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富有韧性的“四链融合” 重庆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构建富有韧性的“四链融合” 重庆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5-25

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所有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重庆科技学院从创办发展到今天,始终坚守这一根本任务,健全“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构建了面向石油冶金行业及川渝地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行业及地方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何有效联通“产业—学科-创新-人才”四大主核?如何直面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真问题?5月24日,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科技学院寻找答案!

image001
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建设大会

明确方向:以产业链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源于学科突破、兴于产业发展,这是学科与产业良性互动、有机协同的发展大趋势。走进重科校园,产业加持的痕迹处处皆是,有“地质-钻井-采油-集输-炼化-安全”的全流程工业模拟仿真系统,有“铁-钢-铸-轧”冶炼全流程的工业模拟仿真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其实验用房面积就达到了1.8万余平方米,足见学校以产业链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决心。

image003
    记者一行参观稠油开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image005
听完现场负责人讲解后,记者认真打量眼前装置。

当前,学校围绕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及地方关于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与智慧安全、土木水利与生态环境、数理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贸易与现代管理、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等八大学科集群。

通过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7个。学校被列为重庆市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并已立项培育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等6个博士点,形成了学科建设的良好态势。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统筹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时,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石油冶金类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贴合、符合未来发展、行业急需、现有学科体系能充分支撑的新专业,比如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8个专业。

image007
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寻找路径:以学科链为主核 打造高水平团队

学科质量是高校事业的“生命线”,高水平团队则是“生命线”上的重要支撑。鉴于此,重庆科技学院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健全重点学科及重点方向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精准选材、强化培育扶持、组建学科交叉团队等方式,全力打造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博士300余名,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621人,博士占比超过45%,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60余人,建成了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5个。如今,学校正逐渐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image009
“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获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image011
学校教师获评2022年度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

实现效果:以创新链为推手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走进校园,美丽的风景很多,但最美的,还是实验室里的忙碌身影,这也是重庆科技学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把握冶金石油行业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趋势,学院围绕重庆市“2+6+X”产业体系,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将学科优势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深化与石油、冶金行业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着力为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其中,针对四川盆地碳酸盐有水气田储层性质多变、气水关系复杂等关键问题,创新性研发了非均质多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气田水侵实验技术、动态评价及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应用于西南油气田、中原油田等企业,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五年,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年科研经费连续10年超亿元,获得省部级(行业协会/学会)及以上科技奖励超过100项;2021年、2022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项目数量和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学校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

完成目标:以人才链为输出 大幅提升培育质量

当前,学校正聚力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形成了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学研用“四结合”,校企协作“六共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的“246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image013
学校进入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贡献百强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获批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揽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1200余项,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模拟炼钢大赛北亚赛区冠军并2次获得世界总冠军。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贡献“重科力量”。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构建富有韧性的“四链融合” 重庆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05-25 12:11:01 来源:

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所有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重庆科技学院从创办发展到今天,始终坚守这一根本任务,健全“产业链—学科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构建了面向石油冶金行业及川渝地区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行业及地方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何有效联通“产业—学科-创新-人才”四大主核?如何直面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真问题?5月24日,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走进重庆科技学院寻找答案!

image001
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建设大会

明确方向:以产业链为导向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源于学科突破、兴于产业发展,这是学科与产业良性互动、有机协同的发展大趋势。走进重科校园,产业加持的痕迹处处皆是,有“地质-钻井-采油-集输-炼化-安全”的全流程工业模拟仿真系统,有“铁-钢-铸-轧”冶炼全流程的工业模拟仿真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仅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其实验用房面积就达到了1.8万余平方米,足见学校以产业链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的决心。

image003
    记者一行参观稠油开采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image005
听完现场负责人讲解后,记者认真打量眼前装置。

当前,学校围绕石油冶金行业转型升级、国家及地方关于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油气勘探与绿色开发、低碳冶金与先进材料、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能源化工与智慧安全、土木水利与生态环境、数理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贸易与现代管理、人文科学与艺术设计等八大学科集群。

通过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7个。学校被列为重庆市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并已立项培育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等6个博士点,形成了学科建设的良好态势。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点25个,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统筹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时,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石油冶金类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贴合、符合未来发展、行业急需、现有学科体系能充分支撑的新专业,比如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8个专业。

image007
1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寻找路径:以学科链为主核 打造高水平团队

学科质量是高校事业的“生命线”,高水平团队则是“生命线”上的重要支撑。鉴于此,重庆科技学院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健全重点学科及重点方向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精准选材、强化培育扶持、组建学科交叉团队等方式,全力打造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发展相匹配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博士300余名,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621人,博士占比超过45%,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重庆英才、巴渝学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60余人,建成了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45个。如今,学校正逐渐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image009
“非常规油气开发教师团队”获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image011
学校教师获评2022年度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

实现效果:以创新链为推手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走进校园,美丽的风景很多,但最美的,还是实验室里的忙碌身影,这也是重庆科技学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把握冶金石油行业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趋势,学院围绕重庆市“2+6+X”产业体系,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将学科优势特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深化与石油、冶金行业头部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着力为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其中,针对四川盆地碳酸盐有水气田储层性质多变、气水关系复杂等关键问题,创新性研发了非均质多重介质碳酸盐岩有水气田水侵实验技术、动态评价及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应用于西南油气田、中原油田等企业,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近五年,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100余项;年科研经费连续10年超亿元,获得省部级(行业协会/学会)及以上科技奖励超过100项;2021年、2022年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项目数量和经费均创历史新高;学校连续两年跻身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百强高校。

完成目标:以人才链为输出 大幅提升培育质量

当前,学校正聚力培养“德优品正、业精致用、拓新笃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形成了学校、企业“双主体”,教学研用“四结合”,校企协作“六共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过程的“246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image013
学校进入中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贡献百强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重庆市重点支持的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获批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揽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1200余项,连续六年蝉联世界模拟炼钢大赛北亚赛区冠军并2次获得世界总冠军。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在各行各业建功立业,贡献“重科力量”。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