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空间皆成“景” 渝中文化体验无止“浸”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公共文化空间皆成“景” 渝中文化体验无止“浸”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6-30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舒婷)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时评,随着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文化和旅游呈现加速融合的特征。各地积极探索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一批“内涵”与“颜值”并存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集群式“绽放”,或嵌入社区,或布局景区,或遍布商圈,吸引市民和游客走进去、坐下来,从一场演出、一次展览、一本书中“沉浸式”品味一座城的韵味。

+演艺

沉浸式品味重庆

“我们的演出还玩开盲盒!”

“观众也是我们这场演出的角色之一!”

“从观众到达开始,沉浸式体验也就开始了!”

……

位于解放碑协信星光广场五楼、六楼的扯馆儿品牌形象店、GAGA9新喜剧形象店今年被评选为重庆演艺新空间,主打的“沉浸式”体验吸粉,已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解压、放松的打卡地。

“扯馆儿”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扯馆儿”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扯馆儿”,重庆本土方言“扯拐儿”。从2016年成立之初,定下走本土方言路线的规划。

“我们做的就是重庆本土方言喜剧品牌。”厂牌负责人、重庆渝笑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殿杰介绍,“扯馆儿”的作品都是自己原创的,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方言台词,还是故事内容,都来源于重庆本土文化和重庆生活。

“管天管地只管笑,扯东扯西不扯皮”,台上演员总能逗得台下观众乐呵呵。100多人的演出场地,节假日常常满座叫好。

虽然“扯馆儿”已收获了一批“粉丝”。但周殿杰很清楚,“扯馆儿”这种曲艺形态,还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要。2020年,“GAGA9新喜剧”这一新厂牌便在适应大众需要中孵化而出。

GAGA9新喜剧形象店。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GAGA9新喜剧形象店。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GAGA9”取自重庆方言谐音“嘎嘎酒”,寓意人生第一次扮演。通过“剧场+”模式,为观众呈现即兴喜剧、脱口秀、漫才等等,内容上更潮,更年轻化。

手心、打耳光、辣条……在GAGA9新喜剧店里,白板上还写着数十个毫不相关的词。渝笑堂剧场运营李晓勇解释说,这些都是观众现场随意出的“考题”,而演员则要根据这些词,现场即兴演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能与演员互动,真正沉浸式体验。”李晓勇说。

不仅如此,GAGA9新喜剧还常推出主题盲盒演出,现场演什么,都由观众抽取。

周殿杰总结道,观众可以接梗、点播,可以走上舞台,演员可以互动、提问,可以走下舞台,通过多种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动都市演艺集聚发展,将演艺与旅游、商业、展览等“跨界”深度融合,开辟出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活力无限的“沉浸式剧场”。有国泰艺术中心等多功能艺术中心,有重庆市歌剧院、山城曲艺场等市级院团固定演出场所,有在商场、书店、景区打造的“小剧场”。在体验经济下,这些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娱新体验。

在2022年、2023年,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了30家演艺新空间,渝中占据了14席,位居全市首位。无论是去抗建堂看抗战戏剧主题话剧,还是沉浸式体验悬疑剧《雾起江州》……在各类剧场集聚的渝中区,总能遇上一场游客喜欢的演出。

+展览

沉浸式品鉴重庆

如果说像“扯馆儿”这样的剧场,是用演艺展示重庆,那么展览则是静静看懂重庆的方式。

山城巷,每到节假日熙熙攘攘。会玩的游客总能七拐八拐找到一方“惊喜”。在百年历史建筑厚庐的身后,就有这样一方创意空间,游客总会忍不住进去瞧上两眼。

空间主理人王远凌,他把这方天地叫做:造 创意共享空间。是以“创造、参与、分享”为核心理念的内容共享空间。

“人人皆有故事,人人皆可展示”,在王远凌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拍摄好照片,但却没有地方展出,而造空间就腾出这样一方天地满足展览梦。

