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系列文艺评论——评话剧《风雪夜归人》之二
2023年的四月春意正浓,4月26日晚上,我参加了重庆市评协组织的话剧《风雪夜归人》的观摩活动。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系列文艺评论——评话剧《风雪夜归人》之二

来源:2023-06-01

编者案:

1943年,《风雪夜归人》由中华剧艺社在抗建堂首演。重庆市话剧院《风雪夜归人》(2023版)是继《雾重庆》后,又一部传播抗战戏剧文化,再现中国话剧发展黄金岁月的力作。4月末,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评论者们观摩了该剧,并形成了系列评论。他们或从《风》剧的当代艺术手法,或从话剧的民族化,或从现代性上重新解读,探讨该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风雪拂尘埃 海棠花又开——评话剧《风雪夜归人》

张晓梅 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3年的四月春意正浓,4月26日晚上,我参加了重庆市评协组织的话剧《风雪夜归人》的观摩活动。这是一场精致而富有创意的艺术表演,是寓意深刻、回味悠长的话剧作品,也是一部结构紧凑、设计巧妙的小型舞台剧。在那洋洋洒洒、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百鸟朝凤、彩凤清鸣的祥和意境,将观众带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性感召与升华的爱情故事之中,在场的每一个人被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气息所包围和渗透着。

11

夜幕降临,渝中区中山二路的街头巷尾正是华灯初上、热闹非常,烧烤、火锅、名小吃的炊烟和香气萦绕和充斥着每个角落,而重庆市话剧院的抗建堂观剧厅此时已是亚肩迭背、座无虚席。原来曾想,如今影像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时尚的现代人对舞台剧应该不感兴趣,可出乎我的意料来观剧的人特别多,半数是年轻人。话剧是与生活最接近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手段是演员的对白和独白,加之少量的音乐和歌唱作为辅助。话剧《风雪夜归人》的剧中人魏莲生、玉春、苏弘基、王新贵、徐辅成等的倾情演出,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那个家国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处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抗战时期,我们已经真实地触摸到剧中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力量,以及审美艺术感官强烈的刺激和享受。虽然话剧中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表现手段,但通场下来却感受不到一丝枯燥无味,这源自整个话剧的表演、灯光、服饰和舞美,总是搭配得天衣无缝,承托得精巧绝伦。加之剧中表演设计和编排上诸多的创新和独特,引领着我们时而在传统时空中飞升,时而又穿梭于现实意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话剧游刃有余的舞台性、直观感,和综合交互的韵致之中陶醉、感叹和思索着。

话剧(Drama)与歌剧、戏剧同属于舞台剧,却各有特点,就其创建来讲时间更短,她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夕,故称为“新剧”或者“文明戏”。随着新时期戏剧改革浪潮袭来,带动了话剧艺术多方位、多维度的创新和发展,一些过于陈旧老套的话剧逐渐为时代所淘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何推陈出新、独辟蹊径,使话剧既要保留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新‘口味’,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摆在当代话剧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风雪夜归人》创作剧组成员迎难而上,秉承文化与时代同步、守正创新、服务于人民的原则,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勇敢开拓的新时代精神,奉献给全市人民这道脍炙人口的舞台戏‘大餐’,让人眼前一亮。透过这部作品我们仿佛听到,当代话剧人喊出艺术传承革新的铿锵口号;透过这部作品我们清晰感受到,当代话剧人为艺术忠诚守护、不懈追求的初心和脉搏。《风雪夜归人》从开场到结束,自始至终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唯美而清新的艺术意境,一个真实而通彻的情感空间;丰富的舞台效应将投影、灯光、音乐与梦幻等,极具动感和张弛度的表现手法组合叠加,我们欣喜地看到话剧舞台艺术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步前行。

