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綦”发力 重庆师范大学师生赴綦江区文龙街道春灯村重走信仰之路
“史韵”基层治理团用美的眼睛感受自然,用辛勤汗水感知乡村,见证着每一位金钗人用身体力行续写着乡村振兴中的金钗故事。

党建引领“綦”发力 重庆师范大学师生赴綦江区文龙街道春灯村重走信仰之路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7-21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仁杰)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基层治理团二十余人在指导老师赵丹的带领下赴綦江区文龙街道开展以“深化党团联动 深入基层治理 深耕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满腹知识与实践行知紧密结合,走进乡间、深入基层、聆听百姓,在下乡实践的思政大课中奏响未来之音。

党建引领“綦”发力 共筑党群连心桥

在綦江区文龙街道办事处,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小又、副院长喻学忠、社会工作系周绍宾副教授、“史韵”基层治理团带队老师赵丹及团队学生代表与文龙街道党工委书记池小伟、街道办事处主任代显峰、区民政局政权科科长孙莉等开展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工作走访调研与深度座谈,先后前往綦江区文龙街道菜坝社区、九龙社区以及杨家湾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地,实地参观调研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工作运行情况、阵地建设和多元融合治理等工作开展情况;在座谈会中围绕实现网格

管理化、运行信息化、参与全员化、服务精细化目标着力构建党建统领下的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群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提高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师范大学师生在文龙街道办事处合影。王仁杰 摄

在金钗村,“史韵”基层治理团携手金钗村第一书记蔡娣、村党支部书记陈洪、副书记邓明玉等开展“青言青语话党史 同心同行筑金钗”院坝微党课活动,通过“綦说党史”、《永远跟党走》朗诵、《感恩的心》手语操、“我们说党史”等环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追寻党的足迹、党的故事、汲取党的理论精华。

团队成员为金钗村村民开展微党课。岳文良 摄

重温綦江革命红 信仰之路添新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史韵”基层治理团来到春灯村重走信仰之路,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一同在曲折蜿蜒、荆棘满地的革命之路上行进,体悟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欣喜与感动。团队成员们到达山顶一棵高大繁盛的黄葛树下,这便是重庆首个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一群新时代青年在这里重温入团誓词、齐唱共青团团歌,以坚毅的眼神与铿锵的声音向邹进贤、危直士等先辈表达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史韵”基层治理团走进綦江博物馆,深入挖掘綦江红色精神,寻觅綦江红色足迹。

“史韵”基层治理团重走信仰之路。岳文良 摄
“三下乡”团队在綦江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合照。岳文良 摄

精细铺就小网格 撬动基层大治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史韵”基层治理团成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针对菜坝社区居民参与度低、对网格化治理了解少、养老服务保障欠缺等问题,制订针对性调查问卷,跟随社区网格员分组入户走访、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普法反诈宣传。在翻滚的热浪中,成员们穿梭于各个楼道、各条小巷,侧耳倾听百姓之声,把牢民之所需,以绣花功夫贯通社区的毛细血管,促进基层治理的血液循环,使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与菜坝社区共商基层治理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取得新成就,激发基层治理红色动能,在党建统领下进一步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细读金钗故事集 求索乡村振兴路

綦江区文龙街道最偏远的小山村——金钗村,一眼望去,到处是巍巍披翠的青山与起伏连绵的峰峦叠嶂,山路蜿蜒盘旋,碧水悠悠吐秀。跟随着陈洪的脚步,“史韵”基层治理团行走在大山的盘旋公路上,聆听着陈洪诉不尽的衷肠、道不完的金钗故事。

“要想富,先修路,同时只有让百姓看见,才能获得支持。”陈洪坚定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金钗村人,陈洪外出广东打拼八年之久,三十余岁抛下“齿轮转动世界”的工业热潮,毅然回村致力于乡村建设。使得一条条水泥路在丛生杂草与悬崖峭壁中不断延伸、一声声汽笛从远处传到家门口,使村庄换上了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新颜:如长龙一般,条条公路守护着整座山村,带着村民的美好愿景走出大山。