位于山城巷的造空间。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位于山城巷的造空间。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造空间,主体部分是一个共享展厅,上下两层楼,展线40平米左右。前不久,《一场价值十万的展览》,把四川成都摄影师一组表现树的作品搬到大众面前。

不过,造空间的展览不止在地面。

作为重庆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造空间地下的防空洞,也被拓展为展厅。

2021年底在重庆展出的《西南纪行——穿越百年的中德影像展》,首次把展览与地下防空洞结合,20世纪前期中国西南片区的实景老照片,再加上影像、声音的结合,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展让造空间“出圈”“霸屏”。

虽隐匿在空间地下,但“别有用心”的游客总能找到,如今已经成为新晋打卡地,观展、拍照皆是一种新奇体验。

在防空洞里打造的展览,成游客新晋打卡地。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在防空洞里打造的展览,成游客新晋打卡地。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作为重庆老城区,面对空间有限的“难题”,渝中区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在街角巷弄无不上演城市有机更新,文物旧址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内涵与颜值”的公共文化空间。

位于中山四路的曾家岩书院曾入选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典范场所;位于解放碑的中英联络处旧址成了精致的文化交流场所;法国仁爱堂旧址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秘境花园”……一座城的故事,一座城的记忆,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造空间打造的防空洞展览。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造空间打造的防空洞展览。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阅读

沉浸式品读重庆

重庆的故事藏在展览里,当然也藏在一本本厚重的书里。

从山城巷的出口出来,沿着领事巷往前走,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通远门城墙上,一座仿古式书店——星临书局,藏着许多老重庆的故事,值得“翻阅”。

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居住在离通远门几百米的重庆天宫府,当时他很喜欢与朋友在一家餐馆小聚,并为其取名“星临轩”。“星临书局”一名,便由此得来。

位于通远门城墙上的星临书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位于通远门城墙上的星临书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阁楼、木屋……从一楼开始,沿着台阶一直往上,四层的书院被书籍、老照片、老物件充实。

“1950年5月,重庆市文联机关刊物《大众文艺》创刊”“1979年7月,停刊十年的《红岩》复刊”……“掌柜”何霞说,“从第一级台阶开始,我们把整个重庆的文学发展史按照时间脉络展示出来,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游客,都能通过这些了解重庆。”

2022年,这里也被重庆市作家协会授予“重庆文学会客厅”,成了重庆作家的集聚地,座谈会、交流会、分享会、新书发布会频繁在这里开展。

当然,除了这样的集会。一个茶几,几把椅子,书架一隔开,就是独属于写作人、阅读人的一隅天地,

“有个93岁的爷爷总喜欢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拿着放大镜翻阅着喜欢的书籍。”“作家曾宪国从早上9点一坐就坐到下午三四点,他其中一本新书就在这里创作的。”……何霞总是能在这里遇见熟悉但不忍打扰的面孔。

星临书局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星临书局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星临书局现藏书2000余册,有渝中区图书馆漂流图书、有作家捐赠的,更有周边居民捐赠的。

不过,更让何霞惊喜的是收到居民赠予的花香。

某天何霞惊喜地发现,书院一旁的花盆里新开出牵牛花。纳闷了许久,直到碰到过来浇水的居民才恍然大悟。

“我看到你们花盆的花空了,所以撒点种子,开了好看。”居民的一句话,让何霞欣喜不已。

诚然,在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居民也自发地扮靓这一天地。

无论是散布在各街道社区的图书室,还是扎根在商圈的老牌书店,还是嵌入在景区的城市书房,“十分钟阅读圈”之于渝中区市民这是一方饱览书香的天地,“最美阅读空间”之于游客又是旅行的新打卡地,品读重庆的新选择。

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演艺新空间、商圈文化空间、阅读空间等城市文旅新地标,不断拓展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公共文化空间皆成“景” 渝中文化体验无止“浸”

2023-06-30 11:18:11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舒婷)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时评,随着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文化和旅游呈现加速融合的特征。各地积极探索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沉浸式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

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一批“内涵”与“颜值”并存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集群式“绽放”,或嵌入社区,或布局景区,或遍布商圈,吸引市民和游客走进去、坐下来,从一场演出、一次展览、一本书中“沉浸式”品味一座城的韵味。

+演艺

沉浸式品味重庆

“我们的演出还玩开盲盒!”