12

《风雪夜归人》的中心人物魏莲生和玉春,二人出生贫寒相识并相爱,全剧以这二人的恋情为中心,如画卷般徐徐铺开京剧名伶与官家姨太、平民百姓与富商官僚,奸逆小人与忠厚邻里等不同角色人格的雕琢与塑造;以及莲生遭遇“粉戏”风波,在玉春的感召下恍然大悟“其实是有钱人解乏消遣的玩意儿”,反思自己“人该怎么活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戏子和青楼女都是社会最底层,命运最为卑微弱小的群体,他们饱受欺压和凌辱,从心底里迸发出呐喊与抗争,渴望通过“私奔”到新世界去寻找新生活。这样的挣扎和反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最后魏莲生被撵走,玉春被逼成‘哑奴’,两人二十年天遥相隔,留给观众良久的思索和感慨;《风雪夜归人》如同燃起一把光明的火炬,照亮旧社会的浑浊黑暗,唤起民众崛起反抗,摧毁这个腐朽的封建旧制度。话剧立足于抗战时期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官商勾结的尔虞我诈,描绘了玉春这个出身青楼的官家四姨太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出生穷苦的京剧名伶魏莲生艺技超群,疏财仗义,自我觉醒和敢于抗争。剧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人性进行审视和拷问,通过对主角魏莲生的人物塑造,给他多重的身份定位,创造出一个曾经麻木不仁、后来如梦方醒,敢于向旧制度宣战的勇敢者形象;一个顾影自怜,却又不甘受辱沦落的艺人模型;一个乐善好施、淳朴善良的京戏名角;一个为真爱不顾一切,不畏无惧的新青年形象。剧中利用正反两面角色的对比手法,着力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封建制度统治下旧社会的光怪陆离和众生百态。男女爱情的故事模式在舞台戏剧中已经屡见不鲜,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年只有25岁的“剧坛神童”吴祖光,以卓越的艺术思维和高超的文学创作能力,利用倒叙和时空穿插的写作手法,制造出观众陌生化的疏离感,使旧题材焕发出新生与活力,1942年《风雪夜归人》的出演引起业内一片哗然,整个山城沸腾起来,观众席场场爆满。今天,我们重温了这段貌似寻常却神圣非凡的爱情故事,对人性的思维认知重新得到梳理和洗涤。

一件文学艺术作品想要‘走’得更远,依靠的是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古今中外这样的名著历历在目,例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他们都是通过描写、剖析人物不同遭遇,以及心理状态和人性特征,来昭示和批判当时社会旧习俗的丑陋与罪恶。《风雪夜归人》通过凄美的爱情故事控诉和声讨旧中国的封建伦理制度,她如同吹响‘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时代号角,唤起人民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吴祖光先生站在人民的立场,以笔为剑刺穿旧中国封建社会丑恶虚假的面具,在作品中把对人性的觉醒,对民众思想的感召和拯救,作为话剧艺术主题的创作突破口,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为饱受欺凌压迫的,挣扎在痛苦边缘的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之路。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话剧《风雪夜归人》的最大成就。

13

今天,是《风雪夜归人》首演80年后的再次回归,是“中国话剧黄金岁月精品文旅驻场”演出项目的一次完美展示。精,在于她采用舞台艺术的虚实结合手法,注重人物细节描述和雕琢,还原剧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与轮廓;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追光、梦幻和飘移旋转,制造出风雪,云雾、花瓣纷飞,故人相逢的虚幻朦胧场景,激活观众的想象空间和联觉思维。精,还在于话剧中加入较多的戏曲元素,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话剧的写实性;融合历史久远、积淀厚重的戏曲来实现当代话剧的革新,实为发展创新话剧的重要举措。戏曲中字正腔圆、口齿伶俐,韵致清晰的独白、念白和对白,刚好与话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吻合,而戏曲四要素:唱、念、坐、打,也和话剧中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不谋而合;话剧舞台布景的构栏瓦舍、园林楼阁、梨园茶楼,都是生活化极强的设计,让观众有一种身处实景、赏玩戏曲的亲近感。2023年版的《风雪夜归人》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虚实结合手法,吸取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各种元素和表现方法,与戏剧深深地融合为一体,凸显出舞台表演的虚拟性、夸张性、梦幻式等非写实的艺术设计,形成中国式民族化的独特风格,极大地提升了话剧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

风雪拂尘埃,海棠花又开。愿漫天的风雪拂尽人间的尘埃污垢,圣洁的海棠花永远在人的心灵盛开。剧中以风雪和海棠花作为首尾呼应的线索,使话剧脉络清晰、头尾相扣,作品结构保持了完美的整体感。在二十年后的风雪夜,男女主人公再次重逢的圆满结局,强调和深化了主题。“雪无声,月露凝霜,风雪夜归人难忘......”歌声中魏莲生与玉春从舞台正中的彩帘中携手走来,与观众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碰撞在了一起,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创新设计不仅照映题目,也给观众一个交代,观众与话剧引起强烈共鸣。话剧《风雪夜归人》是一道人性道德法则解析的方程式,是一把指向封建腐朽制度的利剑,是中国话剧民族化发展的优秀典范,更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作佳篇。

作者:张晓梅,重庆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席。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系列文艺评论——评话剧《风雪夜归人》之二

2023-06-01 12:16:43 来源:

编者案:

1943年,《风雪夜归人》由中华剧艺社在抗建堂首演。重庆市话剧院《风雪夜归人》(2023版)是继《雾重庆》后,又一部传播抗战戏剧文化,再现中国话剧发展黄金岁月的力作。4月末,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组织评论者们观摩了该剧,并形成了系列评论。他们或从《风》剧的当代艺术手法,或从话剧的民族化,或从现代性上重新解读,探讨该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风雪拂尘埃 海棠花又开——评话剧《风雪夜归人》

张晓梅 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3年的四月春意正浓,4月26日晚上,我参加了重庆市评协组织的话剧《风雪夜归人》的观摩活动。这是一场精致而富有创意的艺术表演,是寓意深刻、回味悠长的话剧作品,也是一部结构紧凑、设计巧妙的小型舞台剧。在那洋洋洒洒、漫天飞舞的白雪之中,百鸟朝凤、彩凤清鸣的祥和意境,将观众带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性感召与升华的爱情故事之中,在场的每一个人被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气息所包围和渗透着。

11

夜幕降临,渝中区中山二路的街头巷尾正是华灯初上、热闹非常,烧烤、火锅、名小吃的炊烟和香气萦绕和充斥着每个角落,而重庆市话剧院的抗建堂观剧厅此时已是亚肩迭背、座无虚席。原来曾想,如今影像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时尚的现代人对舞台剧应该不感兴趣,可出乎我的意料来观剧的人特别多,半数是年轻人。话剧是与生活最接近的舞台剧,主要表现手段是演员的对白和独白,加之少量的音乐和歌唱作为辅助。话剧《风雪夜归人》的剧中人魏莲生、玉春、苏弘基、王新贵、徐辅成等的倾情演出,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那个家国动荡、风雨飘摇的年代,老百姓处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抗战时期,我们已经真实地触摸到剧中所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上下求索的精神和力量,以及审美艺术感官强烈的刺激和享受。虽然话剧中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表现手段,但通场下来却感受不到一丝枯燥无味,这源自整个话剧的表演、灯光、服饰和舞美,总是搭配得天衣无缝,承托得精巧绝伦。加之剧中表演设计和编排上诸多的创新和独特,引领着我们时而在传统时空中飞升,时而又穿梭于现实意境之中,无时无刻不在话剧游刃有余的舞台性、直观感,和综合交互的韵致之中陶醉、感叹和思索着。

话剧(Drama)与歌剧、戏剧同属于舞台剧,却各有特点,就其创建来讲时间更短,她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夕,故称为“新剧”或者“文明戏”。随着新时期戏剧改革浪潮袭来,带动了话剧艺术多方位、多维度的创新和发展,一些过于陈旧老套的话剧逐渐为时代所淘汰,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如何推陈出新、独辟蹊径,使话剧既要保留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新‘口味’,立于不败之地?已经成为摆在当代话剧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风雪夜归人》创作剧组成员迎难而上,秉承文化与时代同步、守正创新、服务于人民的原则,以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勇敢开拓的新时代精神,奉献给全市人民这道脍炙人口的舞台戏‘大餐’,让人眼前一亮。透过这部作品我们仿佛听到,当代话剧人喊出艺术传承革新的铿锵口号;透过这部作品我们清晰感受到,当代话剧人为艺术忠诚守护、不懈追求的初心和脉搏。《风雪夜归人》从开场到结束,自始至终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唯美而清新的艺术意境,一个真实而通彻的情感空间;丰富的舞台效应将投影、灯光、音乐与梦幻等,极具动感和张弛度的表现手法组合叠加,我们欣喜地看到话剧舞台艺术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步前行。

