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
科技小院是深入农村一线,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是乡村振兴的“前沿哨所”。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6-01

科技小院是深入农村一线,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是乡村振兴的“前沿哨所”。科技小院在为乡村带来科技和青年人才的同时,还可以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大有作为,上可链接城市老年人力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下可盘活在乡老年群体解决“老人农业”问题。为此,科技小院应主动承担起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责任,聚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以“城乡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贯、青老融汇、老老融洽”激活“银发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

激活银发力量:小院大有可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意在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乡村“银色空间”,链接城乡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小院育人开发功能,全面激活乡村振兴银发力量,构建起“老有余力—小院开发—乡村振兴—老有所为”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从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来看,低龄健康老年人“职业可塑空间”较大,有较强的开发潜力。从人力资本优势来看,老年人有经验、有学识;相对于青年人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有时间、有情怀,在乡村“待得住”、“留得下”,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银发力量,有待“分类开发、精准施策”。 一方面,科技小院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链接功能,引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银发人才”,为乡村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可以盘活在乡老年人才,在其丰富的务农经验基础上,培养一批批与现代农业接轨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银发农民”。可见,科技小院在激活银发力量中大有可为。尤其是在“老人农业”的现实境遇下,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问题;如何盘活下乡与在乡老年人力资源以赋能乡村振兴;如何转变乡村老年人的传统农业认知以助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如何帮助乡村老年人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好地享受数字红利,作为深入乡村一线的科技小院应当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重功能,大胆创新聚才育才方式,拓展人才聚合类型,竭力打造全龄友好型平台,多样化开发“银发人才”、挖掘“老有余力”空间,全力打造“银发服务队”、培养“新型银发农民”,助推各类银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老有所为”。

应对现实挑战:小院破茧而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面临着多方面现实困境,只有经受住考验,才能有所突破。第一,各参与主体对科技小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认知有待强化。一是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多注重于“青年力量”,忽视“银发力量”,尚未有意识地培养开发老年群体。二是老年群体乡村振兴“老有作为”意识有待加强。部分老年群体思想固化,未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缺少“老有所为”思想动机,乡村老年人对科技小院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有畏难情绪,不易被动员,城市低龄高智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年龄大了就应该退休,不再适合工作。三是主管部门对“科技小院+”功能拓展的边界认识不清,对科技小院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对科技小院的银发力量激发与整合的具体作为认知不清,不能大阔步地支持科技小院链接更多资源以全面释放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第二,科技小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科技小院与其他社会化服务主体、相关专业领域之间的合作多限于项目执行阶段,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多元体系有待建立。二是科技小院经费保障能力不足,目前科技小院的运作主要依靠高校补助资金和研究生导师项目经费,科技小院在主体工作上尚存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负担老年教育、养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等成本。三是许多科技小院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未能形成一套细化完备的区域化的共创共建共享管理制度和绩效指标,科技服务团队与成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没有建立,难以建立起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第三,科技小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运行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当前科技小院规模小而散,覆盖面较小,软硬件配套相对落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二是科技小院底层数据标准化有待完善,各科技小院信息相对独立,数据共享性较差,底层数据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数据信息难以通用,将会阻碍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三是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领域的科技小院差异较大,成功案例的管理模式难以模仿和复制,需要因地制宜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同模式。