“观众也是我们这场演出的角色之一!”

“从观众到达开始,沉浸式体验也就开始了!”

……

位于解放碑协信星光广场五楼、六楼的扯馆儿品牌形象店、GAGA9新喜剧形象店今年被评选为重庆演艺新空间,主打的“沉浸式”体验吸粉,已成为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解压、放松的打卡地。

“扯馆儿”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扯馆儿”演出。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扯馆儿”,重庆本土方言“扯拐儿”。从2016年成立之初,定下走本土方言路线的规划。

“我们做的就是重庆本土方言喜剧品牌。”厂牌负责人、重庆渝笑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殿杰介绍,“扯馆儿”的作品都是自己原创的,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方言台词,还是故事内容,都来源于重庆本土文化和重庆生活。

“管天管地只管笑,扯东扯西不扯皮”,台上演员总能逗得台下观众乐呵呵。100多人的演出场地,节假日常常满座叫好。

虽然“扯馆儿”已收获了一批“粉丝”。但周殿杰很清楚,“扯馆儿”这种曲艺形态,还不能完全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要。2020年,“GAGA9新喜剧”这一新厂牌便在适应大众需要中孵化而出。

GAGA9新喜剧形象店。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GAGA9新喜剧形象店。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GAGA9”取自重庆方言谐音“嘎嘎酒”,寓意人生第一次扮演。通过“剧场+”模式,为观众呈现即兴喜剧、脱口秀、漫才等等,内容上更潮,更年轻化。

手心、打耳光、辣条……在GAGA9新喜剧店里,白板上还写着数十个毫不相关的词。渝笑堂剧场运营李晓勇解释说,这些都是观众现场随意出的“考题”,而演员则要根据这些词,现场即兴演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能与演员互动,真正沉浸式体验。”李晓勇说。

不仅如此,GAGA9新喜剧还常推出主题盲盒演出,现场演什么,都由观众抽取。

周殿杰总结道,观众可以接梗、点播,可以走上舞台,演员可以互动、提问,可以走下舞台,通过多种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动都市演艺集聚发展,将演艺与旅游、商业、展览等“跨界”深度融合,开辟出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活力无限的“沉浸式剧场”。有国泰艺术中心等多功能艺术中心,有重庆市歌剧院、山城曲艺场等市级院团固定演出场所,有在商场、书店、景区打造的“小剧场”。在体验经济下,这些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娱新体验。

在2022年、2023年,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了30家演艺新空间,渝中占据了14席,位居全市首位。无论是去抗建堂看抗战戏剧主题话剧,还是沉浸式体验悬疑剧《雾起江州》……在各类剧场集聚的渝中区,总能遇上一场游客喜欢的演出。

+展览

沉浸式品鉴重庆

如果说像“扯馆儿”这样的剧场,是用演艺展示重庆,那么展览则是静静看懂重庆的方式。

山城巷,每到节假日熙熙攘攘。会玩的游客总能七拐八拐找到一方“惊喜”。在百年历史建筑厚庐的身后,就有这样一方创意空间,游客总会忍不住进去瞧上两眼。

空间主理人王远凌,他把这方天地叫做:造 创意共享空间。是以“创造、参与、分享”为核心理念的内容共享空间。

“人人皆有故事,人人皆可展示”,在王远凌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拍摄好照片,但却没有地方展出,而造空间就腾出这样一方天地满足展览梦。

