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快去采摘 25位高学历“玉米姑娘”含苞“待嫁”
玉米也有高学历?没错,不仅具备高学历,模样还好看、口感很惊喜!日前,鲜食玉米采摘活动在九龙坡区西彭镇千秋村“喷香”启幕,25位高学历“玉米姑娘”含苞“待嫁”。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郑和平,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市农科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波参加活动。
首席玉米专家田间赋能
“玉米姑娘”初长成:成绩拔尖容貌美
走进千秋村,连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藏在叶间的果实羞羞答答,扒开一看,根根饱满,色泽鲜嫩,惹人喜爱;再往下看,藏于整齐的玉米植株队列之间,是一列列新鲜大豆,成熟的豆角低垂着头,令人怜爱。
这是由重庆市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市农科院研究员、玉米研究所副所长兼武陵山研究院院长柯剑鸿,率农科院玉米团队实施的重庆主城都市区鲜食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现场。
在此之前,该团队被誉为全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黑马”,他们先后培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92个、杂交玉米新品种109个,多次获省部级大奖,市民喜爱的渝糯7号、渝单8号、渝青385号等都是他们的杰作。
鲜食玉米产业近年来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发力点。千秋村属城市近郊区,是主城都市区春季早熟鲜食玉米重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今年初,为加快全区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加强鲜食玉米种业芯片难题技术攻关,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全市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九龙坡区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合作,依托建设的种业基地,在千秋村高标准农田区开展了大豆-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集成研究,以及鲜食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
基地核心示范区占地150亩。今年1月,柯剑鸿团队首批种下了25个品类的玉米,口感包括甜、糯、甜+糯、鲜脆;颜色有白、紫、红、黑、黄、花。
如今,多个品种都到了采收最佳时期,即日起至7月10日,“玉米姑娘”们含苞“待嫁”,静候各方宾客采摘尝鲜。
千秋村民收获知识财富
“娘家人”喜洋洋:省力省工还增收
“你听,这根苞谷掰开的声音脆生生的,水多新鲜;你看,苞谷米米排列整齐,全部‘满尖’,紫色的,花青素含量很高哟,掰一颗随便尝,哇,甜到心坎坎了。”玉米地里,千秋村8社村民赵学萍兴奋地给游客介绍着,笑得合不拢嘴。
自从农科院专家指导大伙儿种上新品种玉米,赵学萍和村民们便每天感受着知识的“魔力”。“以前种老品种苞谷产量少,脱籽、晒籽累得很。现在学了新技术,种了新品种,苞谷长得又好又快,直接卖鲜玉米,再也不用脱籽、晾晒,真是省力又省工,还赚得多!”
千秋村村支书白淋淋说,每天来村里收“鸡毛腿”(刚刚摘下未剥皮的玉米)的货车一批又一批,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今年咱村村民人均增收2500余元,没得问题。”
柯剑鸿介绍,基地培育的鲜食玉米亩产鲜穗(不带叶)800多公斤,若按早春玉米价格5元/斤计算,亩产值可达七八千元,同时还可多收一季高品质的大豆,颗粒饱满、口味鲜美。
活动现场,只见近20个品种的玉米被花式烹饪摆上桌,紫色玉米煮出的水宛若葡萄美酒煞是惊艳,人们一边认品种一边尝味道,寻找味蕾的归属。
记者了解到,市民前往采摘玉米“鸡毛腿”每斤2元,新鲜大豆每斤5元。村民又乐呵呵地支招,苞谷除了蒸和煮,还可用破壁机打成浆,加入糯米粉调匀,用菜油煎成苞谷粑,不用加糖都好吃;大豆则可用盐水或者卤料烹煮,做成夏日必备的毛豆,一个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