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听故事,摘枇杷,游银湖,快哉
文/林克于
“走哦,去广阳坝听故事,摘枇杷,游银湖……”四月末的一天上午九时许,小区里一位邻居一声吆喝,激起了我的兴趣,来到阳台,向楼下院坝望去,原来是隔壁的陈老师,虽然平时很少说话,但见面打个招呼是常事,于是我问:“你开车去吗?”
他抬头望着我,回答道;“是的,还有座位,你要去,就下来吧!”
“要得,谢谢你!”
“谢谢啥子嘛,都是老邻居,一起出去玩,人多热闹,好得很!”
我没再说客套话,立即穿好衣服,背上经常出门游玩的行囊 ,匆匆下楼。这时陈老师正带着三个我们虽然面熟,但却没有任何交往的中老年邻居往车库走,一会儿大家就上了“长安”,即刻从上新街出发,向广阳坝驶去!
南山脚下的上新街,与广阳坝相距约四五十分钟车程。一路上,大家一阵说说笑笑后,摆起了有关广阳坝的龙门阵。
“广阳镇民间故事了得,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修建了一座 ‘广阳故事会馆’,每月8号、18号、28号上午开故事会,非遗传承人杜志榜等人亲自上台讲故事,好听得很!”邻居A说。
“广阳坝的民间故事好听,但广阳坝的枇杷也好吃,近几年这个时节,我都要去买几十斤,一些送亲朋好友,一些留给自己吃!”邻居B说。
“其实,广阳坝不仅只有上面故事好听,枇杷好吃,还有风光美丽的银湖值得一看,它的水清清澈澈,碧蓝碧蓝,放眼望去,没风时,平静如镜,起风时,碧波荡漾。”邻居C说。
正当我们谈兴正浓时,“哧——”的刹车声告诉大家,广阳坝到了,下车后抬头望去,一座气派时尚、壮观巍峨的大楼展现在我们眼前,顿时“广阳故事会馆”几个苍劲的大字吸引着大家的视线!
“这栋大楼就是专供讲故事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故事会开始了,快进去听吧!”
“好!”我们答后,立马上楼到了故事会现场,然而却没了座位,只好站在一侧,观赏聆听。
台上,讲故事的是非遗传承人杜志榜,他把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讲得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紧吸着观众的心。故事讲毕,台下响起了波涛般的声音,一波接着一波,经久不息,在故事大厅,久久回荡。
“好听!好听!可惜,前面的故事我们没听到。”
“是的,下次来早点!”
我们一行五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故事会观感,又踏上了陈老师的“长安”牌,朝着摘枇杷的方向驶去,约一刻钟,便到了摘枇杷的地方。
“枇杷!枇杷!黄灿灿的枇杷!”坐在副驾驶座的A邻居,看到前方不远处的枇杷树上挂满的金黄色果子,不由惊喜地叫了起来,“保证大家满载而归。”
“嚇——”,“长安”停在了紧邻枇杷园的公路旁,我们下车后,走进枇杷园地,挡不住它的诱惑,一人摘下一个品尝,没想到大家异口同声道:“好吃!甜甜的,水也多!”随后开摘,约半小时,大家都摘足了自己欲买的枇杷,叫道:“老板,快来过秤,收钱!”
“好的!”老板笑眯眯地说,“谢谢你们的关照!”
“只要枇杷好吃,我们年年都要来买!”随后付钱,陈老师驾驶着“长安”牌又朝银湖驶去!
……
“到了!银湖到了!”邻居C之前来过银湖游玩和品尝美食,看到那清澈透明的湖水,有些激动地说,“这湖的水太好了,像过滤了一般。”
为先睹为快,我们下车后,一边放眼银湖美景,一边或拿出相机,或拿出手机,选择好美景点位,“咔嚓—咔嚓—咔嚓—”,留下一张张美好回忆。
我去看过昆明的抚仙湖,武汉的东湖,但银湖与它们相比,个人感觉其环境和水质也不逊色!
“吊桥!”邻居A一声惊呼,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大家紧随他之后,踏上了吊桥。微风吹过,湖水碧波荡漾,吊桥轻摇晃荡,既感浪漫开心,又提心吊胆怕出意外。
“别怕,这吊桥绝对安全!”有过在吊桥行走经验的邻居C,如是安慰大家。
过了吊桥,我们便来邻湖的一家特色餐馆,美美地吃起了炖鹅汤锅和烧烤,大家一个劲地说:“好吃!爽得很!”
用罢午餐,已是下午二时过,大家虽然玩兴未尽,但已觉身心疲惫,当陈老师问大家:“是继续耍,还是回家?”
大家齐声答道:“回家!”随后,上了“长安”,陈老师一踩油门,小车“梭—”的一声,向回家的路驶去!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自学成才奖获得者;曾任《南山风》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参与编辑《南山风二十年作品选》和《南岸文化记忆》;有作品入选《长江文学精粹》《重庆崽儿重庆妹》《秋风吹过的村庄》《从古老的河道醒来》《中流砥柱》《阅读时光——我们的2017》《阅读时光——我们的2018》等多个文学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