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渝论 | 筑稳“耕基” 为大国“粮”策贡献巴渝力量
小满之后,籽粒灌浆。5月24日,2023年全国百家重点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合川,广阔的三江腹地沃野千里,成片的水稻、玉米、土豆正在静悄悄地饱胀营养。这里粮食播种面积达170.6万亩,是名副其实的“巴渝粮仓”——经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核定,去年,合川粮食总产量68.4万吨,连续16年位居全市第一。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让中国饭碗盛满中国粮,粮食保供很关键。建设高质量农田,向农田要丰收,需要融合农业发展渠道,为农民增收加“钱”景,提高种粮积极性,让良田不闲置,多产出。
建好高质量农田,需要实施科学“粮”策。便于耕种和管理的高标准农田自然能提高农民种粮的意愿。近年来,合川统筹布局10个农业大镇,以加建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增产的主要工程,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1.11万亩。并规划到2030年,累计建成103万亩,改造提升33.5万亩,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永久基本农田全覆盖。去年,合川落实稳粮政策资金2.16亿元,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1.72亿元。在多项政策扶持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合川也因此先后被国务院、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区。
打好“时差”算盘,增加良田“产”出。在耕地面积有限的地方,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才能实现增产。“耕地有限,我们就和时间赛跑!”合川区农民秉承精打细算的种粮理念。以水稻为例,其生长周期只有一百多天,水田每年要闲置两百多天,比利用的时间还长。从2019年开始,当地农民开始种植双季稻。从品种选育到播种时间、播种方式全流程发力,把控双季稻的产量和质量。经过三年耕耘,终于取得成功!3月播下早稻,7月收割后,即可播下晚稻,10月收割。两季水稻综合亩产可达2千斤,目前这项技术正准备向全区推广,让土地不闲置,在不同季节都有粮食产出,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粮食产出。
筑粮稳“耕”,兴农更需稳“基”石。稳定粮食根基,除了要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更需要靠人才培养来立基固本。合川目前正实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园共创”,吸引了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加盟,新农人用所学技能为建设粮油、畜禽、蔬菜3个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稻香路”串起众多种养循环、农产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项目,近处鱼塘波光粼粼,远处大片油菜花田如泼墨成画,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散步打卡。种地不愁技术、销路,村居住起更清洁、更方便,这样的乡村图景引人入胜。
大国“粮”策需要以技术筑稳“耕基”,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以合川为代表的山城农民书写出美丽的巴渝实践。
作者: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