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跳回“农门”逐梦沃野 新农人如何变“兴农人”?
盛夏时节,万州的乡村,处处风光旖旎,绿油油的青禾已铺满大地。放眼望去,无人机与白鹭竞相翻飞,“镐锄镰犁”变成了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田间地头瓜果飘香,丰收在望。
生机盎然的田野上,还有让人欣喜的变化: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跳回农门”,他们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为乡村带来新思维、新理念。他们中,有的是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懂科技会管理的网红“田创客”,有的是懂市场善经营的“农业经理人”……
曾经梦想“跳出农门”的他们,为何又成为了“农的传人”?他们的回流能给乡村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新农人”,倾听他们在广袤田野上唱响的青春之歌。
跳回农门
“新农人”站上乡村振兴C位
傍晚时分,九池街道桐花村9组,鸟鸣窸窣,微风阵阵。一个名叫“悠然小院”的民宿内,亭台边、秋千旁,来自城市的游客撒欢嬉戏,热情好客的民宿老板姜军、冉世君两口子,正忙着为客人们准备当天的晚餐。
姜军在外打拼多年,2020年,他携妻子回到老家,前后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对自家老房屋进行改造,将两楼一底的房子改造成一个空间设计与现代元素结合的民宿。
“近些年,家乡发展近郊游,不仅美了环境,还增加了人气,家乡的资源为我的创业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姜军说。
在万州,像姜军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龙驹镇花坪村党员蒲自鱼,在镇、村干部和帮扶干部动员下,发展了中蜂养殖产业。除了专家技术指导,他自己也积极钻研学习,掌握了养殖技术,并获得成功。随后,他牵头成立小渝儿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养殖,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曾永良和陈小蓉夫妇,在沙河街道孙家村是出了名的电商达人。通过网络,曾永良和陈小蓉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自家的玫瑰香橙也越卖越远。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万州区积极响应、大力实施,至2022年底,已培育新农人1.2万余人。涌现出了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李达山,“十大农业科技创新能手”张小林,“百名优秀学员”冯地云、王朝伟、徐地万等一大批现代青年农场主和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他们有的是高素质青年,也有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纷纷来到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戴眼镜”的农民多起来了。曾经跳出农门的他们,如今站上乡村振兴的C位,把农业作为职业,怀揣改变农村的愿望,成为引领农业发展的弄潮儿。
双向奔赴
广袤农村变得“大有可为”
为什么选择回到家乡?对于太龙镇大旗村党支部书记周康琼而言,除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农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与城市间不断缩小的差距,是吸引她返乡创业的驱动要素。
周康琼以前在东莞一家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镇村干部的积极动员下,她决定回到家乡发展电商产业,销售太龙红桔,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经过镇村帮助和自身不断努力,她把淘宝店越做越大,周康琼还被评为了“万州区电商能手”,2021年当选为大旗村党总支部书记。
周康琼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新技术、新理念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都为她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
与周康琼不同的是,幸鼎君选择回到家乡的理由是对故土的眷恋和对亲人的牵挂。幸鼎君大学毕业后,他本来在外地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几年前,他选择回到老家,带领村民们发展枇杷产业。
为了便于枇杷的统一管理和销售,幸鼎君带头成立合作社,注册了“广成”商标,设计制作了包装盒,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现在,幸家村枇杷合作社已经发展了枇杷产业400多亩。
广袤乡土,大有可为。
当前,万州正科学谋定“7+5”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强精品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叶、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珍优渔业7个高效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三峡贡米原产区、特色产业链优势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乡村旅游近郊体验区5个先行示范区。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等激励政策,都促进了‘新农人’返乡创业热情的释放。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多元个性消费方式的形成等,也都为农村再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到农村扎根立业。
逐梦沃野
新农人领跑乡村振兴路
“新农人”的回流为乡村带来了什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城市人才下乡和返乡能人创业,日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带动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有力带动了乡村发展。
“90后”小伙余洪军的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通过无人机为农作物精准喷洒农药。因为专业技术娴熟,他曾多次在创新创业大赛和农作物植保员大赛上获得荣誉。
“实践证明,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2-40倍,病虫害防治效果好,且成本明显优于传统人工防治方式。”说到这,余洪军脸上不无自豪。
和余洪军不同的是,走马镇马安村的冉崇琼是一位返乡“能人”。2016年5月,在外闯荡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发展“老本行”中药材种植,经过一年试种,冉崇琼找到了适合马安村土壤和气候的中药材——前胡。
