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我心中的“木刻青年”黄永玉——忆我与黄永玉二三事
黄叔叔是“木刻青年”中最年少的一位,他具有湘西人那倔强、耿直的个性,又具有岭南人那轻盈、浪漫、幽默的情怀!

巴渝文苑 | 我心中的“木刻青年”黄永玉——忆我与黄永玉二三事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6-19
“木刻青年”黄永玉
《青年黄永玉》 版画 王炜
《青年黄永玉》 版画 王炜
王炜创作版画《青年黄永玉》
王炜创作版画《青年黄永玉》
青年黄永玉与王炜、王仲兄弟俩在一起
青年黄永玉与王炜、王仲兄弟俩在一起
少年王炜及家人在南京与黄永玉合影
少年王炜及家人在南京与黄永玉合影
青年黄永玉与王琦合影
青年黄永玉与王琦合影
王炜与黄永玉合影
王炜与黄永玉合影
《黄永玉》 版画 王炜
《黄永玉》 版画 王炜
王炜创作版画《黄永玉》
王炜创作版画《黄永玉》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鲁迅和木刻青年》 木刻 黄永玉
《鲁迅和木刻青年》 木刻 黄永玉
《春潮》 黄永玉作品
《春潮》 黄永玉作品

1924年,黄永玉生于湖南常德一个土家族家庭。原名黄永裕,他父母都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他传承了黄氏家族的文脉,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块稀有的“美玉”。

黄永玉自幼聪慧、刻苦、勤奋,儿时对漫画尤为喜欢,经常阅读《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美术刊物。1937年入厦门集美学校学习,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他加入了“东南木刻协会”,在野夫、金逢孙举办的木刻函授班学习木刻创作。当年野夫和邵克萍曾给黄永玉回复过一封很长的信函,在信中对他的木刻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后来,黄永玉回忆这段往事曾这样写道:“收到他(野夫)和邵克萍同志寄来的一封很诚恳的长信,把我寄去的整个一大卷木刻每一幅都提出详细的意见,我又高兴而又感到自尊心受到从未有过的伤害,我觉得太不客气了,为什么不留余地呢?应该说很多好处嘛,我已不是小孩了……”“木刻青年”的年龄在当时相差都不大,年龄稍大一些的便成为了老前辈,黄永玉与赵延年在当时木刻界是后起之秀,老“木刻青年”称他们“奇才”“鬼才”。

1942年,黄永玉在泉州加入“战地服务团”。次年,随“战地服务团”前往闽中仙游,并执教于长乐培育中学。在此期间,他勤奋刻木刻,手拓印《烽火闽江》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集。

一个朝气蓬勃的木刻青年,用帆布做了一个大背包,装上他心爱的木刻工具和喜爱的书籍,一旦听到枪炮声,他背起背包就出发……他正如一个战士,经历千山万水始终没有抛弃这个背包中的木刻刀和木刻板,因为木刻刀就是他战斗的武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

黄永玉一生酷爱文学和音乐,尤其对艺术设计有广泛的兴趣,1944年他为诗人彭燕郊、黎焚薰诗集作木刻插图;1947年为陈敬客诗集《逻辑病者的春天》、沈从文小说《边城》作木刻插图;1948年又为《诗创作·黎明的企望》、臧克家诗歌《“夜吗!”》作木刻插图……

1946年,经李桦、野夫等人介绍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我与黄永玉相识于1947年的南京,他当时要找黄苗子、郁风夫妇“收账”(黄苗子、郁风夫妇收藏了他的木刻还未付稿酬)。他到南京找王琦,由王琦带他去见黄苗子、郁风夫妇。在南京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座上客,一位是俞所亚,一位便是黄永玉。当时我和仲弟称呼他为“黄叔叔”,这个称呼一直叫到今天!时年我5岁,黄叔叔23岁。

在黄叔叔八十艺展的庆典上,我将50多年前在南京与他的合影送给了他,他拿着这张合影老照片兴奋地对众人说道:“哈哈,50多年了,当时他们都还是小毛孩儿!……”

1948年,黄叔叔到了香港,成为“人间画会”的一员,我们又有机会见面了。我忘不了在浅水湾沙滩上一起玩耍的情景,黄叔叔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十分机敏、风趣、幽默的艺术精灵!他所到之处,总会引起一片欢声笑语。他在香港仍然一边刻苦刻木刻,一边写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他曾以韩梅友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评论王琦的文章。

在六十年代,黄叔叔又成为了我的老师,他是央美版画系第二工作室的主任教师。他在罐儿胡同的那个“罐斋”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生活的情趣,“罐斋”中的欢声笑语,将我们所有的郁闷和压力在瞬间得以释放……

黄叔叔是“木刻青年”中最年少的一位,他具有湘西人那倔强、耿直的个性,又具有岭南人那轻盈、浪漫、幽默的情怀!无论是逆境和顺境,他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艺术中去,尽情享受创作的快乐,正如他所言:“从古至今艺术创作取得快乐是第一触发剂。”

作者简介:王炜,1942年3月生于重庆一个版画世家。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9年3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69年3月至1973年5月在河北宣化部队学军、学工、学农。1973年5月至1980年1月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1980年1月至1985 年7月任《红旗》杂志美术编辑。1985年7月至1997年7月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美术对外交流部主任。2013年4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院长。长期从事版画、水墨画、油画、书法创作,现为“王琦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文图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作者:王炜

