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读书,读书,还是读书……
今天的诵读会,是“南滨时光”公益读书活动这一轮的最后一场。而去年的第一场是读我组织翻译的《长江三峡和重庆游记》,我参加了,认识了麦恬和许多新朋友,这是我参加的最好的读书活动之一。

周勇:读书,读书,还是读书……

2023-06-20 来源: 重庆史研究会

读书 读书 还是读书——周勇会长在《重庆传》诵读会结束时的讲话

各位朋友:

这个夜晚,很享受。

我很少参加作家的聚会,因为我不是作家,也从不做作家梦。而我只是一个历史学者,所以在作家的圈里不要置喙(hui)。

但是今天我来了,不是因为我有了作家梦,而是因为今天的主题是“重庆”。这是我研究的对象。

今天的诵读会,是“南滨时光”公益读书活动这一轮的最后一场。而去年的第一场是读我组织翻译的《长江三峡和重庆游记》,我参加了,认识了麦恬和许多新朋友,这是我参加的最好的读书活动之一。

今天是最后一场。读《重庆传》,主题是历史和文化,这是我长期研究的内容。所以大家请我参加,这是缘分。

古人讲,文学、历史、哲学这三者是相通的。这是我们今天得以相聚的基础。

因此,我今天是为会会老朋友,听听好声音而来;是为结识新朋友,阅读新作品而来。

今天的诵读会很别致,我是第一次参加。读文字是我们的常态,而听朗诵艺术家诵读,对我有一种特别的好奇。

今天的诵读会,还有哪些好呢?

首先是因为有人写重庆,有人说重庆,有人唱重庆,也有人为重庆作传,这就是好事。

因为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重庆有没什么文化?这是重庆文化第一问。第二问是重庆文化有体系吗?第三,什么东西可以代表重庆文化呢?其实这就是“重庆文化三问”,这是我们今天在座的全体朋友都在努力回答的问题。所以说今天晚上大家来说重庆,这是第一好。

第二,是名家带起队伍写重庆。吴景娅带着一帮老老少少来写重庆,这就是好事嘛。

第三,培养起一帮新写手:青年记者、作家,更是好事。其中有几个我认识,韩毅、赵欣,还有赵迎昭,这些都是我认识的。

所以作为重庆史研究会会长,作为《重庆人文丛书》总编室的主任,我是高兴的、鼓励的、赞赏的。

参加类似的读书活动,我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不论是研究历史,还是文学创作,都必须追求真、善、美。

基于此,刚才我边听边记,写在手机上。在这个读书活动结束之际,我把我的体会说一说,与大家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620200447

一、要当个重庆好的写家,就必须多读书

读什么书呢?恕我直言,现在的书太多,低水平的,不靠谱的太多。

今天我说的多读书,就是要好好读读正确的、靠谱的重庆历史、重庆文化的基本著作,让自己站在我们这座城市已经达到的思想的高度上,这样我们才可能准确地观察城市,准确地判断价值,然后才是准确地书写城市。

在历史方面,首先要读这几本:

——要读《重庆通史》第1-3卷(我主编的,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它讲述了200万年以来的重庆历史。总有一款适合你。

——要读《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第一卷(我主编的,重庆出版社2011年出版)。

——要读《重庆抗战史》(我主编的,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

——要读《重庆辛亥革命史》(我写的,重庆出版社2011年出版)

怎么读呢?我想主要是要去读一读其中历史的结构和历史的节点。这样写东西才不致闹出笑话来。

文化方面更要好好读书:

我们文物保护志愿者更要多读书,要从热情变成专业。你们扫街不能只扫些渣渣,要把好的东西扫出来。

——要读古人书,主要是《记忆重庆》(这是我编的,重庆出版社2017年版)。最近,出版社再版了一次。它好在哪里呢?它是古今中外,200名人写重庆的300篇名篇名作。

——还要读洋人写重庆的书。我主编了一套《全球视野下的近代重庆丛书》已经出了5卷(重庆出版社2017年以来),都是英国、法国、日本、美国、德国的作家、外交官、艺术家和旅游者们写的。去年第一期读书会就是读立德乐的《长江三峡和重庆游记》。读了这些书,你才知道立德乐干了些什么,武尔士与法国水师兵营的关系,等等。

