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评 | 少点甩锅才能共同撑好“伞”
5月22日,江苏常州一位家长发视频吐槽,多名学生在校门口淋雨等待,不到7点学校不让进,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表示学校有规定就不要来那么早,孩子淋下雨也没那么娇气;也有网友表示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对此,武进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从开学就跟学生说了7点20之前不让进,恶劣天气家长更要做好预案,也会给学校说,面对特殊天气会安顿好学生。
教育局将学校的行为解释为规则,揭示了这是一场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矛盾,网友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校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哪个更重要?在法治社会,规则为各方确立了责任边界,特殊情况下的责任空白应由各方共同分担,需要公平看待各方的合理关切,也需要规则制定者不断填补漏洞。
首先,学校除了是教育机构,也是用人单位,需要较为明确的责任边界。学生一旦进入校园,学校就要对其安全担责,未到职工上班时间,在没有足够教职工进行管理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前进入校园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学校设立不到点不开门的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确保教学秩序和效率。
而对于家长,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长都要承担多重社会角色,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无法控制通勤时间,难免出现将孩子提前送达和难以安置的情况。
家长和学校各自职责,也各有难处,都需要得到公平的评估和回应,但并非不可调和,因为双方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学生安全上学。如果大家都牢记这个出发点,家长可以为学生准备好雨具,或者合理调整到校时间。学校可以在校外设置临时避雨设施,或者根据特殊情况制定处置预案。
新问题的出现对规则的完善和修正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特殊情况制定预案机制,合理划分责任边界,以规则来斩断家长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下雨天不可避免,我们不应该让上学的孩子被一场雨困住。甩锅式指责只能加剧矛盾,不能解决问题,为孩子们撑起这把避雨的“伞”,需要各方都做出努力。
作者:杨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