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心 育自然之子 渝东南首个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在黔江开馆
6月5日,黔江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正式开馆。该馆将成为展现黔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
场馆位于黔江区青少年活动中心4楼,面积约200平方米,是渝东南首个建成投用的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场馆建设所用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产品,内有五大篇章,运用视频、图片、VR、3D打印、骑行体验等多种方式综合展现,突出体验、互动、教育三位一体的特色。
沉浸体验:一站游历黔江最美生态景点
作为展现黔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该馆致力于以展示黔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为主。在LED观影屏前,随着悠长乐韵,一幅青绿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市民在馆内参观,若乘船游于山水之间,一站沉浸式体验黔江城最美生态景点。
阿蓬江、小南海、武陵仙山、城市大峡谷、灰千梁子原始森林……行至每一处胜景,可见山水风光,造化钟神秀,美不胜收。
市民在馆内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有宏观视角之美,还有微观视角之美。在一旁的展示墙上,可以看到黔江的标志性生态环境资源。如连绵起伏的武陵山自然保护核心区(黄柏桠林区);水绕山转、蜿蜒盘曲的神龟峡;怪石嶙峋、风景绮丽,有“九门十八洞”之称的石钟山。不仅如此,还可以看到黔江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和地质奇观,如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锦鸡,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珙桐,作为药材的天麻,以及八面山上特有的石花、冰花等地质景观。
黔江森林覆盖率达65%,有“中国清新清凉峡谷之城”“中国森林氧吧”“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美誉。据悉,在黔江国家森林公园内,就已发现乔木45科、814属、146种;野生动物有4类、23目、69科、147种。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内,也有湿地维管束植物64科240种,湿地脊椎动物计44科139种,两栖动物6科9种,爬行动物4科7种,鸟类动物15科33种,湿地哺乳动物4科11种。
多维互动:VR、骑行、3D打印让我们更懂生态家园
“我感觉自己飞在空中看阿蓬江,太棒了”
“灯亮了,灯亮了,我再加把劲,让这些灯都亮起来”
“这个3D打印的原材料啊,是用玉米提取物做的……”
为了让市民更直观地感受绿色环保产品,场馆内设了骑行体验区、VR体验区、3D打印等进行综合展现。作为第一批来参观体验的城南小学学生纷纷围绕在各个展区,直观感受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生活。
在VR体验区,小朋友的惊呼声响彻场馆,通过VR技术,濯水古镇、小南海、阿蓬江湿地公园等景区尽收眼底,仿若身临其境。一旁的骑行体验区,小朋友奋力踩着踏板,力争让每一排灯都亮起来。一旁的3D打印区,小朋友则好奇地询问着打印的原材料、如何做到立体打印,以及怎样打印出自己想要的形状等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让黔江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更为黔江生态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据悉,在绿色工业方面,正阳工业园区着重打造“食品、材料、纺织、环保”四大产业园,突出发展新材料、轻纺服装、节能环保、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配套六大骨干产业。在生态农业方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建立了一批现代生态农业园,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带动了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创业就业,催生了大批特色产业。
教育润心:生态治理就在身边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的基础。
在“绿色生活”篇章,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展示墙上的图片,市民可以看到,各有关部门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能职责,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如旅游学院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为减少油耗而推进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企业废气排放执法检查,通过洒水车开展道路冲洗防止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等,同时禁止脏车入城,开设了免费洗车场,日均免费冲洗车辆3000辆以上。
在水环境治理和噪声治理方面,生态治理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黔江区推行区、乡镇街道、村社三级河长制。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取缔了饮用水源地小南海湖面旅游活动,开展阿蓬江、黔江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监管。在噪声治理方面,以降噪绿化带、“白改黑”等措施,严格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并持续开展安静居住小区创建,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黔江区生态文明教育场馆,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让文明习惯常留“指尖”,绿色生活常在“心间”,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摒弃陋习,努力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全民绿色行动蔚然成风。
“场馆投用后,将定期面向全社会开放,同时将组织行业专家学者进行生态知识授课,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科普生态环境知识,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争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守护者。”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怀介绍说。
记者 张露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