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城到底有多美?来看看“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给出的N个理由!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彭寅洋)合川,地处长江上游,重庆西北部,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钓鱼城、涞滩古镇等著名历史文化古迹,周敦颐、张森楷、卢作孚、陶行知等历代名人曾在此授教创业,被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并以“合川桃片”“合川肉片”闻名全国。5月20日,“文化名家看合川”暨“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在合川顺利举行。
据悉,“文化名家看合川”暨“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旨在助力合川文旅事业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合川文学艺术注入新活力,为促进乡村振兴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本次活动特邀包括重庆作协名誉主席黄济人、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刘向东等31位全国知名作家齐聚合川,通过实地采风、创作论坛、朗诵诗会、诗作汇编等形式,以诗会友、以文促旅,充分展现合川的精神内核、风土民情、人文景致和繁荣景象,助推合川文旅协调发展,促进城市文明进步。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31位文化名家游历了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二佛村、三江游、文峰古街等地,领略合川的人文自然景观,并参加“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
据了解,“文化名家钓鱼城论坛”以“诗意的合川城 ,世界的钓鱼城”为主题,围绕合川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聚焦合川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挖掘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二佛村、文峰古街等历史人文古迹的丰富内涵,并从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为促使钓鱼城成为世界级长江历史文化名片提出思路建议,积极打造以钓鱼城为代表的具有合川历史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全面提升合川历史文化品牌价值,促进合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在论坛过程中,与会名家们对钓鱼城的历史人文价值做出充分肯定,并对钓鱼城未来的文化宣传提出建议。
四川日报文化部主任、著名诗人赵晓梦认为,钓鱼城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点”,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提出,应借鉴其他地区申遗成功的案例,以“宋蒙山城防御体系”为口号,以钓鱼城为中心,联动川渝两地各处宋蒙古战场遗址,依靠整体的力量,尽快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将钓鱼城推向世界,从而促成合川文旅事业的发展。
四川省乐山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罗国雄在会上发起一项文化溯源的倡议,邀请诸位文化名家共同整合长江沿线文化史料,打造出横跨川渝两地的一条文化、诗歌旅游之路,带动川渝两地整体文旅发展。
四川省南充市作协主席、著名诗人瘦西鸿则借由坚守36年的钓鱼城,提出了如何构筑“文化与旅游工事”的问题。他认为,要想将合川、将钓鱼城更好地宣传出去,首先就要学会“防守”。要守住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优势,避免同质化,练好“文化内功”。这样才能走得出去,才有更多的内容来推广旅游。
著名词作家、重庆市总工会一级巡视员陈刚认为,未来钓鱼城的宣传,一定要在寻找和培育、引爆新的玩法方面,更多发掘旅游亮点。还应该把合川散乱的景点串联成线,打造成重庆大都市的后花园,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国际文化节,从地方到世界,全方位提升合川的知名度。
贵州省作协副主席、《山花》杂志主编李寂荡对钓鱼城的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钓鱼城核心景区虽然做到了原貌的保护,但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又单一了一点,可以创办一些以《钓鱼城之战》为主题的大型舞台剧,尽量延长游客旅游的时间长度和深度,包括开发纪念产品、建立宋文化仿古街区,文化街区等。
原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陈川表示,除了钓鱼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让人钦佩外,更让人敬佩的是合川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合川现今拥有9所高校,这其实是合川开放姿态的一种重要体现,拥有众多高校的合川应该将这些人才运用起来,集合他们的智和力,为合川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著名诗人、《环球人文地理》总编辑李海洲认为,合川有“三好”,第一是人好,合川人热情好客,待人真诚;第二是美食好,因为蒙古大军曾在这里停留多年,所以在饮食方面影响了该地,让合川的食物既有南方美食的特点,又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融汇南北,铸成特色。第三是合川的风景好,钓鱼城、涞滩古镇、二佛寺、文峰古街,历史人文风光俱全,“三江汇聚、三好合川”,这些都是合川能够打响的名片。
据了解,本次论坛还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旅融合发展、新时代文学创作的创新与特色进行广泛交流,为合川新时代文学创作赋能。
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向东谈到了新时代的文学创作及川渝作家们的写作,他欣喜地看到许多川渝作家将目光汇聚到钓鱼城之中。刘向东认为,写作需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要有自己的精神源乡,一位优秀的作者总会依靠其进行创作,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同样也是经验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
四川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认为,对于合川的文学创作而言,要把握住合川钓鱼城区域文学创作以及未来文学的何去何从提出问题,一是要把握钓鱼城的英雄气质,要将英雄主义的气质扎根在文学创作中,为区域文化助力。二是文化如何面向未来的问题,在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融合的同质化中寻找特色,保留个性,很是值得思考。
著名诗人、重庆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吴向阳从技术、美学理念、诗人个性的角度总结了成渝诗歌共同的特点。他认为,成渝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成渝诗歌的双城一体化。两者都根植于巴蜀文化。在这统一体内形成的诗歌,天然就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加之成渝两地人员交流频繁,早已形成了“成中有渝,渝中有成”,难分彼此的格局。吴向阳还进一步将成渝诗歌有别于他地诗歌的特点归纳为:潮湿感、神秘感,细密度、宽容度,柔韧性、开创性。他认为,正是这些特点,让成渝诗歌成为了中国诗歌中的鲜明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