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论】青年说 | 不应让带孩子出行成为“原罪”
近日,已经延续数月的关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的问题再度掀起热潮,最为核心的议题便为自从“高铁掌掴事件”之后便引发热议的问题:如何看待高铁上同车厢吵闹的孩子。在很长时间以来,认为家长应该对于孩子进行管教,甚至是呼吁单独设置“母婴车厢”。
渐渐地,家长带孩子出行似乎成了某种原罪,像“8个月宝宝坐高铁发出声音,被乘务员多次提醒,家长称孩子太小了管不了被请去售货车厢”这样的新闻也越来越多,下面的评论也多在指责“孩子小不懂事就是理由吗?”8个月大的孩子不懂事不是某种理由,而是某种生理事实,不能对孩子过于苛刻。带孩子出行成为原罪背后是近来对“熊孩子”讨论的舆论失焦,是在“熊孩子”概念泛化背后,我们对孩子的社会忍耐度越来越低。
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高铁吵闹的熊孩子新闻越多,一方面会让家长自觉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我们对高铁上甚至公共场所的孩子们的宽容度越来越低,来自孩子们稍微一点哭声,就会激发一些人的潜在认知,“我是不是也应该站起来大吼一声,维护我自己的权利?”
这背后有两个错误,一是混淆了熊孩子与哭闹的孩子的区别,二是忘记了我们对孩子的宽容是普遍的、抽象的,不因特殊个例而改变。首先,“高铁掌掴事件”里,那位孩子是“熊孩子”,为什么呢?一是因为经过制止后,仍然多次撞击他人的椅背;二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不但不纠正孩子错误行为,还对人大打出手的“熊家长”。“熊孩子”一定是相对“熊家长”而言的。具体来说,如果家长管了,小孩子还不能听话安静,应该给予适当理解。
其次,对孩子的宽容与爱是一个社会的人情味,我们对孩子要普遍宽容。一是因为有些规矩、有些道理,我们只有在经历了教育、社会化之后才会懂,这是人成长的普遍规律;二是因为我们都曾是孩子,也可能在现在或未来成为孩子的家长。也许会出现一两个特殊的熊孩子,短暂影响我们对于孩子的评价、看法,但这不能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普遍宽容。
因此,对于蛮不讲理的“熊家长”与“熊孩子”,我们当然有理由也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度提醒,甚至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利益;但不能让熊孩子影响我们对孩子们的普遍宽容。
对孩子适度宽容,对带孩子出行的家长表示一定的理解,是和谐社会和公民应有的态度。
作者: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