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近年来,石柱县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的《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关验收指标,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建设目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了市场化、经济化、特色化。

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来源:石柱县融媒体中心2023-07-10

近年来,石柱县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的《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关验收指标,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建设目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了市场化、经济化、特色化。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我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人心

据介绍,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涵盖黔江区、武隆区、酉阳县、石柱县、秀山县、彭水县,旨在对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中,石柱县深入开展非遗资源调查普查,登记完成县域非遗资源项目461项,全面了解和掌握县域非遗资源项目文化载体、分布区域、生态种类、主要特色价值及生存现状。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中,石柱县持续充实完善县域三级名录体系,将县域14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名录依法保护,重新认定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为其保护单位。

在抢救性记录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工作中,石柱县完成了《薅草锣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12项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标准体系制定,编撰出版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非遗白皮书》等学术研究丛书,新培养传承人达200余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氛围浓厚

为深入抓好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石柱县发动全县各单位个人参与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将储备申报工作纳入乡镇实绩考核。目前,全县认定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80人。

在建设打造传承所点工作中,石柱县以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西沱古镇、黄水旅游度假区、中益乡传统村落坪坝村、非遗传承基地万寿古寨为重点,增设布局了盐运民俗、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老鹰茶制作技艺等传承所点13个。新布展石柱县非遗馆,提升土家竹铃球展览馆、《天上黄水》大剧院等非遗展示场所10个,扶持建立了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大歇镇金音石砚非遗扶贫车间等工坊3个。助推西沱非遗小镇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鲁渝协作石柱中益夏布非遗工坊被评为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石柱县将“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竹铃球”“土家摆手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全县多所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成功创建了“枫木小学”“马武小学”“民族中学”3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培养“小小传承人”30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如火如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为深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石柱县依托“上九”“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玩灯、耍龙、猜灯谜、打糍粑等民俗活动。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策划举办了“万人摆手舞”“土家民俗展演”等10余项文化活动,打响了“土家文化旅游季”活动品牌,为广大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升级推出《天上黄水》大型土家歌舞剧,将“秦良玉文学传奇”“西兰卡普”“轿夫号子”等20余项土家特色非遗项目进行实景展示,打造出了高品质的演艺作品。

编撰出版了《石柱文化概览》《龙河的记忆》《千年古镇话西沱》等反映石柱非遗的文化书籍;精心创作了《桃花渡》《土家情歌》等反映石柱非遗的影视歌曲作品。常态举办开展《良玉大讲堂》系列讲座,围绕县域“民间文学”“习俗”“传统音乐”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开展课堂讲授,参与传承保护人数多达2万余人次。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开通了“石柱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抖音号,邀请网络主播推介非遗资源、传播非遗资讯,利用华龙网、石柱发布等主流媒体开展非遗话题宣传,年均发布量达500条次以上,阅读关注受众人次1000万以上。

非遗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步推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传承,让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近年来,石柱县选取县域69项非遗项目进入全县传统工艺项目目录,择优推荐16项县域非遗项目进入全县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名单,示范推动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马武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2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完成生产性企业建设。并将土家符号故事融入石柱土家刺绣、夏布织造、金音石砚等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出文创应用产品30余款。

石柱县按照“非遗+旅游”模式,在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成功建成扎染、泥塑、陶艺非遗研学基地。在坪坝村成功打造大湾非遗民宿街区,建成“打糍粑”“石磨豆腐”“老鹰茶”等5个非遗传承体验点,开发完成“石柱土戏”演艺产品服务,全乡年均吸引游客5万人以上。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同时,为中益乡引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打造非遗工坊,通过研发销售非遗文创产品,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推动非遗技艺经济转化,带动当地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目前,该案例已在城口县、丰都县、荣昌区及广西巴马县复制推广,并示范推动县域“石柱土家刺绣”“土家倒流水豆腐干”“木兵棕编”等非遗工坊设立。

石柱县依托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唐氏老腊排制作技艺、都巴制作技艺、酸鲊肉制作技艺等22项非遗技艺,在发展预制菜产业过程中,开发完成56道土家特色美食菜品,衍生研发了72种预制菜至市场销售,平均每年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2023-07-10 16:32:18 来源:

近年来,石柱县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准的《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对照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下称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关验收指标,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建设目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统筹、协调、推进相关工作,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了市场化、经济化、特色化。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我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深入人心