分享
新浪微博

巴渝文苑 | 我心中的“木刻青年”黄永玉——忆我与黄永玉二三事

2023-06-19 22:07:24 来源:
“木刻青年”黄永玉
《青年黄永玉》 版画 王炜
《青年黄永玉》 版画 王炜
王炜创作版画《青年黄永玉》
王炜创作版画《青年黄永玉》
青年黄永玉与王炜、王仲兄弟俩在一起
青年黄永玉与王炜、王仲兄弟俩在一起
少年王炜及家人在南京与黄永玉合影
少年王炜及家人在南京与黄永玉合影
青年黄永玉与王琦合影
青年黄永玉与王琦合影
王炜与黄永玉合影
王炜与黄永玉合影
《黄永玉》 版画 王炜
《黄永玉》 版画 王炜
王炜创作版画《黄永玉》
王炜创作版画《黄永玉》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王炜与黄永玉等艺术家在一起
《鲁迅和木刻青年》 木刻 黄永玉
《鲁迅和木刻青年》 木刻 黄永玉
《春潮》 黄永玉作品
《春潮》 黄永玉作品

1924年,黄永玉生于湖南常德一个土家族家庭。原名黄永裕,他父母都是当地学校的校长,他传承了黄氏家族的文脉,靠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块稀有的“美玉”。

黄永玉自幼聪慧、刻苦、勤奋,儿时对漫画尤为喜欢,经常阅读《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美术刊物。1937年入厦门集美学校学习,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1938年他加入了“东南木刻协会”,在野夫、金逢孙举办的木刻函授班学习木刻创作。当年野夫和邵克萍曾给黄永玉回复过一封很长的信函,在信中对他的木刻作品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后来,黄永玉回忆这段往事曾这样写道:“收到他(野夫)和邵克萍同志寄来的一封很诚恳的长信,把我寄去的整个一大卷木刻每一幅都提出详细的意见,我又高兴而又感到自尊心受到从未有过的伤害,我觉得太不客气了,为什么不留余地呢?应该说很多好处嘛,我已不是小孩了……”“木刻青年”的年龄在当时相差都不大,年龄稍大一些的便成为了老前辈,黄永玉与赵延年在当时木刻界是后起之秀,老“木刻青年”称他们“奇才”“鬼才”。

1942年,黄永玉在泉州加入“战地服务团”。次年,随“战地服务团”前往闽中仙游,并执教于长乐培育中学。在此期间,他勤奋刻木刻,手拓印《烽火闽江》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集。

一个朝气蓬勃的木刻青年,用帆布做了一个大背包,装上他心爱的木刻工具和喜爱的书籍,一旦听到枪炮声,他背起背包就出发……他正如一个战士,经历千山万水始终没有抛弃这个背包中的木刻刀和木刻板,因为木刻刀就是他战斗的武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有如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过了九十六年。”

黄永玉一生酷爱文学和音乐,尤其对艺术设计有广泛的兴趣,1944年他为诗人彭燕郊、黎焚薰诗集作木刻插图;1947年为陈敬客诗集《逻辑病者的春天》、沈从文小说《边城》作木刻插图;1948年又为《诗创作·黎明的企望》、臧克家诗歌《“夜吗!”》作木刻插图……

1946年,经李桦、野夫等人介绍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我与黄永玉相识于1947年的南京,他当时要找黄苗子、郁风夫妇“收账”(黄苗子、郁风夫妇收藏了他的木刻还未付稿酬)。他到南京找王琦,由王琦带他去见黄苗子、郁风夫妇。在南京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座上客,一位是俞所亚,一位便是黄永玉。当时我和仲弟称呼他为“黄叔叔”,这个称呼一直叫到今天!时年我5岁,黄叔叔23岁。

在黄叔叔八十艺展的庆典上,我将50多年前在南京与他的合影送给了他,他拿着这张合影老照片兴奋地对众人说道:“哈哈,50多年了,当时他们都还是小毛孩儿!……”

1948年,黄叔叔到了香港,成为“人间画会”的一员,我们又有机会见面了。我忘不了在浅水湾沙滩上一起玩耍的情景,黄叔叔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十分机敏、风趣、幽默的艺术精灵!他所到之处,总会引起一片欢声笑语。他在香港仍然一边刻苦刻木刻,一边写作,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他曾以韩梅友的笔名在报纸上发表评论王琦的文章。

在六十年代,黄叔叔又成为了我的老师,他是央美版画系第二工作室的主任教师。他在罐儿胡同的那个“罐斋”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生活的情趣,“罐斋”中的欢声笑语,将我们所有的郁闷和压力在瞬间得以释放……

黄叔叔是“木刻青年”中最年少的一位,他具有湘西人那倔强、耿直的个性,又具有岭南人那轻盈、浪漫、幽默的情怀!无论是逆境和顺境,他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艺术中去,尽情享受创作的快乐,正如他所言:“从古至今艺术创作取得快乐是第一触发剂。”

作者简介:王炜,1942年3月生于重庆一个版画世家。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69年3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69年3月至1973年5月在河北宣化部队学军、学工、学农。1973年5月至1980年1月在部队从事文化工作。1980年1月至1985 年7月任《红旗》杂志美术编辑。1985年7月至1997年7月任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美术对外交流部主任。2013年4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版画院院长。长期从事版画、水墨画、油画、书法创作,现为“王琦美术博物馆”名誉馆长。

文图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作者:王炜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云卿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