擘画赋能蓝图:小院守正创为

围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干什么”“怎么干”,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校、企、村各种开发资源,做到“农技专业衔接、在乡对象衔接、开发内容衔接、队伍老幼衔接、教管助服衔接”,构建完整的银发力量激活生态系统。第一,发挥科技小院平台优势,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禀赋。一是链接城市老年资源,盘活在乡老年资源,“双轮驱动”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建立健全“科技小院银发人才”系统,依托科技小院公众号、官网、微信群等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引才引智作用,吸引一批知识强、阅历广、经验足、威信高的老年人才下乡返乡;发挥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功能与资源链接功能,培养“新型老年农民”,创造在乡老年人工作岗位。二是创新“以老助老”“以幼助老”模式,“双向行动”激活“银发力量”。一方面,以银发人才培训银发农民,做到“无代沟”,使其“听得懂”,产生“引进一个、带动一批”银发人才的良好链式反应;组建“银发服务队”,通过留守老年人“点单” 、科技小院“派单”、银发服务员“接单”的方式,开展生活物品派送、上门问诊、农技服务、农事提醒等服务活动。开展“研究生+老年农民”的教学活动,依托“田间课堂”,手把手向老年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用“靓丽青春”点燃最美“夕阳红”;组织学生养老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帮助等服务。三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拓宽科技小院“银发人才”影响力,增加科技小院引智渠道。邀请低龄高智老年人开展“银发知播”,在田间以情景对话、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直播;通过直播乡村宁静生活、振兴工作,吸引更多有情怀、有能力、有时间的“银发人才”参与进来。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小院+银发+院所+企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纽带作用,联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涉农企业共同打造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圈”。一是科技小院打造“银发空间”,形成银发力量“集合地”。建立“银发档案”,记录跟踪老年人生产、生活、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方案。二是科研院所破解“银发难题”,形成银发力量“后备箱”。针对老年人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依托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协同涉农高校、涉农企业研究适老化技术。三是涉农企业开发“银发岗位”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形成银发力量“孵化器”。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协同科技小院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准确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职业信息、技术特长、再就业意愿等,对接岗位需求,开发“银发岗位”。第三,建立起“政府启动、市场推动、集体带动、小院主动”的四动行动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有为政府”领导作用。政府首先要在全国层面上优化老年人才战略布局,明确科技小院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倡导各主体与科技小院积极合作,并加强科技小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科技小院为中心,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链条。二是充分利用“有效市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系统梳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企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利用有效竞争配置资源,促进各要素之间的融合流通和流动重组,发挥各要素的乘数叠加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有能集体”治理能力带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根据当地农业实情、实需、实困,与科技小院协同引进稀缺老年人才,落实人才政策,加强养老保险服务,实现老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组织老年工作动员行动,做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思想工作,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工作扫清思想障碍。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平台功能,主动激活“银发力量”。区域内各科技小院共同打造“激活银发力量”平台,统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底层数据、运行模式标准,共享内部资源,并利用其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链接外部资源,主动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各主体在平台打造、经费筹措、数据信息等方面合作。

构筑多维保障:小院持续作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涉及多个主体、多重链条,要“上下合力”,强化思想、规范行为,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有质进行。第一,完善纵向横向政策体系,规划“激活银发力量”顶层设计。一是畅通老年人才下乡返乡通路。在全国层面上,整合财政、社保政策,细化各类老年人才专技补贴,建立社会保险异地接续机制,支持返乡下乡老年人才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打消其“后顾之忧”。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要落实相关政策,以科技小院为中心建立老年乡贤、老年精英联络机制,强化老年人才项目服务,摸清资源优势积极推介,增强对老年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在全国层面上,设立乡村振兴“老有所为”专项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养老机构、个人投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地方层面上,公益组织利用助老公益金、彩票公益金等筹集公益资金,老年协会通过有偿服务、自主经营等提供老年岗位工资,村委面向企业、银行、村民等筹集老年教育、服务、设施建设等资金,科协提供“适老化”探索科研费用,形成多主体经费筹措机制。第二,强化思想保障,树立“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观。一是科技小院整合政府、高校、教育部门资源,加强“老有所为”思想观念宣传。通过文化建设、宣传教育,重塑价值观念,科学引导社会认知,消除老年就业歧视,为老年人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高校、教育部门、科技小院协同探索如何重塑老年人思想观念,深入农村一线、“银发一线”进行大型调研,依据各群体不同思想特征进行思想教育与动员。二是科技小院整合涉农涉教资源,形成“老有所为”思想智库体系。科技小院积极向政府争取“老有所为”思想智库发展所需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链接涉农涉教高校学术与人才资源、涉农部门信息与政策资源,建设深入农村一线的思想智库,“针对性”地提出方案,“精准化”地给出措施。三是老年人要重塑自我认同,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在政府、社会的引导下积极投入社会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明确政策主体权责利,保障各项“激活”工作的有序进行。一是各地配套政策中应全面考虑地方政府、科技小院、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开发平台的权责利划分,形成区域性的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的示范工程,构建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支撑科技小院更好地激发银发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二是政策各利益主体间应当加强沟通,明确自身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破除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战、职能交叉的尴尬局面。三是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完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内部追责制度,梳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以大众监督推进各主体积极作为。

(作者:金绍荣,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诗语,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政策研究”一般项目:21BRK014阶段性成果。)

分享
新浪微博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

2023-06-01 17:55:14 来源:

科技小院是深入农村一线,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是乡村振兴的“前沿哨所”。科技小院在为乡村带来科技和青年人才的同时,还可以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上大有作为,上可链接城市老年人力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下可盘活在乡老年群体解决“老人农业”问题。为此,科技小院应主动承担起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责任,聚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方资源,以“城乡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贯、青老融汇、老老融洽”激活“银发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

激活银发力量:小院大有可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意在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多方力量,打造乡村“银色空间”,链接城乡老年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小院育人开发功能,全面激活乡村振兴银发力量,构建起“老有余力—小院开发—乡村振兴—老有所为”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从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来看,低龄健康老年人“职业可塑空间”较大,有较强的开发潜力。从人力资本优势来看,老年人有经验、有学识;相对于青年人而言具有比较优势,有时间、有情怀,在乡村“待得住”、“留得下”,是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银发力量,有待“分类开发、精准施策”。 一方面,科技小院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链接功能,引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性“银发人才”,为乡村治理、农业生产、环境整治等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科技小院可以盘活在乡老年人才,在其丰富的务农经验基础上,培养一批批与现代农业接轨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银发农民”。可见,科技小院在激活银发力量中大有可为。尤其是在“老人农业”的现实境遇下,如何解决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问题;如何盘活下乡与在乡老年人力资源以赋能乡村振兴;如何转变乡村老年人的传统农业认知以助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如何帮助乡村老年人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好地享受数字红利,作为深入乡村一线的科技小院应当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三重功能,大胆创新聚才育才方式,拓展人才聚合类型,竭力打造全龄友好型平台,多样化开发“银发人才”、挖掘“老有余力”空间,全力打造“银发服务队”、培养“新型银发农民”,助推各类银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老有所为”。

应对现实挑战:小院破茧而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面临着多方面现实困境,只有经受住考验,才能有所突破。第一,各参与主体对科技小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认知有待强化。一是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多注重于“青年力量”,忽视“银发力量”,尚未有意识地培养开发老年群体。二是老年群体乡村振兴“老有作为”意识有待加强。部分老年群体思想固化,未正确认识自身价值,缺少“老有所为”思想动机,乡村老年人对科技小院带来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有畏难情绪,不易被动员,城市低龄高智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年龄大了就应该退休,不再适合工作。三是主管部门对“科技小院+”功能拓展的边界认识不清,对科技小院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对科技小院的银发力量激发与整合的具体作为认知不清,不能大阔步地支持科技小院链接更多资源以全面释放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第二,科技小院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科技小院与其他社会化服务主体、相关专业领域之间的合作多限于项目执行阶段,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多元体系有待建立。二是科技小院经费保障能力不足,目前科技小院的运作主要依靠高校补助资金和研究生导师项目经费,科技小院在主体工作上尚存资金不足问题,难以负担老年教育、养老服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建设等成本。三是许多科技小院工作制度不够完善,未能形成一套细化完备的区域化的共创共建共享管理制度和绩效指标,科技服务团队与成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没有建立,难以建立起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第三,科技小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运行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当前科技小院规模小而散,覆盖面较小,软硬件配套相对落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二是科技小院底层数据标准化有待完善,各科技小院信息相对独立,数据共享性较差,底层数据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数据信息难以通用,将会阻碍各环节的高效衔接。三是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领域的科技小院差异较大,成功案例的管理模式难以模仿和复制,需要因地制宜探索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不同模式。