据介绍,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一,涵盖黔江区、武隆区、酉阳县、石柱县、秀山县、彭水县,旨在对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共生,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中,石柱县深入开展非遗资源调查普查,登记完成县域非遗资源项目461项,全面了解和掌握县域非遗资源项目文化载体、分布区域、生态种类、主要特色价值及生存现状。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中,石柱县持续充实完善县域三级名录体系,将县域14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名录依法保护,重新认定石柱县文化生态保护管理中心为其保护单位。

在抢救性记录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工作中,石柱县完成了《薅草锣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12项重点非遗代表性项目标准体系制定,编撰出版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非遗白皮书》等学术研究丛书,新培养传承人达200余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氛围浓厚

为深入抓好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石柱县发动全县各单位个人参与推荐申报代表性传承人,将储备申报工作纳入乡镇实绩考核。目前,全县认定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80人。

在建设打造传承所点工作中,石柱县以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西沱古镇、黄水旅游度假区、中益乡传统村落坪坝村、非遗传承基地万寿古寨为重点,增设布局了盐运民俗、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老鹰茶制作技艺等传承所点13个。新布展石柱县非遗馆,提升土家竹铃球展览馆、《天上黄水》大剧院等非遗展示场所10个,扶持建立了中益乡夏布非遗工坊、大歇镇金音石砚非遗扶贫车间等工坊3个。助推西沱非遗小镇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鲁渝协作石柱中益夏布非遗工坊被评为2022年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石柱县将“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竹铃球”“土家摆手舞”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全县多所中小学教学计划之中,成功创建了“枫木小学”“马武小学”“民族中学”3个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培养“小小传承人”30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如火如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为深入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石柱县依托“上九”“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玩灯、耍龙、猜灯谜、打糍粑等民俗活动。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策划举办了“万人摆手舞”“土家民俗展演”等10余项文化活动,打响了“土家文化旅游季”活动品牌,为广大游客献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升级推出《天上黄水》大型土家歌舞剧,将“秦良玉文学传奇”“西兰卡普”“轿夫号子”等20余项土家特色非遗项目进行实景展示,打造出了高品质的演艺作品。

编撰出版了《石柱文化概览》《龙河的记忆》《千年古镇话西沱》等反映石柱非遗的文化书籍;精心创作了《桃花渡》《土家情歌》等反映石柱非遗的影视歌曲作品。常态举办开展《良玉大讲堂》系列讲座,围绕县域“民间文学”“习俗”“传统音乐”等地域特色非遗项目开展课堂讲授,参与传承保护人数多达2万余人次。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开通了“石柱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号、抖音号,邀请网络主播推介非遗资源、传播非遗资讯,利用华龙网、石柱发布等主流媒体开展非遗话题宣传,年均发布量达500条次以上,阅读关注受众人次1000万以上。

非遗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步推进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才能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传承,让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近年来,石柱县选取县域69项非遗项目进入全县传统工艺项目目录,择优推荐16项县域非遗项目进入全县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名单,示范推动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马武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2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完成生产性企业建设。并将土家符号故事融入石柱土家刺绣、夏布织造、金音石砚等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出文创应用产品30余款。

石柱县按照“非遗+旅游”模式,在中益乡华溪村偏岩坝成功建成扎染、泥塑、陶艺非遗研学基地。在坪坝村成功打造大湾非遗民宿街区,建成“打糍粑”“石磨豆腐”“老鹰茶”等5个非遗传承体验点,开发完成“石柱土戏”演艺产品服务,全乡年均吸引游客5万人以上。

非遗保护有担当 民族遗产有活力丨石柱县全力推进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综述

同时,为中益乡引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夏布织造技艺”打造非遗工坊,通过研发销售非遗文创产品,以产教融合方式培养新农村手艺人,推动非遗技艺经济转化,带动当地126人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500至4500元。目前,该案例已在城口县、丰都县、荣昌区及广西巴马县复制推广,并示范推动县域“石柱土家刺绣”“土家倒流水豆腐干”“木兵棕编”等非遗工坊设立。

石柱县依托土家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唐氏老腊排制作技艺、都巴制作技艺、酸鲊肉制作技艺等22项非遗技艺,在发展预制菜产业过程中,开发完成56道土家特色美食菜品,衍生研发了72种预制菜至市场销售,平均每年创造经济价值上亿元。( 记者 隆太良 文/图)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