第二年,冉崇琼在马安村流转土地200多亩种前胡,成为该村第一个规模化种植中药材的人。2018年,看到冉崇琼种植的前胡带来不错的收益,马安村20多户村民纷纷开荒挖地,就这样,在冉崇琼的带领下,马安村从一个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中药材村。
在万州,不少跟余洪军、冉崇琼一样的青年选择返乡创业,不论是吸纳周边群众就业,还是找到自我的价值实现渠道,或是更好地陪伴家人,“新农人”给乡村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新办法,让“希望的田野”未来可期。
“‘新农人’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搅动了原有的农村生产环境和格局,产生了一定的鲇鱼效应,他们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品牌营销等新业态引入农村经济中,在创造新就业机会和空间的同时,重新塑造了农业本身及农产品的形象和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区农广校校长漆建波说。
搭建平台
为“新农人”解渴赋能
对于钟关昌而言,他能走上智慧农业的发展道路,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钟关昌是一家特色农产品淘宝店的主人,2020年,线上销售额就突破了500万元,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万州区十大农村电商创业标兵”“万州区农委十大新农人”“万州区电商扶贫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从外地回到家乡后,我就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因此,我才选择了电商运营。”钟关昌说,通过培训自己不仅掌握了解了自动喷灌、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设施,还学习了电商运营等知识。
近年来,万州持续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力度,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根据不同类型返乡人员的不同需求,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土地供给、优质服务、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2019年,区政府印发了《万州区山地高效型农业发展扶持管理办法》,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制定耕地地力保护和种粮大户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来。
“新农人”在与农村“双向奔赴”“互相成就”的同时,但也有一些“新农人”因技能空缺,或交通物流、公共服务等配套短板,融资、土地等政策瓶颈,仍然不同程度地束缚着他们的创业梦想。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实现筑巢引得群雁归,关键是要厚植就业创业的成长土壤。”在漆建波看来,要帮助解决“新农人”遇到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扶持管理办法,对“7+5”现代农业进行补贴、补助、奖励以及技术指导,对部分农业产业进行农业保险补助,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等,为万州区“新农人”提供创新创业政策宣传、技能技术培训等支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三农”情怀是“新农人”必备的要素,只有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情怀才能坚持下去,一方面,有关部门要潜移默化引导农民改变“固步自封”的现状,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自觉争当“新农人”;另一方面,要引导先发展起来的村干部、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本土能手”在发展产业中注重培养下一代,让更多的“新农人”满怀热情投身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调研札记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广阔的农村成为逐梦的热土。很多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市各类人才等选择回到农村创新创业,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活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新农人”有热情、有干劲、有想法、有资金,但由于部分“新农人”对自身条件与农业生产发展规律、农业市场规律缺乏清醒全面的认识,再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有限等,人才下乡、能人返乡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约。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要让“新农人”留在乡村、扎根乡村,真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关键还是要形成政策合力,形成良好的创业兴业环境。
以浙江余杭区为例,他们就打出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就业补贴“组合拳”,拿出真金白银的支持,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湖南临澧县则落实引进优秀人才奖励办法,下功夫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家属就业入学等问题……
由此可见,更好地吸引、培育、留住“新农人”,既要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活力,也要以优质服务助力人才发展,还要加快构建资金、资源、平台、技术等全要素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村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营造人才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人人可期,人人可为。“新农人”作为乡村振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理应得到重视并引导好、利用好。一方面,国家层面可探索制定关于培育和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支持乡村振兴的相关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农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持,切实让“新农人”愿意返乡、扎根乡村、立业为民。
期待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真正成长为“兴农人”,助力稳定粮食生产,端牢中国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