12

《风雪夜归人》的中心人物魏莲生和玉春,二人出生贫寒相识并相爱,全剧以这二人的恋情为中心,如画卷般徐徐铺开京剧名伶与官家姨太、平民百姓与富商官僚,奸逆小人与忠厚邻里等不同角色人格的雕琢与塑造;以及莲生遭遇“粉戏”风波,在玉春的感召下恍然大悟“其实是有钱人解乏消遣的玩意儿”,反思自己“人该怎么活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戏子和青楼女都是社会最底层,命运最为卑微弱小的群体,他们饱受欺压和凌辱,从心底里迸发出呐喊与抗争,渴望通过“私奔”到新世界去寻找新生活。这样的挣扎和反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最后魏莲生被撵走,玉春被逼成‘哑奴’,两人二十年天遥相隔,留给观众良久的思索和感慨;《风雪夜归人》如同燃起一把光明的火炬,照亮旧社会的浑浊黑暗,唤起民众崛起反抗,摧毁这个腐朽的封建旧制度。话剧立足于抗战时期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官商勾结的尔虞我诈,描绘了玉春这个出身青楼的官家四姨太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出生穷苦的京剧名伶魏莲生艺技超群,疏财仗义,自我觉醒和敢于抗争。剧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对人性进行审视和拷问,通过对主角魏莲生的人物塑造,给他多重的身份定位,创造出一个曾经麻木不仁、后来如梦方醒,敢于向旧制度宣战的勇敢者形象;一个顾影自怜,却又不甘受辱沦落的艺人模型;一个乐善好施、淳朴善良的京戏名角;一个为真爱不顾一切,不畏无惧的新青年形象。剧中利用正反两面角色的对比手法,着力刻画出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封建制度统治下旧社会的光怪陆离和众生百态。男女爱情的故事模式在舞台戏剧中已经屡见不鲜,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年只有25岁的“剧坛神童”吴祖光,以卓越的艺术思维和高超的文学创作能力,利用倒叙和时空穿插的写作手法,制造出观众陌生化的疏离感,使旧题材焕发出新生与活力,1942年《风雪夜归人》的出演引起业内一片哗然,整个山城沸腾起来,观众席场场爆满。今天,我们重温了这段貌似寻常却神圣非凡的爱情故事,对人性的思维认知重新得到梳理和洗涤。

一件文学艺术作品想要‘走’得更远,依靠的是鲜明而深刻的主题。古今中外这样的名著历历在目,例如: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等,他们都是通过描写、剖析人物不同遭遇,以及心理状态和人性特征,来昭示和批判当时社会旧习俗的丑陋与罪恶。《风雪夜归人》通过凄美的爱情故事控诉和声讨旧中国的封建伦理制度,她如同吹响‘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时代号角,唤起人民挣脱封建枷锁的束缚,奋起反抗的勇气和决心,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吴祖光先生站在人民的立场,以笔为剑刺穿旧中国封建社会丑恶虚假的面具,在作品中把对人性的觉醒,对民众思想的感召和拯救,作为话剧艺术主题的创作突破口,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为饱受欺凌压迫的,挣扎在痛苦边缘的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之路。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批判性是话剧《风雪夜归人》的最大成就。

13

今天,是《风雪夜归人》首演80年后的再次回归,是“中国话剧黄金岁月精品文旅驻场”演出项目的一次完美展示。精,在于她采用舞台艺术的虚实结合手法,注重人物细节描述和雕琢,还原剧中不同的人物性格与轮廓;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进行投影、追光、梦幻和飘移旋转,制造出风雪,云雾、花瓣纷飞,故人相逢的虚幻朦胧场景,激活观众的想象空间和联觉思维。精,还在于话剧中加入较多的戏曲元素,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话剧的写实性;融合历史久远、积淀厚重的戏曲来实现当代话剧的革新,实为发展创新话剧的重要举措。戏曲中字正腔圆、口齿伶俐,韵致清晰的独白、念白和对白,刚好与话剧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吻合,而戏曲四要素:唱、念、坐、打,也和话剧中程式化的动作表演不谋而合;话剧舞台布景的构栏瓦舍、园林楼阁、梨园茶楼,都是生活化极强的设计,让观众有一种身处实景、赏玩戏曲的亲近感。2023年版的《风雪夜归人》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虚实结合手法,吸取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各种元素和表现方法,与戏剧深深地融合为一体,凸显出舞台表演的虚拟性、夸张性、梦幻式等非写实的艺术设计,形成中国式民族化的独特风格,极大地提升了话剧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

风雪拂尘埃,海棠花又开。愿漫天的风雪拂尽人间的尘埃污垢,圣洁的海棠花永远在人的心灵盛开。剧中以风雪和海棠花作为首尾呼应的线索,使话剧脉络清晰、头尾相扣,作品结构保持了完美的整体感。在二十年后的风雪夜,男女主人公再次重逢的圆满结局,强调和深化了主题。“雪无声,月露凝霜,风雪夜归人难忘......”歌声中魏莲生与玉春从舞台正中的彩帘中携手走来,与观众的幸福感和认同感碰撞在了一起,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创新设计不仅照映题目,也给观众一个交代,观众与话剧引起强烈共鸣。话剧《风雪夜归人》是一道人性道德法则解析的方程式,是一把指向封建腐朽制度的利剑,是中国话剧民族化发展的优秀典范,更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优作佳篇。

作者:张晓梅,重庆市评论家协会会员、巴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席。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陈发源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