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家风采|严金康
画家档案
严金康:1960年生,重庆彭水县人,别号严家山人,现居重庆。现为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彭水县美协主席、重庆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副秘书长、重庆市电力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现代禅画院副院长。
评论文章
乡土人文 史诗调性
——浅读画者严金康写意山水
以写意山水画见长的严金康先生近些年逐渐活跃于重庆主城书画圈。历史上早有长安米贵居何易一说。重庆直辖市是长江中上游的一个经济文化中心,曾作为陪都而人文荟萃,书画方面的底蕴极为丰厚。金康先生凭着自己的创作水平在国画山水领域取得相当成就并受到画界广泛关注与认可,已相当不容易了。同样基于这些情况,对于他之性情、从艺经历以及作品解读方面,还是有待于业界、市场和藏家们更多深入的了解。
与其说严金康是一位山水画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执着艺术的画者。然而,对于生长在郁山镇工作于彭水县城的画者严金康而言,一直以来在他家乡都被当地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为“滑石板画家”,他又自号“严家山人”。个中意义真耐人寻味和有趣。严金康一九六零年生于彭水县郁山镇滑石板场(老街)。其祖上系明末清初时为避战乱从浙江绍兴府迁来此隅落业,以经营擀酥饼作坊为生。至清末,其祖父在郁山的商户名“严富春斋”,一半经营擀酥饼,一半经营文房字画,颇具名声。地方上素有“食尽江南珍馐味,始知郁镇有擀酥”之说。此饼曾被奉为皇室贡品。
严金康从小受到传统教育和亦商亦文的家风熏陶,爱好涂鸦写画。五、六岁时,从擅长书画的叔父手中获赠一本康熙年间版印的《芥子园画谱》。于是,从观摹叔父作画和芥子园开启了自己的习画生涯。十一岁时在学校美术课创作的习作《刻苦攻读革命理论》,被学校推荐参加省里的展出,并刊登上了《四川日报》。从此,严金康因绘画特长而备受关注和鼓舞,立志将绘画作为毕生的追求。
二十多岁时,严金康时常参加镇上的绘画和交流,已颇有名气。在街道集体经济工作的母亲得到一个指标,严金康因此奔赴彭水县城在电力系统参加工作。他从基层电力工人做起,通过不断学习成长,干到中层行政管理岗位直至退休。为人正直务实、通情达理,并有着绘画特长,办事机敏、自信的严金康,在工作生活之外把时间精力都投入在了绘画上,所以工作画画两不误,并逐渐在单位、县城有了名气。其中,他的绘画之路有一个重要转折,即八十年代中期,因参加县政协组办的书画集训班,得以结识从西南师范大学请来讲授山水课的雷九泰先生。严金康观雷教授作画,聆教受益获得启发,决定以毕生精力专攻国画写意山水一门。乃以所学的雷教授技法和创作经验,深研传统山水历代名家技法、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经常到郁山镇、鞍子苗寨古民居、乌江画廊等地进行创作写生,沉浸于“乐山乐水”忘却名利得失的山水意境、笔情墨趣之中。
因为严金康平素尚艺崇德,善待师友,一以贯之,并且极参加社会文化活动,热心公益奉献、乐于助人,从而倍受他人尊重,于2020年被推选为彭水县美协主席。上任后,为推进地方美术事业发展,多次成功组织邀请重庆书画名家赴彭水县进行创作交流、文化扶贫和写生与互访研学活动,使更多的地方美术创作者拓展了审美思维,丰富了技法、经验,增强了创作中的文化自信心。
近几年,因为参加重庆主城区的书画活动渐多,及退休定居渝北,与师友名家们真诚相待,切磋砥砺,从而深受启发;还参加了中美协在贵州举办的集训研学营,得到了中央美院岳黔山、国家画院林容生等教授、名家的点拨。这些助缘促使严金康跳出庐山写庐山,获得一种突破与跨越般的创作态势。他在既往深厚的笔墨功底和传统技法、山川物象记忆沉淀之基础上,吸纳了当今新时期里国画山水创作的审美观念、表现手法、形式语言;注重于强调笔墨表现的个性感受与画面物象之形式、色彩视觉的现代构成意味的互动整合。通过五六年的探索与耕耘,实现了创作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的完善,以及整体画风由里及表的嬗变,并逐渐趋于成熟。
观严金康先生写意山水,运笔之点线呈朴茂、绵密之象,形质老辣而富有节奏感,墨气深沉、厚重而透见华滋;其笔墨入纸,多在磊落态势中展开,若大匠运斤,合镇营盘,张弛之得度,于铺陈、组织、伸延中,画面的取势经营与造物之立象、尽意,皆由自然生发,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是以见丘壑山川,历历在目者,莫不意由心造,气韵随之,万象千变,遇境逢源也。
赏画阅人,知人论世。生活、社会与岁月赋予了严金康多重性格和独立思考。他那谦和低调中的踌躇自信,都是在往往不经意间发力于笔墨纸上,机趣流露、率性洒脱,才情出众。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创作中善于感性施展,而又合乎理性操控。