——当然更多的要读今天的人写的书。市委提出编撰的《重庆人文丛书》12卷已经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这套书里边最重要的是提出了“2+4”的重庆的文化体系,也就是回答了刚才我说的重庆文化第二问,重庆的文化有没有体系。这个体系是什么呢?那就是巴渝文化、革命文化,这是重庆文化的两个基础,然后是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的特色,这是重庆文化在特殊阶段的表现,这是特色。这就是主干文化六卷。然后是长嘉汇(主城文化)、三峡魂(渝东北三峡库区文化)、武陵风(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三卷,以及诗家、书家、画家笔下的重庆三卷。把这个体系把握准确了,下笔才有准头。

这些书都是经过几十年沉淀,集结重庆顶尖高手撰写的、编纂的,有的甚至是集中了学者一生研究之精华。读这样的书,可以让文保志愿者们、写家们都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了解重庆。

微信图片_20230620200452
微信图片_20230620200643

二、要像成功的重庆文化人那样读书

李敖在世时有人说,“让李敖去读书,我们读李敖”。就是说要要象成功的文化人那样读书。我举几位:

麦恬——我认识她时间很短,但与她交流非常顺畅,可以对等地交流,没有障碍。说明我们的知识和体系是同一个等次,这是读书的结果。这是她能够成“语言演绎家”的一个原因。

徐蓓——今天的诵读会用了一张我们《城门几丈高》的封面照片。我与她合作过两部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和《城门几丈高》。此前她不懂历史。接手作品后,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去读书,包括从我们读了几十年的书中,她读出了新意。这种读书的精神,让她创造了标杆式的作品,也把从一个重庆的导演,一战成名,成为中国导演。

何建国——现在是重庆民族乐团的团长。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音乐家,中国民族乐团的常任指挥。他退休了,回重庆,从头学起重庆历史和文化,老老实实地读书学习,常常把我这个外行拉去给他和他的团队上课。结果,大作、力作不断,短短几年便创造出《思君不见下渝州》《弦上巴渝》《告别千年》《山水重庆》等一批音乐精品。不是自娱自乐。人民爱看,市场买单,党委政府肯定。

还要学王雨——20年前,他是我的研究生。他从我的《重庆开埠史》学起,写了两部小说,然后在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最后,从一个超声医学专家成为重庆作协副主席、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自己要做的事入手,读好书,交好书的作者为友,成就自己的事业。

微信图片_20230620200646

三、是为重庆写好书,让重庆人读好书

我父亲曾给警告过我。那是我出版了第一部学术著作以后,他告诉我:你的书写好了,出版了,就要永远地站在书架上,不要下架,下架就失败了。这个话开始不懂,后来读书多了,写书多了,40年来,这样残酷的现实在别人的书上常常上演。我的书架每年都要清理出一大批书下架,只有有用的书、管用的书才不下架,这是十分残酷的。我很庆幸,由于当年父亲的警告,至今,我的书还没有下架。

今天读的《重庆传》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相信你们会接着写下去。写的方法多种多样。作家写什么,怎么写,这是作家的事。而读者则有评判之权。要嘛是按照现在路子写下去。要嘛是按照“传”的要求、规范地写。我衷心地希望你们的书能够成为我们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达到这个城市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

因为城市的历史不是靠作家能够创造的,这是历史学家的任务。作家的责任是用文学的笔调转化重庆的历史,把重庆的历史文学化、通俗化、大众化。

当然,要做到这三化,还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就象我们重庆史研究会一样,要努力地“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历史观。还需要历史学家的研究基础,需要作家的文学创造。这当然都需要读书。

现在,一批重庆的历史学家已经开始用他们的笔,用非历史研究的方式来记录重庆的历史。

因此,我也希望重庆的作家们,阅读专委会的朋友们,爱好重庆历史文化的朋友们,我们都能够来继承中国散文朴实、简约、深刻的传统,能够文从字顺,明白如话,娓娓道来,就足够了。我常常读《长江三日》《白杨礼赞》,我也以这些名篇为榜样,跟着学写一些类似《江山红叶》这样的作品。

这就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三点体会。

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读书”。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还是读书。

当然我更大的期待是读到你们的新书、好书。

谢谢大家!

微信图片_20230620200651

周勇,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党史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第一、二届中国近现代史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重庆市人大常委、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复兴文库》第二编十册、《重庆人文丛书》十二册、《全球视野下的近代重庆丛书》主编,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公益理事会荣誉理事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