,扩展了对脊髓损伤后对神经炎症调控及神经再生的认识。RK33A有望成为脊髓损伤治疗的新型植入材料。
近年5年来,神经外科科研硕果累累,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共10个;获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参与制定4篇国家诊疗规范指南及共识,包括《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2020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2021)中国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多学科诊治指南》《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等。
(文/龙利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