放眼山水阔,卷释境界开。概观其作品,在气象阔大、沉雄酣畅中见蔚然深秀。既有源自中国画传统本色中古意积蓄的共性特征,也由于严金康在汲纳山水画当代性构成表现时的高明取舍。
由于早年里浸淫和继承传统至深至细,对各种皴法的运用掌握极其谙熟,变化自如。他的画作往往呈现出一品一皴貌不同,或一品多皴妙相融的奇境,仿佛有着数种画风面目,然而又分明出自同一手笔。其形与意之间,确乎有其必然——是缘于一种审美意识独到的个性识别。皴法是影响山水画风格的关键要素。按“一画”之理论,山水画的笔墨运用之妙,尽皆体现于皴法。甚至说点线面或勾皴擦点染皆可解释为是由皴法向两端演变、延伸,或究竟归中于皴法。严金康的泼墨山水也很有特色。过去的传统山水作者,多在“勾皴擦点染”的染这一环节,随手涂刷式附以三两笔没骨淡墨远山作背景,体现笔墨形态变化,烘托层次感。严金康却喜欢在创作中打破这种贯常的程式,以具有丰富笔触变化的大块面泼墨写意之笔墨,个性强烈地表现近山和部分主要山体。再于另一部分山体仍用传统皴染之法来表现,使二者相互矛盾对立地处在同一作品画面中,通过一定占比控制和巧妙利用各自所处在的山势延、转与前后变化的呼应、过渡等等组合关系,使画面视觉美感调和而统一。由于在皴染方式中,他多以短促、中长线相间和折带、小斧劈、大斧劈衍变之擦笔皴等为主,以及综合变化;并且擅长皴笔运线时的组织表现手法,绵密、谨严中求丰茂之态,不积墨而有积墨之妙趣,就使画面整体出现一种好比积墨与破墨交互的视觉冲击力和异在感。作品因此呈现笔墨感觉的细微变化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精神更见饱满酣畅。再则,他善长在取势和皴组凝练地塑造山体的形态结构,配合着用色呼应,略见几何抽象的分割与组成,山之动势、体量感得以明确与加强。这些创作中的表达优势、营造手腕与审美特征,彰显出画者在理解运用现代视觉审美构成要素时的匠心别具、才智卓越;画面形式和意境的整全感极强,御繁于简而更为聚气地产生出一种庄重、凝练、雄强之气势和肃穆崇高的氛围,还自然生动地一下子荡出别样的清气与空灵。究其手法的变化处理中,没有生硬、支离,也没有讨巧圆滑,反而是在整合中蕴含饱满的情愫,能够让人感动至深,在一上眼的视觉冲击感染力之后续,有着深度的韵味,如酝酿至深至久。这是一种视觉大美背后所支撑或透逸出的人文底蕴,其情味之深永,谓为隽永。倘若究其根源,必需探寻作品背后的思想感情及成因。则必需研究作者的从艺成长经历、生活阅历和所处地缘、时代的人文环境。还必须强调,优秀的艺术家非强学可成,也非天分高就可学成,更多的是一种“养成”,需要特定环境下人文底蕴的滋养及长久潜移默化地熏陶,乃至某种人生付出的牺牲交换所致。人会选择职业、环境,而举凡大成翘楚者,多半更是时代社会和地理环境选择了某个人,即斯人被命运所选择。这才是抵牾根源的一大枢纽,个中关键或基因密码。落实到画者严金康身上,则主要在于他长达二十年生长在郁山镇,以及四十来年工作生活在彭水县城(汉葭)。
溯源乌江,由贵州沿河而来,经酉阳入彭水县、武隆区,于涪陵汇入长江。武陵山区的乌江山水与长江三峡雄伟险峻不同,以清、奇、幽、秀见长,被称为“乌江画廊”。由于历史和地域交通因素,在“入画”方面,古往今来缺少名家深耕,基本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彭水境内有乌江山水画廊,有摩围山、芙蓉江名胜,有鞍子苗寨古民居,有飞水井郁山镇古盐业遗址等。乌江与其支流郁江,呈丫字型流贯彭水境内,在县城即汉葭镇交汇。郁山镇相对于汉葭,则处于郁江的上游。郁山镇,因有天然盐泉以及郁江、后照河、中井河汇聚而利于水运,历代因盐业和采丹(朱砂)而兴盛商业,被后世誉为“盐丹文化”。自西汉到唐代,曾先后设为涪陵县、彭水县、黔州的县(州)府设置地。由于逐水而居,取水运之优和地势开阔才利于拓展,以及历史朝代更替、区划辖属之变动,县州府址又先后迁(拆)出郁山。郁山还是封建历朝在西南的流放贬谪之地,长孙无忌、李承乾、黄庭坚等曾被放谪或殁于此隅。郁山古镇,是西南地区历史人文异常丰厚的名镇。其盐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衰蔽。严金康的成长见证了郁山镇在上个世纪曾经的辉煌。作为画家,他画山水和山乡村舍风物,此为目睹者,而受理人文底蕴长久浸润滋养,是为钟灵毓秀之地,沾溉后世,地灵人杰,非一朝一夕之功,乃以气血入其肺腑也,成就禀性于内心,久之与外物抵牾而见情怀,乃可成就艺坛方家。
艾青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严金康深爱着自己的家乡,那里有他的成长和青春奋斗追求的记忆。他的从艺人生正是从乡土出发,到县城到大都市,纵贯这一线索中也有着某种兴废起伏、穿越历史的落差、沧桑与违和感。他的创作,是一种纵情山川于纸笔的游目骋怀,更是一种中国山水精神寄诸乡土人文的写照与回归,一种山水人文图景的史诗性视觉转换。
本文作者
卢鼎一:书画评论撰稿人,重庆市远古巫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现代禅画院第三届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