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些社区老年食堂“好吃不贵”
四种运营模式初见成效
老年人自己下厨做饭太辛苦,点外卖又吃不惯。咋办?为了解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目前,重庆41个区县均建设并运营社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其中,2022年新增社区助餐点207个,累计建成各类助餐点1391个,助餐200余万人次。
这些社区老年食堂到底怎么样?记者就已初见成效的四种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访。
模式一
“市场主体+社区食堂”
【助餐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自主”理念,实行“市场主体+社区食堂”,引进餐饮企业租赁或利用自有门面开展助餐服务。
【实地探访】近日,午饭时分,江北区华新街街道桥北社区老年食堂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桥北社区党委书记黄磊介绍,去年,街道、社区在建设社区老年食堂之初,就把目光锁定在位于华新街轨道站附近的重庆董渝生餐饮有限公司旗下的一家“网红”面馆,“这家面馆生意已经很火爆,而社区的加入可以为他们带去更多资源,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共同挂上了社区老年食堂的牌子。”
挂牌后,桥北社区老年食堂拓宽营业范围,除“网红面”外,还推出中餐、早点,为老年人提供1元营养粥、3元小面、5元小碗菜、12元套餐等,因地理位置优越、价格实惠、味道可口,很快就有了大批拥趸。
记者注意到,这家社区老年食堂的就餐人员基本“五五开”:除了老年人,还有一半左右是年轻人。
董渝生餐饮公司董事长龚洪明介绍,桥北社区老年食堂能“叫好又叫座”,离不开以下几点——
首先,食堂的“网红面”粉丝群体庞大,每天都有大批粉丝来点80元左右的大碗英雄面等单价较高的市场化产品,可平衡老年餐的成本。
其次,社区食堂自开门营业以来,与街道、社区联合探索“社区食堂+”模式,包括“社区食堂+学堂”“社区食堂+就业”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让利、市场化运营,变“输血”为“造血”,有效解决了社区老年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龚洪明表示:“运营一年多,企业是盈利的,未来可期。”
模式二
“中心带站联点”
【助餐模式】按照“1+X+N”的模式,实行“中心带站联点”助餐服务,依托1个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在X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立老年食堂,并在有条件的小区拓展设立N个助餐服务点,形成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
【实地探访】7月20日中午,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龙顺街养老服务站开饭了,十多位老人陆续刷卡、打饭、就餐。
这是双龙湖街道“中心带站联点”模式中的一个点位。目前,双龙湖街道已在辖区建设了1个养老服务中心、1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按照“1+17+N”的模式,依托社会企业力量运营1个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在17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立老年食堂,并在有条件的小区拓展设立了10个助餐服务点,形成了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网络。
双龙湖街道民社办主任刘文芩介绍,根据社区老年食堂服务老年人身体的实际,他们设立了统一的标准配比和营养配比,并针对糖尿病人群推出适宜的健康套餐、分季节推出时令“1元餐”。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中心带站联点”模式下,政府部门是社区老年食堂建设的主导力量,多通过党委牵头整合资源、提供场地,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税费优惠,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设。
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也按照“1个养老服务中心+6个社区+11个居民小区”的模式,探索“中心带站联点”助餐服务。
“罗婆婆,我来给你送饭了,热乎的,你赶紧吃。”7月21日中午,身着“红马甲”的送餐员王勇准时来到跃进村街道东正社区85岁老人罗永碧的家。青椒炒肉、麻婆豆腐、炒菜心……饭盒里荤素都有,还冒着热气。据了解,给老年人送餐是跃进村街道在“中心带站联点”模式下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已拥有“助餐”志愿队员103人,让辖区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用营养餐。
模式三
“公建民营”
【助餐模式】按照“政府建设、机构运营、资源整合”原则,实行“公建民营”助餐服务,即利用社区养老服务站场地资源,由第三方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助餐服务。
【实地探访】“回锅肉、水煮鱼、炒苦瓜、炒油麦菜、紫菜蛋花汤,今天的菜可以,吃了不够还可以免费加。”7月19日中午,江津区珞璜镇碑亭社区养老服务站“帅乡幸福食堂”,几位老人正在舀饭。
记者发现,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是周边的居民,也不乏附近的上班族。
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营方、重庆佩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建伟介绍,他们对助餐服务实行差异化优惠:70岁以上老人一餐10元,60岁至70岁12元,60岁以下14元,这个价位对老人或上班族来说都较为实惠,目前每天有100多人用餐。
夏建伟坦言,这个社区老年食堂尚属起步阶段,现在还无法实现盈利。但他十分看好养老行业,希望能把这里做成样板,做出特色,进而拓展市场。
目前,在“公建民营”模式下,珞璜镇、碑亭社区在“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帮助社区老年食堂尽快起量。
夏建伟认为,社区老年食堂虽不是暴利行业,但薄利多销,对民间资本依然有吸引力。
模式四
“中央工厂+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
【助餐模式】建立中央工厂,由其负责食材采购、加工、处理,并将饭菜逐级配送到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后三者只需简单加工、加热即可食用。
【实地探访】近日,记者穿上工作服,戴上头套、口罩,经过消毒后,走进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盛茗康食中央工厂,看到同样“全副武装”的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备餐、打包。
这个中央工厂由沙坪坝区引进,区民政局协助选址,区政府帮助解决了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
重庆盛茗康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学军介绍,这个中央工厂投资2300余万元,“购置了净菜生产线、全自动面点生产线、灭菌系统。”
余学军说,“中央工厂+中心厨房+社区食堂+家庭餐桌”模式实行食材集约化基地直采,在中央工厂进行清洗、加工、冷冻或真空处理后,以预制菜或半成品形式冷链运输至各中心厨房,中心厨房复热或再加工后送至社区用餐点。
余学军认为,对于社区老年食堂来说,成本控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前期进行了调研,发现有的养老机构一个厨房11个工人服务400多老人;而我们中央工厂只有30多个工人,不仅可为机构、社区食堂节约大量人力成本,还可通过集中采购,节约至少20%的食材成本。”
记者了解到,发展一年来,盛茗康食中央工厂已与多家粮油食材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每天为全市17家养老机构和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大约5000名老人提供营养膳食。
相关链接>>>
今年重庆将打造示范社区老年食堂100个
重庆日报讯 (首席记者 张莎)记者近日从市民政局获悉,作为市民政局“民政惠民有感”十项实事之一,目前,我市正扎实推进“渝悦养老·幸福食光”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行动。
据了解,市民政局要求在今年8月底前,全市各区县要结合现有基础,选择条件适合、老人助餐需求强烈的社区,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开展老年食堂建设试点,各区县至少建成1家老年食堂,争取做到建好一家食堂、服务一片老人。今年9—12月,我市将全面推开老年食堂建设,实现老年食堂服务场景多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模式数字化、服务质量优质化,重点补齐农村、远郊地区助餐服务短板,不断扩大助餐服务受益面。
市民政局还印发《2023年重庆市养老服务工作要点》,明确了打造示范社区老年食堂100个、织密遍布社区家门口的助餐点、构建社区助餐服务网络等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