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让大学教育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困难,感到自身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还有提升空间。如何让大学教育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是教育界和社会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有为造福天下苍生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与使命担当。知识是社会生产力变革的燃料,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大学教育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
作为大学生,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回应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勇于尝试和挑战,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做出合理选择。一旦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不要“朝令夕替”“朝三暮四”,更不要盲目跟风,而是应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作为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老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帮助者,他们应该关心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判断和决定,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目标去实现梦想。
圣人因材施教,各以其所长为之。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评奖评优简单粗暴,奉行成绩至上的问题。对此,应该合理分配资源,建立更多元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学教育不该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和能力。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拓宽教育视野和范围,增加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设更多与社会需求相关的课程和项目,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探寻可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同频共振是从来都不是单向的,面对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社会各界应该多一些包容,企业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和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和学校之间应该多一些联动与交流,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现状和需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大学教育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激发潜能;不仅要培养技能,更要塑造品格;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创造未来。作为大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在挑战中展现担当,努力做到有思想、有格局、有情怀,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社会的进步而贡献,聆听社会脉搏,回应社会需求!
作者:郭炳川(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