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组织高考作弊和替考均属违法行为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一次大考,但一些不法分子却通过散布涉考虚假信息,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等手段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2023年高考临近,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教育部:组织高考作弊和替考均属违法行为

来源:法治网2023-06-07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但一些不法分子却通过散布涉考虚假信息,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等手段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2023年高考临近,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高考作弊严重可负刑事责任

严厉打击考试舞弊是每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的考生和人员,将依法依规受到严肃处理。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部表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各项规则要求,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

替考者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

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最终,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和三年两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一年。

教育部提醒,组织高考作弊是严重违法行为。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均属违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提出,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包过”“押题”均属虚假宣传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这样的虚假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

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不得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教育部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及家长切勿上当受骗。

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替换原有内容,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

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考试纪律外,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押真题”等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

(赵晨熙)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教育部:组织高考作弊和替考均属违法行为

2023-06-07 05:18:25 来源:

高考是广大学子人生中一次大考,关系考生切身利益,但一些不法分子却通过散布涉考虚假信息,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等手段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

2023年高考临近,教育部发布高考预警信息,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做到诚信考试。

高考作弊严重可负刑事责任

严厉打击考试舞弊是每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的考生和人员,将依法依规受到严肃处理。

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在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应当认定为考试作弊,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或者使用考试作弊器材、资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教育部表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开展高考手机作弊专项治理,让手机“带不进”“用不了”“传不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各项规则要求,拒绝携带手机等违规违禁物品。

替考者同样需承担法律责任

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与设计学专业统考中,两名舞弊人员找了一名大学生为一名考生进行替考,被警方抓获。最终,两名组织考试作弊者分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八个月和三年两个月;替考大学生犯代替考试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缓刑一年。

教育部提醒,组织高考作弊是严重违法行为。刑法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均属违法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提出,对在高考、研考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包过”“押题”均属虚假宣传

考试命题专家授课、强化包过……这样的虚假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的招生宣传中,让不少家长信以为真。

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有相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不得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教育部提醒,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类培训机构根本不可能保证考生“包过”,也不可能提供“真题”,更不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及家长切勿上当受骗。

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有网民发布部分试卷图片,被疑泄露试题。经公安机关侦查,查明系恶意编辑“占坑帖”,其考前在平台发布无关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试卷替换原有内容,造成疑似考前泄题的假象。

专家提醒,如果考生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违反考试纪律外,情节严重的还会构成犯罪。如果培训机构或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占坑帖”方式,虚构考前能获得试题或“押真题”等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则涉嫌构成诈骗罪。

(赵晨熙)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诗雨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