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传承非遗,在37岁时考进大学
对于未来,武翠亭充满了期许,“毕业后,打算回到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继续追梦,努力做德艺双馨的高水平演员,利用所学,更好地传承‘宛梆’,让地方戏剧真正地‘年轻’起来!”

她为传承非遗,在37岁时考进大学

来源:扬子晚报2023-06-13

2023年中考即将到来,河南南阳女子武翠亭的儿子正在紧张地备考,但武翠亭没有办法陪在儿子身边。因为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大二的学生,她自己也要准备期末考试,“只能让老公多照顾照顾儿子了。”

武翠亭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剧团演出多年,是当地剧团小有名气的“角儿”。作为国家级非遗“宛梆”剧种的演员,她在2021年37岁时参加高考,并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37岁高考被录取,激励一双儿女

今年高考季,武翠亭两年前“白天唱戏、晚上读书备战高考”的视频突然在网上爆火,被网友赞“有梦想,并且能在任何阶段为之奋斗,简直太酷了”。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武翠亭,今年39岁的她如今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二的学生,她在晚自习的课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最近很忙,在家乡读书的儿子即将参加中考,我也要紧张地复习,准备期末考试,陪伴不了儿子,心里有点歉意。”

对于妈妈无法陪伴自己参加中考的事情,武翠亭的儿子则笑着回应:“我一定会全力冲刺的,妈妈37岁的时候还在努力参加高考,这样的勇气很激励我,所以我要向妈妈学习!”

说起自己参加高考的事情,武翠亭很是感慨,“那是2020年,当时我已在剧团工作多年,但是感觉在艺术上遇到了瓶颈,上台表演总有不能入戏的时候,就想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开拓眼界。”于是她从当年年初开始备考,整整准备了一年,“先是参加省里一个专业方面的统考,在指定网站上传展示基本功的视频,通过了选拔之后才参加了高考。卷子是全国统考卷,和当年报考戏剧学院的高三考生是一样的。”

武翠亭说,参加高考,对自己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文化课的学习,我初中毕业后就上了戏剧学校,文化基础比较差,特别是数学,我学起来很费劲。所以那段时间,为了学习,我每天五点多起床,白天上班,下班后回家自习,持续到夜里11点。每一天都在学习和演出中连轴转,感觉一天24个小时完全不够用。”就这样,她坚持了整整一年,顺利参加了高考,并且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高兴得睡不着觉,我女儿和儿子都说,妈妈真棒!为妈妈骄傲!”武翠亭说,自己被录取以后,确实激励了一双儿女,“我高考那一年,女儿中考,我考上后,对女儿触动很大,进入高中后她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我儿子现在在读初三,他整个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都挺优秀的。”

几进几出剧团,从未放弃戏剧梦

今年39岁的武翠亭,是河南南阳人,“我从小就喜欢唱戏,但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初中毕业后我就出去打工了。攒了一些钱后,我回到家乡上了宛梆戏剧学校,之后顺利进了剧团。当时剧团工资太低,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不得不又出去打工赚钱了。过了几年,经济稍微宽裕后,我又回到剧团,可以说多年的唱戏生涯,我是几进几出剧团。”

武翠亭告诉记者,在外漂泊的几年,自己曾做过家政服务工,在电子厂当过流水线工人,“但心中的戏剧梦从未停止,手头一旦宽裕,我就又回到剧团。”

武翠亭所在的“宛梆”剧团,现在更名为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由于‘宛梆’这个剧种比较小众,‘宛梆’剧团比不上省级剧团或者国家级剧团,工资收入很低,很长一段时间,我拿到手只有1000多元,当时在剧团当演员,维持生计很难。”武翠亭告诉记者,好在2006年,“宛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在政府部门以及老一辈传承人的全身心投入下,剧团得到了发展,“2015年到2019年是发展最好的几年,每年演出总计达800多场次;2017年和2018年,‘宛梆’在梅兰芳大剧院和清华大学演出,当时我也参演了,感觉挺骄傲的。”