位于山城巷的造空间。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位于山城巷的造空间。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造空间,主体部分是一个共享展厅,上下两层楼,展线40平米左右。前不久,《一场价值十万的展览》,把四川成都摄影师一组表现树的作品搬到大众面前。

不过,造空间的展览不止在地面。

作为重庆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造空间地下的防空洞,也被拓展为展厅。

2021年底在重庆展出的《西南纪行——穿越百年的中德影像展》,首次把展览与地下防空洞结合,20世纪前期中国西南片区的实景老照片,再加上影像、声音的结合,一场别具一格的艺术展让造空间“出圈”“霸屏”。

虽隐匿在空间地下,但“别有用心”的游客总能找到,如今已经成为新晋打卡地,观展、拍照皆是一种新奇体验。

在防空洞里打造的展览,成游客新晋打卡地。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在防空洞里打造的展览,成游客新晋打卡地。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作为重庆老城区,面对空间有限的“难题”,渝中区大力推动历史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在街角巷弄无不上演城市有机更新,文物旧址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内涵与颜值”的公共文化空间。

位于中山四路的曾家岩书院曾入选国家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优秀典范场所;位于解放碑的中英联络处旧址成了精致的文化交流场所;法国仁爱堂旧址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秘境花园”……一座城的故事,一座城的记忆,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造空间打造的防空洞展览。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造空间打造的防空洞展览。受访单位供图 华龙网发

+阅读

沉浸式品读重庆

重庆的故事藏在展览里,当然也藏在一本本厚重的书里。

从山城巷的出口出来,沿着领事巷往前走,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通远门城墙上,一座仿古式书店——星临书局,藏着许多老重庆的故事,值得“翻阅”。

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曾居住在离通远门几百米的重庆天宫府,当时他很喜欢与朋友在一家餐馆小聚,并为其取名“星临轩”。“星临书局”一名,便由此得来。

位于通远门城墙上的星临书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位于通远门城墙上的星临书局。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阁楼、木屋……从一楼开始,沿着台阶一直往上,四层的书院被书籍、老照片、老物件充实。

“1950年5月,重庆市文联机关刊物《大众文艺》创刊”“1979年7月,停刊十年的《红岩》复刊”……“掌柜”何霞说,“从第一级台阶开始,我们把整个重庆的文学发展史按照时间脉络展示出来,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游客,都能通过这些了解重庆。”

2022年,这里也被重庆市作家协会授予“重庆文学会客厅”,成了重庆作家的集聚地,座谈会、交流会、分享会、新书发布会频繁在这里开展。

当然,除了这样的集会。一个茶几,几把椅子,书架一隔开,就是独属于写作人、阅读人的一隅天地,

“有个93岁的爷爷总喜欢坐在二楼靠窗的位置,拿着放大镜翻阅着喜欢的书籍。”“作家曾宪国从早上9点一坐就坐到下午三四点,他其中一本新书就在这里创作的。”……何霞总是能在这里遇见熟悉但不忍打扰的面孔。

星临书局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星临书局一角。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舒婷 摄

星临书局现藏书2000余册,有渝中区图书馆漂流图书、有作家捐赠的,更有周边居民捐赠的。

不过,更让何霞惊喜的是收到居民赠予的花香。

某天何霞惊喜地发现,书院一旁的花盆里新开出牵牛花。纳闷了许久,直到碰到过来浇水的居民才恍然大悟。

“我看到你们花盆的花空了,所以撒点种子,开了好看。”居民的一句话,让何霞欣喜不已。

诚然,在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打造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居民也自发地扮靓这一天地。

无论是散布在各街道社区的图书室,还是扎根在商圈的老牌书店,还是嵌入在景区的城市书房,“十分钟阅读圈”之于渝中区市民这是一方饱览书香的天地,“最美阅读空间”之于游客又是旅行的新打卡地,品读重庆的新选择。

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演艺新空间、商圈文化空间、阅读空间等城市文旅新地标,不断拓展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石月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