擘画赋能蓝图:小院守正创为

围绕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要“干什么”“怎么干”,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整合校、企、村各种开发资源,做到“农技专业衔接、在乡对象衔接、开发内容衔接、队伍老幼衔接、教管助服衔接”,构建完整的银发力量激活生态系统。第一,发挥科技小院平台优势,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禀赋。一是链接城市老年资源,盘活在乡老年资源,“双轮驱动”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建立健全“科技小院银发人才”系统,依托科技小院公众号、官网、微信群等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引才引智作用,吸引一批知识强、阅历广、经验足、威信高的老年人才下乡返乡;发挥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功能与资源链接功能,培养“新型老年农民”,创造在乡老年人工作岗位。二是创新“以老助老”“以幼助老”模式,“双向行动”激活“银发力量”。一方面,以银发人才培训银发农民,做到“无代沟”,使其“听得懂”,产生“引进一个、带动一批”银发人才的良好链式反应;组建“银发服务队”,通过留守老年人“点单” 、科技小院“派单”、银发服务员“接单”的方式,开展生活物品派送、上门问诊、农技服务、农事提醒等服务活动。开展“研究生+老年农民”的教学活动,依托“田间课堂”,手把手向老年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用“靓丽青春”点燃最美“夕阳红”;组织学生养老服务团队,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帮助等服务。三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拓宽科技小院“银发人才”影响力,增加科技小院引智渠道。邀请低龄高智老年人开展“银发知播”,在田间以情景对话、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直播;通过直播乡村宁静生活、振兴工作,吸引更多有情怀、有能力、有时间的“银发人才”参与进来。第二,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小院+银发+院所+企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纽带作用,联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涉农企业共同打造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圈”。一是科技小院打造“银发空间”,形成银发力量“集合地”。建立“银发档案”,记录跟踪老年人生产、生活、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方案。二是科研院所破解“银发难题”,形成银发力量“后备箱”。针对老年人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依托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协同涉农高校、涉农企业研究适老化技术。三是涉农企业开发“银发岗位”拓宽老年人就业渠道,形成银发力量“孵化器”。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协同科技小院建立老年人才数据库,准确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职业信息、技术特长、再就业意愿等,对接岗位需求,开发“银发岗位”。第三,建立起“政府启动、市场推动、集体带动、小院主动”的四动行动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有为政府”领导作用。政府首先要在全国层面上优化老年人才战略布局,明确科技小院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倡导各主体与科技小院积极合作,并加强科技小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科技小院为中心,形成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链条。二是充分利用“有效市场”活力,推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系统梳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企业、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利用有效竞争配置资源,促进各要素之间的融合流通和流动重组,发挥各要素的乘数叠加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有能集体”治理能力带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根据当地农业实情、实需、实困,与科技小院协同引进稀缺老年人才,落实人才政策,加强养老保险服务,实现老年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组织老年工作动员行动,做农村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思想工作,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工作扫清思想障碍。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小院平台功能,主动激活“银发力量”。区域内各科技小院共同打造“激活银发力量”平台,统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底层数据、运行模式标准,共享内部资源,并利用其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链接外部资源,主动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各主体在平台打造、经费筹措、数据信息等方面合作。

构筑多维保障:小院持续作为

以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涉及多个主体、多重链条,要“上下合力”,强化思想、规范行为,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有质进行。第一,完善纵向横向政策体系,规划“激活银发力量”顶层设计。一是畅通老年人才下乡返乡通路。在全国层面上,整合财政、社保政策,细化各类老年人才专技补贴,建立社会保险异地接续机制,支持返乡下乡老年人才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打消其“后顾之忧”。在地方层面上,地方政府要落实相关政策,以科技小院为中心建立老年乡贤、老年精英联络机制,强化老年人才项目服务,摸清资源优势积极推介,增强对老年人才的感召力、吸引力。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在全国层面上,设立乡村振兴“老有所为”专项基金,通过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养老机构、个人投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在地方层面上,公益组织利用助老公益金、彩票公益金等筹集公益资金,老年协会通过有偿服务、自主经营等提供老年岗位工资,村委面向企业、银行、村民等筹集老年教育、服务、设施建设等资金,科协提供“适老化”探索科研费用,形成多主体经费筹措机制。第二,强化思想保障,树立“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观。一是科技小院整合政府、高校、教育部门资源,加强“老有所为”思想观念宣传。通过文化建设、宣传教育,重塑价值观念,科学引导社会认知,消除老年就业歧视,为老年人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高校、教育部门、科技小院协同探索如何重塑老年人思想观念,深入农村一线、“银发一线”进行大型调研,依据各群体不同思想特征进行思想教育与动员。二是科技小院整合涉农涉教资源,形成“老有所为”思想智库体系。科技小院积极向政府争取“老有所为”思想智库发展所需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链接涉农涉教高校学术与人才资源、涉农部门信息与政策资源,建设深入农村一线的思想智库,“针对性”地提出方案,“精准化”地给出措施。三是老年人要重塑自我认同,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在政府、社会的引导下积极投入社会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第三,明确政策主体权责利,保障各项“激活”工作的有序进行。一是各地配套政策中应全面考虑地方政府、科技小院、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会组织、开发平台的权责利划分,形成区域性的科技小院激活银发力量的示范工程,构建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支撑科技小院更好地激发银发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老有所为”。二是政策各利益主体间应当加强沟通,明确自身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破除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战、职能交叉的尴尬局面。三是建立内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完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内部追责制度,梳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以大众监督推进各主体积极作为。

(作者:金绍荣,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唐诗语,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政策研究”一般项目:21BRK014阶段性成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