武翠亭告诉记者,随着传统文化热,“宛梆”近些年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和国内戏迷。如今传承中心的演出队伍壮大到了100多人,还成立了两个演出队,比较忙的时候两个演出队分开演出,“我备考的那年,演出很多,我的工作很忙碌,但我仍然在坚持着,因为多年学戏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去更高的学府更为系统地学习戏剧,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宛梆’这门技艺。”

上大学开阔了眼界,继续传承“宛梆”

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武翠亭选择的是昆曲表演专业,“全国地方戏剧超过400种,即便是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也不可能涵括每个剧种,考虑到昆曲是戏曲之母,系统专业地学习昆曲,对‘宛梆’表演能力的提升也有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专业。”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读大学后如何平衡学习和家庭呢?她告诉记者,自己能够安心上学,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我的丈夫是自由职业者,他很支持我上大学去学习喜爱的戏曲,我女儿和儿子都在县城的中学住校,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独立,这让我大为省心;我婆婆每周末都帮我给两个孩子做饭,洗衣服,我真的要感谢他们,让我没有被家庭困住,能够在北京好好读书。”

武翠亭说,刚入学的时候,在学习上也遇到了困难,“昆曲的唱腔和技巧与‘宛梆’有很大不同,我需要从头学起。”因此,武翠亭十分刻苦,经常下课后独自反复练习,回看上课视频,琢磨优秀的昆曲表演片段,“慢慢地找到了感觉,发现了两种戏剧的相通之处,并且把自己在戏曲方面的功底发挥了出来。如今与两年前相比,我在艺术表演、唱腔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技艺上的提高,她认为,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来到这里学习后,我接触到了艺术境界更高的老师,他们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修为都深深影响我。”也因为在大学里与年轻的同学们一起,她变得“潮”了起来,更多地接触网络,“我会把平时练习、表演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慢慢地吸引了一些粉丝,发现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宛梆’。”

对于未来,武翠亭充满了期许,“毕业后,打算回到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继续追梦,努力做德艺双馨的高水平演员,利用所学,更好地传承‘宛梆’,让地方戏剧真正地‘年轻’起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她为传承非遗,在37岁时考进大学

2023-06-13 06:20:40 来源:

2023年中考即将到来,河南南阳女子武翠亭的儿子正在紧张地备考,但武翠亭没有办法陪在儿子身边。因为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大二的学生,她自己也要准备期末考试,“只能让老公多照顾照顾儿子了。”

武翠亭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剧团演出多年,是当地剧团小有名气的“角儿”。作为国家级非遗“宛梆”剧种的演员,她在2021年37岁时参加高考,并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37岁高考被录取,激励一双儿女

今年高考季,武翠亭两年前“白天唱戏、晚上读书备战高考”的视频突然在网上爆火,被网友赞“有梦想,并且能在任何阶段为之奋斗,简直太酷了”。

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武翠亭,今年39岁的她如今是中国戏曲学院大二的学生,她在晚自习的课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最近很忙,在家乡读书的儿子即将参加中考,我也要紧张地复习,准备期末考试,陪伴不了儿子,心里有点歉意。”

对于妈妈无法陪伴自己参加中考的事情,武翠亭的儿子则笑着回应:“我一定会全力冲刺的,妈妈37岁的时候还在努力参加高考,这样的勇气很激励我,所以我要向妈妈学习!”

说起自己参加高考的事情,武翠亭很是感慨,“那是2020年,当时我已在剧团工作多年,但是感觉在艺术上遇到了瓶颈,上台表演总有不能入戏的时候,就想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开拓眼界。”于是她从当年年初开始备考,整整准备了一年,“先是参加省里一个专业方面的统考,在指定网站上传展示基本功的视频,通过了选拔之后才参加了高考。卷子是全国统考卷,和当年报考戏剧学院的高三考生是一样的。”

