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一座城,如何界定为一座城?尤其是一座拥有持续生命力的人文城市,要在怎样的框架界限里,去链接人、事、物,甚至发展战略?这是长嘉汇造城的第一个课题——率先去探索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去寻找边界点。
从物理层面来说,每块土地都有边界,但造城边界的意义一定不是生硬的区隔、切割,或者说对立。正如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提出的“柔性边界”,长嘉汇认为边界隐含着沟通和连接的可能,是城与城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是以柔性边界环境营造出连续与开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积极空间。
因此,从最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这块地,长嘉汇便跳出了地块本身,站在约3公里范围,整体分析考量城市肌理,去研判造城的目的与意义。
深度考量世界水都规划发展
界定大城初始格局
这块土地的稀缺,核心在于占据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两江交汇处」。
让依江而建而生的重庆,用源源不尽的江水培育着农业、支撑着贸易航运,维系着重庆3000年社会运转和繁荣。这块土地的稀缺,也在于拾级而上的山地风貌。“山”是重庆地貌的主体,“爬坡上坎”是重庆生活的真实写照,山地风貌,已融入本土的历史文化,并为重庆塑造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弹子石老照片。香港置地供图 华龙网发
深度考量分析之后,长嘉汇认为山(高差地势下的山地地貌)是重庆地势的特性,以它独特的街巷肌理,可以为长嘉汇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丰富的可能性;而水(两江交汇)是重庆发展的脉络,也必将承载长嘉汇造城发展的基底和底层基因。
翻开重庆两江交汇的地图,极目沿江脉络,极其坚定的确定,不局限自身,从宏观整体出发,将长嘉汇板块、解放碑板块、江北嘴板块作全盘考量。这是第一次确定造城的界限,也为后续的造城定位提供了大的区域方针。
长嘉汇造城脉络·意境图。香港置地供图 华龙网发
城市运动轨迹自由蔓延
道路是城市尤为突出的元素,是方向,也是节点标识。人们在城市中,沿着道路运动,但也随着运动轨迹,观察着城市,并依靠道路把周围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甚至道路也可以是重要的战略点,是抵达和出发的聚焦点。
因此,做大城的初步规划上,亦将道路因素考量其中,5座城市桥梁(朝天门长江大桥、东水门长江大桥、千厮门大桥、黄花园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让长嘉汇、江北嘴、解放碑完美串联且相互影响。
两江交汇实景图。香港置地供图 华龙网发
而自身沿江段,长嘉汇完成了南滨路岸线的环形串联和闭环,让人们可以最佳体验感,感受长嘉汇底蕴;亦以最佳视野,欣赏长江浩瀚波涛,对望解放碑/江北嘴的繁华与流光溢彩。
如此,两江核心城区的主要活动轨迹,便沿长嘉汇逐渐蔓延,三大地标群亦进一步贯通、融合。
长嘉汇,两江交汇的重庆特色风貌区
对于长嘉汇的营造,从未敢仅将其看作一个超级大盘,而始终以造城的高度来考量,充分研究两江交汇资源和山地地貌之后,必须以差异化方式造一座不同以往、甚至难以复制的超级城市。
最后确定出以「先造景区,再造城区」的模式驱动开发,同时深度结合山地高差地势地貌,结合区域惟一贯通从大禹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现代文化、名流足迹的3000年重庆城文化起始的肌理,去塑造成为极具重庆情怀、以重庆在地文化为主体的重庆特色风貌区。
让满载城市在地文化的景区,焕发可持续的活力,率先服务人,再造城区与住区,形成多元且舒适的大城生活场景,给人以感动。
下一个10年,未来更好的10年,一起期待与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