“产业振兴是基础,要让村民的饭碗总冒热气。”陈洪语重心长地说道。为振兴农业特色经济,金钗村狠抓组织领导力,村干部们自己动手调试生产,一边干村务,一边忙集体经济,亲自开车入户收揽老盐菜、大米等农产品,担任起农产品的专属骑手。金钗村在贮藏、加工、包装、统一销售上下“绣花”功夫,完成老盐菜——“金钗故事”商标注册,培育产业品牌,创造“特色”。为实现产销适配,村委会积极与学校、企业、商超对接,通过“西交网”“菜坝网”等线上与线下平台结合,搭建产业销售渠道,绘出“彩色”。党支部、村民、校企多股细流相汇,用心、用行诠释集体经济的“金钗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跑出“超速度”。

金钗故事,是修路不辍筑金钗,是集体经济固金钗,是党建引领护金钗,也是文化赋能亮金钗。“史韵”基层治理团用美的眼睛感受自然,用辛勤汗水感知乡村,见证着每一位金钗人用身体力行续写着乡村振兴中的金钗故事。

带队老师赵丹(右)与陈洪(左)为金钗故事感动落泪。岳文良 摄
陈洪介绍金钗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王仁杰 摄

思政实践“綦”联动 志愿服务在路上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个夏天,“史韵”基层治理团的“小黄人”们奔走服务于社区与乡村:他们在青少年团辅活动中尽情释放孩子们的快乐与童真;他们在慰问失独老人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在菜坝社老人集体生日会中主动拥抱依然蓬勃、依然绚烂的那抹“夕阳红”……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小黄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点滴行动的彰显,他们做着那颗最小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推动社会文明的巨轮稳步向前。

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合照。王仁杰 摄
团辅活动中采访小朋友。田路 摄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基层治理团将大思政课从三尺讲台搬到田间地头,用美的眼睛感受自然,用辛勤汗水感知乡村,用专业知识感悟基层,助社区、乡村换新颜、展新貌。

分享
新浪微博

党建引领“綦”发力 重庆师范大学师生赴綦江区文龙街道春灯村重走信仰之路

2023-07-21 14:59:07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王仁杰)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基层治理团二十余人在指导老师赵丹的带领下赴綦江区文龙街道开展以“深化党团联动 深入基层治理 深耕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满腹知识与实践行知紧密结合,走进乡间、深入基层、聆听百姓,在下乡实践的思政大课中奏响未来之音。

党建引领“綦”发力 共筑党群连心桥

在綦江区文龙街道办事处,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小又、副院长喻学忠、社会工作系周绍宾副教授、“史韵”基层治理团带队老师赵丹及团队学生代表与文龙街道党工委书记池小伟、街道办事处主任代显峰、区民政局政权科科长孙莉等开展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工作走访调研与深度座谈,先后前往綦江区文龙街道菜坝社区、九龙社区以及杨家湾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地,实地参观调研党建统领网格治理工作运行情况、阵地建设和多元融合治理等工作开展情况;在座谈会中围绕实现网格

管理化、运行信息化、参与全员化、服务精细化目标着力构建党建统领下的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群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切实提高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师范大学师生在文龙街道办事处合影。王仁杰 摄

在金钗村,“史韵”基层治理团携手金钗村第一书记蔡娣、村党支部书记陈洪、副书记邓明玉等开展“青言青语话党史 同心同行筑金钗”院坝微党课活动,通过“綦说党史”、《永远跟党走》朗诵、《感恩的心》手语操、“我们说党史”等环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追寻党的足迹、党的故事、汲取党的理论精华。

团队成员为金钗村村民开展微党课。岳文良 摄

重温綦江革命红 信仰之路添新砖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史韵”基层治理团来到春灯村重走信仰之路,跨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一同在曲折蜿蜒、荆棘满地的革命之路上行进,体悟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欣喜与感动。团队成员们到达山顶一棵高大繁盛的黄葛树下,这便是重庆首个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一群新时代青年在这里重温入团誓词、齐唱共青团团歌,以坚毅的眼神与铿锵的声音向邹进贤、危直士等先辈表达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史韵”基层治理团走进綦江博物馆,深入挖掘綦江红色精神,寻觅綦江红色足迹。