武翠亭说,参加高考,对自己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文化课的学习,我初中毕业后就上了戏剧学校,文化基础比较差,特别是数学,我学起来很费劲。所以那段时间,为了学习,我每天五点多起床,白天上班,下班后回家自习,持续到夜里11点。每一天都在学习和演出中连轴转,感觉一天24个小时完全不够用。”就这样,她坚持了整整一年,顺利参加了高考,并且成功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高兴得睡不着觉,我女儿和儿子都说,妈妈真棒!为妈妈骄傲!”武翠亭说,自己被录取以后,确实激励了一双儿女,“我高考那一年,女儿中考,我考上后,对女儿触动很大,进入高中后她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了。我儿子现在在读初三,他整个初中阶段学习成绩都挺优秀的。”

几进几出剧团,从未放弃戏剧梦

今年39岁的武翠亭,是河南南阳人,“我从小就喜欢唱戏,但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初中毕业后我就出去打工了。攒了一些钱后,我回到家乡上了宛梆戏剧学校,之后顺利进了剧团。当时剧团工资太低,维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不得不又出去打工赚钱了。过了几年,经济稍微宽裕后,我又回到剧团,可以说多年的唱戏生涯,我是几进几出剧团。”

武翠亭告诉记者,在外漂泊的几年,自己曾做过家政服务工,在电子厂当过流水线工人,“但心中的戏剧梦从未停止,手头一旦宽裕,我就又回到剧团。”

武翠亭所在的“宛梆”剧团,现在更名为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由于‘宛梆’这个剧种比较小众,‘宛梆’剧团比不上省级剧团或者国家级剧团,工资收入很低,很长一段时间,我拿到手只有1000多元,当时在剧团当演员,维持生计很难。”武翠亭告诉记者,好在2006年,“宛梆”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在政府部门以及老一辈传承人的全身心投入下,剧团得到了发展,“2015年到2019年是发展最好的几年,每年演出总计达800多场次;2017年和2018年,‘宛梆’在梅兰芳大剧院和清华大学演出,当时我也参演了,感觉挺骄傲的。”

武翠亭告诉记者,随着传统文化热,“宛梆”近些年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和国内戏迷。如今传承中心的演出队伍壮大到了100多人,还成立了两个演出队,比较忙的时候两个演出队分开演出,“我备考的那年,演出很多,我的工作很忙碌,但我仍然在坚持着,因为多年学戏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去更高的学府更为系统地学习戏剧,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宛梆’这门技艺。”

上大学开阔了眼界,继续传承“宛梆”

进入中国戏曲学院后,武翠亭选择的是昆曲表演专业,“全国地方戏剧超过400种,即便是中国戏曲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也不可能涵括每个剧种,考虑到昆曲是戏曲之母,系统专业地学习昆曲,对‘宛梆’表演能力的提升也有好处,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专业。”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读大学后如何平衡学习和家庭呢?她告诉记者,自己能够安心上学,多亏了家人的支持,“我的丈夫是自由职业者,他很支持我上大学去学习喜爱的戏曲,我女儿和儿子都在县城的中学住校,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独立,这让我大为省心;我婆婆每周末都帮我给两个孩子做饭,洗衣服,我真的要感谢他们,让我没有被家庭困住,能够在北京好好读书。”

武翠亭说,刚入学的时候,在学习上也遇到了困难,“昆曲的唱腔和技巧与‘宛梆’有很大不同,我需要从头学起。”因此,武翠亭十分刻苦,经常下课后独自反复练习,回看上课视频,琢磨优秀的昆曲表演片段,“慢慢地找到了感觉,发现了两种戏剧的相通之处,并且把自己在戏曲方面的功底发挥了出来。如今与两年前相比,我在艺术表演、唱腔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技艺上的提高,她认为,在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认知,“来到这里学习后,我接触到了艺术境界更高的老师,他们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修为都深深影响我。”也因为在大学里与年轻的同学们一起,她变得“潮”了起来,更多地接触网络,“我会把平时练习、表演的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慢慢地吸引了一些粉丝,发现很多年轻人也喜欢‘宛梆’。”

对于未来,武翠亭充满了期许,“毕业后,打算回到宛梆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继续追梦,努力做德艺双馨的高水平演员,利用所学,更好地传承‘宛梆’,让地方戏剧真正地‘年轻’起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任国勇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