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构建美育新形态?这场论证会共话“新智慧美育”新蓝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韦燕 实习生 陈卓)“新智慧美育”是一个全新的美育生态系统,是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生态的协同化高度统一。
6月20日,西部(重庆)科学城成功立项的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新智慧美育”系统构建与融合实践共同体实施方案》论证会在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举行。
据悉,论证会设主会场1个、分会场52个,面向全国直播,线上线下共千余人参会,观看直播人数达万余人。此次论证会标志着共同体建设的深入实施、强劲推进,旨在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战略,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全面推进高新区新智慧教育。
项目学理论证 高效有序推进
本次论证会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小学德育与家庭教育处副处长蒋宇主持。他表示,本项目从全国15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难能可贵,特别点赞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作为牵头单位的高瞻远瞩和高效推进。

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在致辞中谈到,作为重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主阵地、主平台,重庆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坚持教育先行发展、超常规发展,将教育作为科学城发展的“金名片、软实力、第一营商环境”来抓,围绕“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重庆高新区抢抓教育数字变革机遇,运用前沿信息技术,重构重塑美育新内涵、新场景、新内容、新方式,大力实行“新智慧美育”教育,助推“西部教育高地引领区、教育创新发展先行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为内涵的“西部基础教育特区”。

“现处全市上下加快数字重庆建设、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庆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杨德刚在致辞提到,重庆高新区主动作为、加强成渝双城联动,与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及16所学校联合申报“新智慧美育”系统构建与融合实践共同体研究,是时代所需、发展所要、改革所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必将为重庆教育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凝聚新经验、提供新样本。

随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委员、教育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小红就共同体项目实施从背景与目标、思路与方法、项目内容、主要任务等八个方面作项目实施方案汇报,并介绍前期已经深度开展新智慧美育的“五全融合”实践,力求实现全学段融合即“大中小幼”纵向融合、全课程即“四级课程”立体融合、全场域融合即“小中大课堂”多维融合、全过程即“备教学评研”深度融合、全媒体融合实践研究即“线上线下”虚实融合。

在共同体项目具体实施汇报中,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天祥教授介绍了作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新智慧美育’系统构建与融合实践共同体”核心成员,四川美术学院将以“整合资源,共享优势”“推动创新,培养人才”“推广普及,服务社会”“加强协作,提高影响”为基本原则,做到聚合数字化美育教育资源平台、加强新智慧美育培养体系建设、塑造区域美育教育品牌、优化共同体运行机制。

“在新智慧美育理念的指导下,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坚持优质共建、特色共生、家校共育、发展共进的原则,注重美育教育,努力推进新智慧美育共同体项目的落地落实。”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党总支书记周鹊虹从理论学习、学术团队、课程开发、美育活动、社会协同五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关于项目的建设内容,希望能够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大中小一体纵向贯通,学校、社区、文旅等横向融合和人、技术、环境等全要素高度协调的“新智慧美育”体系。除此之外,作为重要成员单位,学校还积极承办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智慧美育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一带一路”艺术互鉴与美育共建计划研学活动等大型美育活动。

专家领导齐聚 引领智慧美育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对项目的进一步优化提升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主任王海涛教授在线上从对新智慧美育的“四新”解读和“四融合”做引领;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余亮教授和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钟苇笛莅临现场,分别从美育评价的数据采集、家校社融合、重塑未来学习场景等方面和课程方案、课程形态、评价指标等方面做指导。同时,专家们一致表示本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把难成之事做成、实属不易,项目论证学理丰实、逻辑性强、推进实施扎实有效,辐射带动好。



项目牵头单位领导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在表态发言中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提高站位。全面抓好落实、认真学习国家关于美育教育的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把项目做好,不负教育部、市教委等领导对重庆高新区教育发展的充分肯定和信任;二是聚焦问题。此次论证会的全面诊断、全面审视,专家组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是接下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各成员单位将继续系统构建、融合思维,共同推动该项目走深走实;三是认真实践。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努力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化美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践典型案例,构建起美育教学应用实践数字化长效机制,积极打造全国“智慧+美育”新高地。

据了解,到2024年,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将形成一批成熟的、可借鉴、可推广的信息化美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典型案例;区域师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区域美育协同机制更加完善;高质量的大中小幼纵向贯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横向融合、校家社有机共育的“新智慧美育”新生态;打造“超学科”美育创新综合体和“无边界”大众美育综合体;最终形成“时时皆美育、处处皆美育、人人皆美育”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