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家看合川丨著名诗人赵晓梦:钓鱼城是回望故乡的指路牌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夏唯)“又有3年多没回合川了!”收到这次“诗意的合川城 世界的钓鱼城——中国文化名家看合川”活动邀请时,赵晓梦心里难掩喜悦之情。在这样一个时节,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到家乡,尤其又将目睹家乡的新变化,对他而言,太有意义。
故乡和童年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井
从1992年离乡外出读书,到后来留在异乡打拼,合川对于赵晓梦而言,概念已从“家乡”转为“故乡”,但从始至终,合川都是他心头的“白月光”。钓鱼城、涞滩、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八景、文峰塔、桃片、火柴、阳城大曲、合川米粉……合川的文旅名片枚不胜举。以合川人的身份,赵晓梦向笔者推荐了钓鱼城,推荐了合川米粉。至于推荐原因,他笑言:“多说无益,你去看了和吃了,就会明白其中味道。”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故乡和童年对赵晓梦来说,则意味着一口深井——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井。前不久,他在接受《诗歌月刊》专访时,曾回忆起嘉陵江边的小村庄,后来也被称为皂角树院子:“除了竹林、梯田、溪水、柑桔、泥泞的道路,还有青石板弯弯曲曲铺出的码头场镇,每逢二、五、八赶场,十里八乡的人,挑着鸡蛋、瓜果、布匹、茶叶挤在两边低矮的屋檐下,几百米一根肠子式的街道逛完,差不多要半天时间。江面上一声汽笛,那是班船在靠岸,往上到合川城,往下到重庆城,我就是坐着这船,不断往上往下念书走出村庄……”而如今,一切都已成为过往云烟。
幸好,故乡还有山一样矗立的钓鱼城。
2019年,赵晓梦用十余年时间、搜集数百万字史料所作的长诗《钓鱼城》,一经出世,便引发诗坛强烈反响。对于钓鱼城的过往,他几乎可用“了如指掌”来形容: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阵亡城下,世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急弯。这个弹丸之地,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中国人则称它为:延续南宋国祚20年的城、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江山的城、改变世界历史的城……这座赵晓梦曾无数次登临的城,至今保存完整,这让他回望故乡有了指路牌,亦让他那1300行长诗的追述有了物证。
川渝一家亲
携手山城防御体系遗址申遗价值更大
“我们靠一种文化生活,用一种方言写作。”如今,赵晓梦已久居成都多年,聊到成渝两地人文风物的相同与不同,他借用了文学巨匠马识途的话。这几年,他深感两座城的差异越来越小、界限越来越模糊。“自秦并巴蜀,两地就是一家人,尤其是经历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我们都不再是原住民,这种文化差异就更小了。”但如果真要说出有什么不同,在赵晓梦心里,除了地名、景观不一样,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两地百姓说话的风格不一样——重庆人硬朗,成都人柔软。只是,现在两座城市都挤满了全国、甚至世界说各地方言的人,谈及差异他坦言:“哪还有那么讲究!”
川渝山水相依,血脉相连,作为在川拼搏多年的重庆人,赵晓梦也从自己的兴趣和视野,对川渝的资源融合谈及到他的见解——他建议,在宋蒙山城防御体系遗址申遗上,川渝应携手并进。
赵晓梦介绍说,山城防御体系,由当年南宋王朝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大帅余玠倡议打造,是抗蒙最强防御线。它依托四川发达的水运和山地要塞构筑,有效扼制蒙古铁骑,被誉为川中“四梁八柱”,而其关键所在,正是合川钓鱼城。今天,合川区政府率先提出钓鱼城申遗项目,已做了诸多准备,但赵晓梦认为,川渝联手进行整个山城体系申遗,或许价值和可行性更大。
对于川渝未来的融合发展,赵晓梦持肯定与期待态度。未来,这位逐梦他乡的重庆人,还想为钓鱼城写一部非虚构作品,为合川、为重庆的文学事业与文化宣传,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名家档案】
赵晓梦:重庆合川人,现居成都。著名诗人,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省直分会副主席。出版著作8部,曾获中国长诗奖、四川文学奖、十月诗歌奖、北京文学奖、长征文艺奖等。代表作有长诗《钓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