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看新农人的“种田经”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2017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方成生选择回到家乡梁平区屏锦镇湖洋村发展水稻种植。

梁平: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看新农人的“种田经”

来源:梁平日报2023-05-31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2017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方成生选择回到家乡梁平区屏锦镇湖洋村发展水稻种植。

日前,记者见到方成生时,他正在田里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不时用手机拍照记录,看起来颇为专业。很难想象,7年前他还是一个对种田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谈起自己的“种田经”,方成生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虽有无限辛酸,但更多的是成长的收获和喜悦。

2017年之前,种植水稻只是方成生的副业,主业还是建筑相关的工作。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农业逐渐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方成生成了其中一员。

2017年,方成生在湖洋村流转土地70多亩,开始“全职”种植水稻。

“当时,包括父母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种田没本事,但我认为种水稻也是有前途的事。”方成生说。

因为种植经验不足,方成生刚开始走了一些弯路。土地租金高于市场价一倍、水田排水问题影响收成、交通不便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方成生回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他不断向其他种植大户虚心请教,并积极参加区里和镇里组织的培训,加上农技人员经常上门指导,水稻种植逐渐走上了正轨。

“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种田,现在有年轻人愿意回来,是好事,要支持。”湖洋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高勤很看好方成生,经常为方成生送政策、送技术、送种子。

屏锦镇湖洋村,方成生在稻田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并拍照记录。记者 王小玉 摄
屏锦镇湖洋村,方成生在稻田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并拍照记录。记者 王小玉 摄

2019年是方成生经历最大考验的一年。那年降雨较多,因为还没有专业烘干机,稻谷全靠天然晾晒,部分稻谷存在质量问题造成产品滞销,长期存放又导致稻谷发霉,销售更是困难,最后不得不低价售卖用作饲料。看着心爱的稻谷竟是这般归宿,方成生心里十分难受,一连串的打击差点让他就此放弃。

“现在想起都无法释怀,真的太可惜、太浪费了。”方成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人,他一度怀疑自己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最后支撑他重拾信心的是“契约精神”。他说,村民和他签订了流转协议,他不能失信。

经过这件事,方成生更加明白“机械化”的重要性。他开始委托社会化服务进行部分插秧、收割、烘干等,自己也购置插秧机开展机插秧作业,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他现在不仅可以操作机器,还会自己维修,病虫害防治多半靠自己便能解决,种植水稻越来越得心应手,俨然成了一名“土专家”。

时间一年年过去,方成生流转的土地从70多亩变成了近200亩,水稻的播种、插秧、收割实现了机械化,稳定带动附近30名村民增收,这也让他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更足。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助,让我们对种田充满了希望。”方成生简单算了笔账,购买农机有补贴,提供农机服务有钱赚,粮食卖出去有收入,怎么算都不吃亏。接下来他还准备试验发展再生稻,并探索生物方式提升水稻品质。

看到种田有盼头,一些年轻人今年也开始跟着方成生干。“种田也是一项事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示范,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返乡种田,收获丰收的喜悦。”方成生说。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梁平: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看新农人的“种田经”

2023-05-31 06:30:04 来源: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2017年,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方成生选择回到家乡梁平区屏锦镇湖洋村发展水稻种植。

日前,记者见到方成生时,他正在田里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不时用手机拍照记录,看起来颇为专业。很难想象,7年前他还是一个对种田一窍不通的“门外汉”。

谈起自己的“种田经”,方成生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言语间,虽有无限辛酸,但更多的是成长的收获和喜悦。

2017年之前,种植水稻只是方成生的副业,主业还是建筑相关的工作。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发展农业逐渐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方成生成了其中一员。

2017年,方成生在湖洋村流转土地70多亩,开始“全职”种植水稻。

“当时,包括父母在内的许多人都不理解,认为种田没本事,但我认为种水稻也是有前途的事。”方成生说。

因为种植经验不足,方成生刚开始走了一些弯路。土地租金高于市场价一倍、水田排水问题影响收成、交通不便不利于机械化耕作……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方成生回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他不断向其他种植大户虚心请教,并积极参加区里和镇里组织的培训,加上农技人员经常上门指导,水稻种植逐渐走上了正轨。

“村里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种田,现在有年轻人愿意回来,是好事,要支持。”湖洋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高勤很看好方成生,经常为方成生送政策、送技术、送种子。

屏锦镇湖洋村,方成生在稻田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并拍照记录。记者 王小玉 摄
屏锦镇湖洋村,方成生在稻田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并拍照记录。记者 王小玉 摄

2019年是方成生经历最大考验的一年。那年降雨较多,因为还没有专业烘干机,稻谷全靠天然晾晒,部分稻谷存在质量问题造成产品滞销,长期存放又导致稻谷发霉,销售更是困难,最后不得不低价售卖用作饲料。看着心爱的稻谷竟是这般归宿,方成生心里十分难受,一连串的打击差点让他就此放弃。

“现在想起都无法释怀,真的太可惜、太浪费了。”方成生是一个爱惜粮食的人,他一度怀疑自己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最后支撑他重拾信心的是“契约精神”。他说,村民和他签订了流转协议,他不能失信。

经过这件事,方成生更加明白“机械化”的重要性。他开始委托社会化服务进行部分插秧、收割、烘干等,自己也购置插秧机开展机插秧作业,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他现在不仅可以操作机器,还会自己维修,病虫害防治多半靠自己便能解决,种植水稻越来越得心应手,俨然成了一名“土专家”。

时间一年年过去,方成生流转的土地从70多亩变成了近200亩,水稻的播种、插秧、收割实现了机械化,稳定带动附近30名村民增收,这也让他发展农业产业的信心更足。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出台了很多政策补助,让我们对种田充满了希望。”方成生简单算了笔账,购买农机有补贴,提供农机服务有钱赚,粮食卖出去有收入,怎么算都不吃亏。接下来他还准备试验发展再生稻,并探索生物方式提升水稻品质。

看到种田有盼头,一些年轻人今年也开始跟着方成生干。“种田也是一项事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示范,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返乡种田,收获丰收的喜悦。”方成生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