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6 期
栏目主持:林楠 编辑:赵秋云
第 756 期
嫁到王家的头十几年,一辈子这样该多好呢
40年前,重庆两江新区鸳鸯镇南峰村陈家长女陈萍,与隔壁黄茅坪村独子王和平喜结连理。公婆通情达理,陈萍贤惠持家,王和平老实能干,小日子不富裕,却也滋润。
公婆操持家中,小夫妻两个忙活地头。陈萍最是记得,每次农忙收完庄稼过后,从地里往家里走,老远就闻到灶屋里烧白飘香。
婆婆是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的。他们前脚出门,婆婆后脚就进了灶屋。选最匀称的五花肉,切大块、腌好料、撒上老芽菜,蒸好,煨在土灶上。
一年后,陈萍生下大胖小子。坐月子,婆婆连地都不让她下,吃的喝的端到床前,连鸡腿肉都怕她硌了牙,硬是剁碎了揉成丸子才给她吃。
孩子长到十几岁,婆婆也没让陈萍起过大早,承包了一家五口一日三餐。陈萍要分担,婆婆却说:年轻人瞌睡多些,就多睡会儿。
如果一直这样到老,那是多深的福分,陈萍想。
噩耗接踵而来,家里的两个顶梁柱都走了
2003年,公公肺癌去世,婆婆一下老了10岁,家里的事都不做了,成日坐着发呆流泪,视力陡然下降。陈萍一边打零工补贴家用,一边照顾家里的一老一小,虽然忙碌,但至少夫妻俩可以相互扶持,日子还是过得去。
2004年,丈夫肾癌去世,这一次,婆婆彻底被击垮,眼睛里最后一丝光亮也消失了。
“他连手术台都没能下得来,进去的时候跟我说放心不下婆婆。我跟他说,婆婆也是妈,只要妈在一天,我就不会离开这个家。”陈萍哽咽道:“我承诺过的事,不管好难,都要做到。”
其实,即便是那段时间,在陈萍的回忆里都是快乐的。村子开发,一家三口搬到了翠云街道南山花园。儿子成年了,开始挣钱了,每月1000多的工资全部拿回家;陈萍不再出去工作,时时刻刻陪着婆婆,每天吃完晚饭,牵着婆婆出去看人跳“坝坝舞”。
“好安逸哦”,陈萍眼圈发红,却又带着笑。“她看不清楚,我就把她拉到很近站着,看到有些人姿势奇形怪状的,她还要指给我看,就一起在那里笑。”
“那个时候,我都以为我婆婆要好起来了。”
挨了骂出门转转,抹一把眼泪回家继续照顾她
婆婆开始糊涂了。出去了回来找不着门,刚说过的话立马就忘,记不住家里人,甚至连吃饭吞咽都成了问题。随之而来,脾气愈发暴躁起来,见陈萍就骂。
阿尔兹海默症是2014年确诊的。
像照顾婴儿一样,吃饭、穿衣、洗漱,每一件事,陈萍都要哄着婆婆。
“我做饭都是婆婆教的,那时候她做给我们吃,现在我做给她吃。”像当初婆婆给她做月子饭一样,陈萍把饭菜都烧得烂烂的,还要用剪刀再剪一遍,才给婆婆吃。
劝婆婆吃饭是每天的头疼事。“我喊她吃饭,她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不搭理我,我只有轻轻地,喊一遍又一遍,再去牵她。”但这也不一定奏效,“还是会骂我。”
穿衣服要一边逗她一边穿,假装捏她的耳朵,趁着不注意,赶紧套上去。
洗澡更难,“好话说尽,都不一定让洗”。一个不高兴,婆婆能讲出各种难听的话,“那些话我都说不出口”。
陈萍委屈,就出门去转两圈,让自己平静以后再回去。遇到相识的人,看到她的样子便问:“又被你婆子妈骂出来了?”
也有人劝她:少洗几次澡也不会怎么样,不肯洗就算了。陈萍不干,婆婆年轻时最是爱干净,现在这是生了病,还是得让她干干净净。
抹一把眼泪,回家接着哄洗澡。
婆婆骂人的频率越来越高。搬到花朝小区后,一家人住在一楼,婆婆房间的窗户对着单元门外。邻居们常常能听到老人半夜在窗边破口大骂,陈萍在一边劝。
早上起了床,陈萍就去挨家挨户道歉。社区书记刘萍接到投诉,也上门去帮着陈萍说话,渐渐地,街坊也都理解了陈萍的难处。
一半是辛苦,一半是幸福
还好,陈萍的人生迎来了冯忠林。
冯忠林也是翠云街道居民,两人都是丧偶,都是独自带一个儿子过生活,也都是最为质朴善良的人。
“考察了”三年,2019年,陈萍和冯忠林领了证。她跟老冯把“丑话”说在了前头:婆婆必须跟我住,她不愿意搬走,你得“入赘”。
冯忠林非但不觉得这是个麻烦事,反而被这个陈萍的孝道感动,“那有什么关系,我家两个老的都是我养老送终的,我有经验。”于是,这个“上门女婿”正式进了家门。
婆婆大概是把冯忠林当成了儿子,他的到来,竟然奇迹地让婆婆的骂声少了很多。老实敦厚的他,也把老人当成自家人一样照顾,喂饭、洗脚、按摩,样样都做。
陈萍再被骂哭的时候,就有了冯忠林这个肩膀靠。冯忠林说:“她一个人照顾得了病的老人,不容易熬过去,我可以给她承担一些。”
婆婆的病似乎好了不少,陈萍觉得,现在的生活,一半是辛苦,一半是幸福。
陈萍喊她吃饭,她要问:你吃没有?
陈萍逗她,假装捏她耳朵,让她也来捏捏自己,她要说:我才不捏你,你要痛嘛。
陈萍带她去社区看自己跳“坝坝舞”,她抱着陈萍的衣服在一旁站着,街坊看到去逗她:你抱谁的衣服呀?
她说:“能哪个嘛,我儿媳妇,陈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