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李道国) 让孩子健康快乐,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可殊不知,孩子的很多不快乐来源于父母和家庭,而这些不快乐会形成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那么,父母如何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孩子如果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怎么办?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医生彭美玲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
医生简介
彭美玲,硕士研究生,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精神心理医生。
重庆医师协会基层医务者分会心理健康学组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应急心理救援成员、表达性艺术治疗师、易术心理剧初级导演。
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冲突、厌学/拒学行为问题的干预。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抑郁、孤独、手机成瘾为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抑郁、孤独、手机成瘾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今年4月2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支持心理健康科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等八大主要任务。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彭美玲表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上的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进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扮演着“第一任老师” 的重要角色,那么父母如何上好“人生第一课”呢?彭美玲表示,“父母要活出自己的精彩,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长要通过学习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用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只有理解孩子的状态才能发展与之匹配的相处模式。”
彭美玲称,要想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首先应经营好婚姻,和谐的家庭才能孕育出健康的孩子,婚姻质量是影响家庭成员和谐相处的核心因素。
父母要尽可能有效陪伴孩子
“建议家长把学习到的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之道、情绪管理方法、沟通方法等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仅仅是成绩好的孩子,因为学习能力只是孩子整体能力的一部分,也不能代表孩子的所有价值!”彭美玲建议,父母要尽可能有效陪伴孩子,陪伴并非仅仅在一个空间内、物理距离很近,而是此时此刻我关注你、倾听你、回应你。
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有父母在旁边陪同,就会很高兴地自己去游戏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讲得过多,反而不如看到子女哪里需要帮助,偶尔引导一下孩子。
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滔滔不绝,很少去听孩子说话,这种做法只会制造跟子女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使得两代人之间更加不能相互了解。因此,父母和孩子说话,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去表达,说到孩子能听得清楚明白为宜。
如果子女的意见和父母一致,可以鼓励孩子,称赞孩子,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如果不一致,必须加以疏导、沟通,不要责骂、取笑,不能严格规定孩子一定要接受父母的意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只有尽量尊重子女的意见,子女才会乐意和父母沟通。
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彭美玲表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长首先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包括孩子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孩子在心理上受到困扰时,往往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的苦恼,并且认真回应他们的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温暖和支持,并减轻心理负担。
2.增强孩子对精神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让孩子对精神心理问题“去妖魔化”,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还要教授孩子应对压力、管理情绪的方法,比如离开困扰自己的情景、去运动、书写心情日志、转移注意力、向好朋友寻求支持、解决导致情绪困扰的事件、听音乐、画画等。其次,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
3.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和孩子建立通畅的沟通模式,倾听孩子的烦恼,帮助孩子澄清目前遇到的困境是什么,一起帮助孩子想办法,不要一味责骂。
4.如果家长不清楚孩子是不是出现了精神心理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要立即带孩子至专业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