“史韵”基层治理团重走信仰之路。岳文良 摄
“三下乡”团队在綦江马克思主义学习班遗址合照。岳文良 摄

精细铺就小网格 撬动基层大治理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史韵”基层治理团成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针对菜坝社区居民参与度低、对网格化治理了解少、养老服务保障欠缺等问题,制订针对性调查问卷,跟随社区网格员分组入户走访、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普法反诈宣传。在翻滚的热浪中,成员们穿梭于各个楼道、各条小巷,侧耳倾听百姓之声,把牢民之所需,以绣花功夫贯通社区的毛细血管,促进基层治理的血液循环,使网中有格、格中有人。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与菜坝社区共商基层治理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取得新成就,激发基层治理红色动能,在党建统领下进一步推动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细读金钗故事集 求索乡村振兴路

綦江区文龙街道最偏远的小山村——金钗村,一眼望去,到处是巍巍披翠的青山与起伏连绵的峰峦叠嶂,山路蜿蜒盘旋,碧水悠悠吐秀。跟随着陈洪的脚步,“史韵”基层治理团行走在大山的盘旋公路上,聆听着陈洪诉不尽的衷肠、道不完的金钗故事。

“要想富,先修路,同时只有让百姓看见,才能获得支持。”陈洪坚定地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金钗村人,陈洪外出广东打拼八年之久,三十余岁抛下“齿轮转动世界”的工业热潮,毅然回村致力于乡村建设。使得一条条水泥路在丛生杂草与悬崖峭壁中不断延伸、一声声汽笛从远处传到家门口,使村庄换上了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新颜:如长龙一般,条条公路守护着整座山村,带着村民的美好愿景走出大山。

“产业振兴是基础,要让村民的饭碗总冒热气。”陈洪语重心长地说道。为振兴农业特色经济,金钗村狠抓组织领导力,村干部们自己动手调试生产,一边干村务,一边忙集体经济,亲自开车入户收揽老盐菜、大米等农产品,担任起农产品的专属骑手。金钗村在贮藏、加工、包装、统一销售上下“绣花”功夫,完成老盐菜——“金钗故事”商标注册,培育产业品牌,创造“特色”。为实现产销适配,村委会积极与学校、企业、商超对接,通过“西交网”“菜坝网”等线上与线下平台结合,搭建产业销售渠道,绘出“彩色”。党支部、村民、校企多股细流相汇,用心、用行诠释集体经济的“金钗故事”,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跑出“超速度”。

金钗故事,是修路不辍筑金钗,是集体经济固金钗,是党建引领护金钗,也是文化赋能亮金钗。“史韵”基层治理团用美的眼睛感受自然,用辛勤汗水感知乡村,见证着每一位金钗人用身体力行续写着乡村振兴中的金钗故事。

带队老师赵丹(右)与陈洪(左)为金钗故事感动落泪。岳文良 摄
陈洪介绍金钗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王仁杰 摄

思政实践“綦”联动 志愿服务在路上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个夏天,“史韵”基层治理团的“小黄人”们奔走服务于社区与乡村:他们在青少年团辅活动中尽情释放孩子们的快乐与童真;他们在慰问失独老人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在菜坝社老人集体生日会中主动拥抱依然蓬勃、依然绚烂的那抹“夕阳红”……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小黄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点滴行动的彰显,他们做着那颗最小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推动社会文明的巨轮稳步向前。

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合照。王仁杰 摄
团辅活动中采访小朋友。田路 摄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基层治理团将大思政课从三尺讲台搬到田间地头,用美的眼睛感受自然,用辛勤汗水感知乡村,用专业知识感悟基层,助社区、乡村换新颜、展新貌。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杜典韵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