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唱好“双城记”,承担新使命
两地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携手迈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承担起新的使命。

半月谈丨唱好“双城记”,承担新使命

来源:新华社2023-07-19

半月谈记者 赵宇飞

2023年,重庆、四川将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248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其中一季度已累计开工225个。两地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携手迈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承担起新的使命。

双城一体化,融入新格局

今年5月17日清晨,相距300余公里的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和成都国际陆港,各有一列中欧班列(成渝)号拉响汽笛,迎着朝阳缓缓驶出站台。

“2021年1月1日起,中欧班列(重庆)和中欧班列(成都)统一为中欧班列(成渝)号。”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这是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双方统筹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

这是两地摒弃同质化竞争、迈向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背后是党中央在巴蜀大地布局落子,书写现代化发展新篇章的一幕。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经过3年的融合发展,“川渝一盘棋”理念推动着现代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打造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川渝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川渝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川渝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进一步拓展畅通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川渝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文体事业,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两地将进一步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在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交界处,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中,铺路机缓缓向前推进,数百名工人紧张忙碌,工程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三期工程连接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和四川邻水县高滩镇,预计今年内全面建成通车,通车后高滩镇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车程将从近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成都路桥工区负责人李宇说。

南北大道曾因行政壁垒在川渝交界处“断头”多年。这条“断头路”命运的改变,得益于川渝合作推进的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川渝启动建设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经济要素跨省市高效流动。如今,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82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38个,协议投资333亿元,初步形成以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现代产业集群。

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只是川渝共同推动的重点改革之一。3年多来,川渝运用现代化思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川渝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建立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项,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税务、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承担新使命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新的使命。”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倵瑃说,对内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快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地图上看,成渝地区如果能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最大限度覆盖及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激活西部地区约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张倵瑃说。

如今,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成渝地区,已从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

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经长江黄金水道可直接出海;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号可从成渝直达中亚、欧洲各国;向南,以川渝为重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向西和向南开放将凸显更加重要的地位。”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说,唱好成渝“双城记”,有利于我国利用欧洲的技术、中亚的能源等优势资源,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市场,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6期)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半月谈丨唱好“双城记”,承担新使命

2023-07-19 10:54:15 来源:

半月谈记者 赵宇飞

2023年,重庆、四川将联合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248个,远超2021年的67个和2022年的160个,其中一季度已累计开工225个。两地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携手迈向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承担起新的使命。

双城一体化,融入新格局

今年5月17日清晨,相距300余公里的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和成都国际陆港,各有一列中欧班列(成渝)号拉响汽笛,迎着朝阳缓缓驶出站台。

“2021年1月1日起,中欧班列(重庆)和中欧班列(成都)统一为中欧班列(成渝)号。”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说,这是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双方统筹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

这是两地摒弃同质化竞争、迈向一体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背后是党中央在巴蜀大地布局落子,书写现代化发展新篇章的一幕。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会议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经过3年的融合发展,“川渝一盘棋”理念推动着现代化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打造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川渝共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川渝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科学城,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川渝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进一步拓展畅通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共建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等高层级对外开放平台,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等。

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川渝推动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繁荣文体事业,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 两地将进一步协同融入新发展格局,协同深化重点领域合作,协同推进重大事项突破,广泛凝聚共识与合力。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在重庆渝北区与四川广安市交界处,南北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中,铺路机缓缓向前推进,数百名工人紧张忙碌,工程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三期工程连接重庆渝北区茨竹镇和四川邻水县高滩镇,预计今年内全面建成通车,通车后高滩镇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车程将从近2小时缩短至40分钟左右。”成都路桥工区负责人李宇说。

南北大道曾因行政壁垒在川渝交界处“断头”多年。这条“断头路”命运的改变,得益于川渝合作推进的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川渝启动建设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旨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经济要素跨省市高效流动。如今,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82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38个,协议投资333亿元,初步形成以汽车研发制造为主的现代产业集群。

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只是川渝共同推动的重点改革之一。3年多来,川渝运用现代化思维,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川渝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建立跨行政区域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处理协作机制,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构建知识产权跨区域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川渝通办”事项已达311项,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税务、就业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承担新使命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承担着新的使命。”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张倵瑃说,对内将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加快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外,作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市场空间,助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地图上看,成渝地区如果能与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这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最大限度覆盖及拉动西部地区的发展,激活西部地区约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张倵瑃说。

如今,依托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成渝地区,已从内陆腹地变身为开放前沿。

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经长江黄金水道可直接出海;向西,中欧班列(成渝)号可从成渝直达中亚、欧洲各国;向南,以川渝为重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面向欧亚大陆的向西和向南开放将凸显更加重要的地位。”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说,唱好成渝“双城记”,有利于我国利用欧洲的技术、中亚的能源等优势资源,打通南亚、东南亚的市场,进一步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 李辉]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