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韦燕)从A型,到A+X,如何发现、冒长和陪长“创新人才”?中学阶段创新人才的培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生态建设路径有哪些?
6月12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主办,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承办的“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建设路径”论坛掀起教育“热浪”。中科院院士和清华大学附中、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30余所中学知名校长和老师共计500余人亲赴巴渝,为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育建良策、开良方。
500+人齐聚现场!
共破创新人才培养“源代码”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扑面而来,创新人才在大国综合国力较量与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作用愈发凸显。面向未来,我们如何抢占战略发展制高点?创新人才培养或成破题关键。论坛上,院士、校长围绕各自不同领域,共同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的“源代码”。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首先作《从A型内卷,到A+X冒长》主旨报告。他指出,当今时代处于从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社会转向创新驱动的数字智能社会,教育也必须从规模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转变。那些追求全“A”、关注短期目标、靠外在因素驱动的“A”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而追求远大目标、具有极强内驱力和探索精神的“X”型人才,是面对未知、创造更多“从0到1”创新的真正所需。
那么,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在郑泉水看来,落实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急需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他创造性提出了在大学、中学如何构建以点带面的生态建设路径,分享了从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到深圳零一学院创新生态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大中贯通培养的重要思路。
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代表人物,国家督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王殿军以《创新教育与英才培养》为题,围绕中学阶段英才的发现、培养和评价等维度,分别从英才培养的时代呼唤、国际借鉴和本土实践三个角度进行了分享。
王殿军表示,数智时代,举国英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唯有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在兼容现有教育体系的同时,对世界科技强国英才培养体系进行分析与学习借鉴,建立起本土学校的长周期、贯通式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英才辈出”。
“校长组团”开良方!
开辟创新人才培育“新高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制度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
随后,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潇珂,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蒋炎富,西安高新一中副校长刘江涛,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鲁江,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吴元永围绕中学阶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接力开讲。
巴蜀中学校长李潇珂作了题为《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四维六翼”培养体系》的主题报告,他分享了近年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巴蜀中学校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输送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为目标,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高中阶段“四维六翼”培养体系。“四维”指的是高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需目标的维度,即品格塑造、思维提升、能力培养、身心强健;“六翼”指的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所需“四维”目标的具体路径,即生涯规划、课程涵养、组织创新、文化浸润、协同育人、评价导向。该体系培养了大量拔尖创新学生,他们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数字时代下学校已成为社会的学校,社会成为学校的学校,人人都应该成为青少年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处处都是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北京十二中校长蒋炎富看来,一个多元主体、融合互动的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前提。学校需要建设焕发活力的的生态课程。因此,提供丰富的课程让学生参与、体验、尝试是创新培育的起点。学校需要提供可持续创新动力的生态课堂。生态的课堂应该是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的课堂,能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与个人产生联系,适当的智力挑战,能触动情绪,促使多感官投入,有意义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有元认知的发展。满足这样需求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习充满魅力,让学生创新的想法茁壮成长。
西安高新一中副校长刘江涛分享了学校立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努力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创新实践。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有效解决了普通高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设计、课程教学长期受困于应试教育、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和路径狭窄等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总校长鲁江眼中,人类正在进入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当前,学校应敏锐洞悉时代变化,持续创新求变,推动管理变革、课程变革、课堂变革、学习变革、空间变革、技术变革、队伍变革,消融学校的边界,建设社会协同的无围墙学校;消融学科的边界,开发个性多维的无边界课程;消融时空的边界,构建虚实融合的无时限课堂;消融学习的边界,开展自主驱动的无制式教学;消融育人的边界,实施润物无声的无痕迹教育;消融技术的边界,实施自动精准的无感化管理;消融的体制的边界,重组跨界融合的无校籍团队。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重塑学校育人新生态。
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副校长吴永元作了题为《云南师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的专题报告,他分享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聚焦主动学习的生态建设经验。吴永元介绍,昆明人民把附中的培养模式誉为“放羊吃草”,即要求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在各个事情上的自主。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独立的处理事情。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向学生提供给丰富的课程、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营造出主动学习的环境,培养出一大批对基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善于学习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
在论坛的最后环节,郑泉水院士向精选的十五位中学校长颁发了“零一少年”国际暑校学生推荐人邀请函。在下午的“院士与巴蜀学生面对面”活动中,郑泉水院士与现场学生代表热烈互动,就学生提出的创新与个人成长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和精准解惑。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吹响了教育观念改革的号角。在巴蜀中学看来,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