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从“黑白灰”到“红黄蓝” “三色治理”为场镇“美颜”
夏季的巴南区圣灯山镇,在葱茏绿意的映衬下,“红黄蓝”彩色小镇显得格外耀眼明艳。近年来,圣灯山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积极探索“红、黄、蓝”三色治理模式,推进“精细化”基层管理,使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均得到大幅提升,曾经的“黑白灰”场镇已经大变样。
“红色”力量植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圣灯山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做好一个、带动一片”。
据悉,针对圣灯山场镇避暑人群多、管理难度大、意见反馈多等问题,该镇积极探索实践“坚持党建活动联动,共抓党建统领;坚持社会治安联防,共筑平安根基;坚持矛盾纠纷联调,共建和谐关系;坚持社区活动联办,共塑文明乡风”的“四联共治”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圣灯山场镇平安避暑环境,并取得较好成效,让避暑人群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现在来避暑的人越来越多,圣灯山社区每个月都要召集大家开意见反馈专题会,一起解决问题,这个方法还真实用!”从九龙坡区到圣灯山避暑的退休老师王阿姨说。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关键一环,网格就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圣灯山镇通过“党建+微网格”模式,将3个社区及11个村划分为147个“微网格”,选派147名党员联系户为“微网格”组长,确定265名党员志愿者为网格员,配强场镇治理“红色力量”党员达300余名。
同时,织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三级组织体系,每月召开“红色议事会”,协商解决大事小情,实现楼栋治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场镇,不断健全党建统领下的共治共建体系。
“我们这栋楼是微网格中的第八格,自从执行网格化管理以来,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了。”跳石社区第八楼栋长、“微网格长”李文虎高兴地说。
“黄色”预警制度促精细化管理
一个场镇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细化的高质量管理。“自从建立‘黄色’预警制度后,我们的场镇越来越干净整洁了!”跳石场镇居民刘天海自豪地介绍。
近年来,圣灯山镇成立场镇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黄色”预警机制,对以“黄色”为代表的场镇环卫工建立清扫保洁考评机制,按照“四无四净”标准,不定期巡回检查;全面开展道路保洁大清洗、大提升专项行动,对主次道路路面实行机械化冲刷,提升场镇路面洁净水平,并加强对清洁公司的考核和检查,确保达到“四无四净”标准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圣灯山镇还积极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实“门前三包”“五长制”责任制,实施“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专业负责、商户自治”模式,实行每日巡逻检查管理机制,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问题整改在一线。
“蓝色”志愿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
为凝聚起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圣灯山镇按照场镇治理工作特性招募“志愿蓝”,发出《圣灯山镇场镇治理志愿者招募令》《积极参与场镇整治提升行动,全力助推文明城市创建倡议书》等,招募各类志愿者200多名,组建志愿服务小队6类。同时,规范场镇治理“志愿服务10条”决议内容,并纳入社区《居民公约》,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主导作用,在场镇自治中实现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加入镇里的志愿者队伍后,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充实。今年以来,我先后参加清理卫生死角、牛皮癣整治志愿活动9次。”跳石社区的退休医生冯阿姨说。
据悉,圣灯山镇今年以来已先后开展场镇清扫保洁、卫生死角清理、牛皮癣整治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营造了场镇治理先锋志愿服务的强大声势。同时,该镇还依托全国卫生镇创建成果,积极融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对场镇进行整体规划。如今,已利用河堤、政府广场、公共服务中心广场等拓展空间增设公共停车场80个,统一划定汽车停车位、摩托车停放区等标识标线,让车辆停放有位、市容整齐有序,并规范农贸市场摊位30余个,不断提高场镇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