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点赞重庆理工大学!

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点赞重庆理工大学!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5-23

作为一所正朝着“双一流”和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大步迈进的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又是如何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23日下午,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地探访,纷纷点赞该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链式”创新体系
“一链式”创新体系

松绑减负

解除成果转化后顾之忧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持续创新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存在不少“难点”“堵点”。为此,重庆使出颇具探索意义的一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当前,重庆已在20余家单位开展这项改革试点。具体怎样“赋权”?成效如何?记者们在重庆理工大学找到了答案。

 

化学化工学院邱磊副教授自2011年专注于锂电池级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Na),改性纤维素(CMC-Li),以及丁苯乳液(SBR)、聚丙烯酸树(PAA)等技术研发,为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产业化,2022年向学校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将其锂电池高分子粘结剂材料等科技成果申请完全赋权,由其自主实施转化。目前成果转化形成的绿能纤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国内首条自动化智能控制高纯度电池级CMC-Na产品和功能型协同补锂粘结剂CMC-Li产线,总产能2000吨并实现批量生产并荣获“2022年储能行业十佳供应商”,未来将打造行业一流的中高端纤维产品领域和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科学城清研理工创新中心 (2)
清研理工(科学城)创新中心

车辆工程学院郭栋教授也在2021年底向学校提交成果转化申请,将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系列科技成果以600万元作价入股与重庆高新区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实施转化。学校采取与成果完成共有知识产权形式实施转化,聚焦“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检测”领域,打造国际先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目前,该项目已落地璧山区实施转化,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建立了7个研发中心,相关成果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以前是我们追着老师跑,现在是老师追着我们跑。”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宋林琳深有感触,赋权改革试点之前,国家出台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不过很多老师都在观望。成为试点单位后,制定了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前可赋予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80%所有权或全部所有权,而且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让老师们转化积极性大增。

图片3:学校与巴南区共建环重庆理工大学创业生态圈
学校与巴南区共建环重庆理工大学创业生态圈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创业基金、研发团队或成果所有人等合作方各自的优势,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起“血缘型”合作关系,探索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四轮驱动”孵化培育模式,按照“技术为核心、平台为载体、资本为抓手、中试为支撑”思路,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共同建立投资基金、共建检验检测中心,实现全要素服务企业成长全周期。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建立“三级孵化”载体,按照“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思路,搭建一链式创业孵化体系,扩展企业持续成长空间。近五年累计孵化企业188家,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建立“双层助力”资本体系,按照“种子基金+创投基金”模式,形成了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一体化“科技+金融”资本加速体系,累计支持企业44家,支持金额超4.5亿元。

近五年,学校促进了2484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金额5.99亿元;2021年赋权改革以来,学校促进了164项专利转化,转化金额1.24亿元。五年来,学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成立创新创业企业71家,孵化企业188家,基金加速企业44家,其中126家入库科技型企业、65家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学校与中国通用集团、广汽集团等 200 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上千人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 100余家企业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观摩、教学实践、研究开发、实习等 10000余人次,通过孵化培育的企业解决就业 500 余人。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47所、重庆市唯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80所、重庆市唯一)。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 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点赞重庆理工大学!

2023-05-23 16:18:23 来源:

作为一所正朝着“双一流”和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大步迈进的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又是如何创新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23日下午,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理工大学,进行了实地探访,纷纷点赞该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链式”创新体系
“一链式”创新体系

松绑减负

解除成果转化后顾之忧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持续创新的关键环节。多年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存在不少“难点”“堵点”。为此,重庆使出颇具探索意义的一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当前,重庆已在20余家单位开展这项改革试点。具体怎样“赋权”?成效如何?记者们在重庆理工大学找到了答案。

 

化学化工学院邱磊副教授自2011年专注于锂电池级粘结剂——羧甲基纤维素(CMC-Na),改性纤维素(CMC-Li),以及丁苯乳液(SBR)、聚丙烯酸树(PAA)等技术研发,为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产业化,2022年向学校提出科技成果转化,将其锂电池高分子粘结剂材料等科技成果申请完全赋权,由其自主实施转化。目前成果转化形成的绿能纤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国内首条自动化智能控制高纯度电池级CMC-Na产品和功能型协同补锂粘结剂CMC-Li产线,总产能2000吨并实现批量生产并荣获“2022年储能行业十佳供应商”,未来将打造行业一流的中高端纤维产品领域和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

科学城清研理工创新中心 (2)
清研理工(科学城)创新中心

车辆工程学院郭栋教授也在2021年底向学校提交成果转化申请,将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系列科技成果以600万元作价入股与重庆高新区技术产业研究院、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实施转化。学校采取与成果完成共有知识产权形式实施转化,聚焦“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检测”领域,打造国际先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及试验检测基地。目前,该项目已落地璧山区实施转化,整合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建立了7个研发中心,相关成果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以前是我们追着老师跑,现在是老师追着我们跑。”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主任宋林琳深有感触,赋权改革试点之前,国家出台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不过很多老师都在观望。成为试点单位后,制定了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前可赋予成果完成人职务科技成果80%所有权或全部所有权,而且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让老师们转化积极性大增。

图片3:学校与巴南区共建环重庆理工大学创业生态圈
学校与巴南区共建环重庆理工大学创业生态圈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社会资本、创业基金、研发团队或成果所有人等合作方各自的优势,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起“血缘型”合作关系,探索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间试验、商品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四轮驱动”孵化培育模式,按照“技术为核心、平台为载体、资本为抓手、中试为支撑”思路,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共同建立投资基金、共建检验检测中心,实现全要素服务企业成长全周期。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重庆理工大学建成重庆市属高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建立“三级孵化”载体,按照“大学科技园+加速器+产业园”思路,搭建一链式创业孵化体系,扩展企业持续成长空间。近五年累计孵化企业188家,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建立“双层助力”资本体系,按照“种子基金+创投基金”模式,形成了从初创期到成长期的一体化“科技+金融”资本加速体系,累计支持企业44家,支持金额超4.5亿元。

近五年,学校促进了2484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金额5.99亿元;2021年赋权改革以来,学校促进了164项专利转化,转化金额1.24亿元。五年来,学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成立创新创业企业71家,孵化企业188家,基金加速企业44家,其中126家入库科技型企业、65家入库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产值突破100亿元。

学校与中国通用集团、广汽集团等 200 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上千人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 100余家企业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观摩、教学实践、研究开发、实习等 10000余人次,通过孵化培育的企业解决就业 500 余人。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得到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先后获批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全国47所、重庆市唯一)、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全国80所、重庆市唯一)。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肖启术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