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科学教育如何做“加法”?重庆高新区以“三大聚焦”亮出实招
教室内,万物互联的智慧黑板为学生打开世界之门;创客实验室内,互动式科技体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展厅,丰富多彩的智慧化教育成果亮眼……走进校园里,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科技教育的影子。
这是5月26日上午,40余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主编、记者在重庆高新区看到和感受到的场景。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坚持“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发挥科学城高校云集、院所集聚优势,以中小学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健全保障机制,丰富教育场景,营造“科技成为特色,创新成为习惯”育人氛围,在“三个聚焦”支撑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聚焦支撑保障
夯实科学教育“基本盘”
在重庆高新区,科学教育奋进的征程,犹如环环相扣的乐章,不断奏响动人的“好声音”。每一步都离不开健全的领导机制、完善的发展体系和夯实的师资队伍等支撑保障。
为健全领导机制,重庆高新区成立中小学科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管委会分管领导任组长、党工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16个成员单位为成员,统筹全域资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工作,指导31所中小学成立校级科创工作小组。
为完善发展体系,目前,全区已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重庆高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过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科创工作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考核重要内容,把获奖情况纳入学校发展增值评价范畴,把学生科学素养纳入学业质量全面监测范围和学生成长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为夯实师资队伍,重庆高新区全面配齐中小学科学教师。三年来,全区引进科学教育专任教师38名,专兼职科学教育教师达189名;常态开展“5+N”智慧教研活动,连续两年开展科学教师暑假全员集中专场培训,开设分享、讲座、论坛、赛课等展示交流活动76场,受益教师6800余人次,整体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聚焦场域优化
绘好科学教育“生态图”
硬件设施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创氛围是点亮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大力丰富教育场景,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科创平台,不断开辟着培育“新场域”,“人人参与科技创新,处处释放创新活力”的热潮正在这片沃土上上演……
“改造42所学校网络,升级全域教育城域网”“新建创客实验室、录播教室80间”“升级理化生实验室57间”“更换智慧黑板400余套”“全区学校实现光纤千兆到校、百兆进班率100%、创客教室配备率100%、教室多媒体配备率100%”……
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重庆高新区在建好基座“硬场景”上下足功夫的生动注脚。
大力推进校园科创文化建设,帮助学校打造科学实验室、科技教育体验馆、趣味航模实践室、科技连廊等科学教育场所,开设科普名家大讲堂、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展、科普表演秀、创客实践室成果展等多种活动……
这一项项建设的背后,是重庆高新区在丰富文化“软场景”中亮出的实招。
为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云集优势,深化科学城与大学城融合发展,全区开展了“百名教授进课堂、万名学生进高校”活动,聘请金凤实验室、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专家、高校教授25名,到校宣讲、指导科创活动38场,打通科学教育物理边界和行业边界……
而这正是重庆高新区在开辟培育“新场域”,打通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新通道上一大有力举措。
聚焦人才培育
贯通科学教育“立交桥”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聚焦人才培养,重庆高新区以联通家校科创课程、融通课后服务内容、畅通选拔竞赛渠道三大措施,架起一座贯通科学教育“立交桥”,交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赶考答卷。
围绕“双减”落地见效,全区开足开齐中小学科学课程,全区中小学1-9年级每周开设科学课程2节,部分学校开设3节,科学课程的占比已近10%,课堂主阵地作用充分彰显。
聚焦义务教育“5+2”课后服务落实,全区鼓励学校大胆开设科学教育社团课程,通过学校自建,与校外资源共建,开设3D制作打印、创意手工Scratch、python编程、机械结构等特色社团63门,通过聘请教练、丰富课程、抓实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创新需求,提高科创课程与兴趣课程的有机融合、深度衔接。
翻看重庆高新区人才培养的“画卷”,一项项荣誉的取得便是重庆高新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力的实践:
“2名学生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牌”“ 18人次获全国机器人、科技创新等一等奖”“第二届重庆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机器人’创新挑战赛高新区参赛队伍斩获18个一等奖、占全市50%”……
教育,始终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全力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天的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小切口”,足音铿锵,朝气十足地迈向西部教育高地,为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注入更多教育动能、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