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钰鑫人”校友系列报道①孟聚生:在奋斗中不断解锁教育人的多彩角色

“最美钰鑫人”校友系列报道①孟聚生:在奋斗中不断解锁教育人的多彩角色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7-26

核心导读:

六十年办学育人,成就卓著:一甲子峥嵘岁月,继往开来。

2023年是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六十载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六十载矢志不渝,行稳致远。

60年来,一代代教师用激情书写钰小历史,一代代学子用智慧传承钰小精神。他们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他们用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生动诠释着“义达天下,竞渡未来”。

翻开校友薄,不断解锁教育人多样角色的孟聚生,寻找人生之美的“z世代”女孩尹栩,坚守后勤岗位做一颗“不褪色”螺丝钉的贺芝碧……时光流转,岁序更替,每一个名字都是六十年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为此,华龙网将陆续推出“最美钰鑫人”校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美钰鑫人”,聆听跨越时空的“钰鑫故事”,感受60年的“钰鑫风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黄琴)初见孟聚生,今年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说话仍有着语文教师的厚实与儒雅,“26年里,我见证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和学校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如电影般展现在我眼前”。

72cf0e5c3aa1bffb3ec96288b4b964e
孟聚生。岳洪玉摄

从教室,到伙食团,到校办工厂,再到校办公室,在大渡口小学(钰鑫小学前身)任教的这些年里,孟聚生是教师、工人、厨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角色在改变,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忱。

初为人师第一站:凝“新”聚力 踏上教育之路

1963年,孟聚生从重二师毕业分配到大渡口小学任教,那一年市里宣布成立大渡口小学不久,学校校区还没建设好,第一届学生都是由附近小学凑来的,教室也是借用重钢三校的进行办学,孟聚生的教育之路就从大渡口的跃进村开启。

一毕业就去当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孟聚生直言,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并不那么容易,课本中学习的理论教学知识实际上运用起来不完全一样。

682adfb798f492873257a7592491266
孟聚生回到钰鑫小学。岳洪玉摄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双腿止不住地颤抖!”提起第一次上台讲课,孟聚生仿佛打开了记忆的匣子,“那是我的第一节课,我要为十几名三年级的学生讲课,教室比较小,教研组的老教师们都来听课了,师生挤满了教室,我当时紧张得说话都哆嗦”。

那时,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大渡口小学组织开展教师“老带新”活动,每次上课,孟聚生的师傅总是抽出时间参加,指点课程。得益于学校领导与前辈的关心、教导,孟聚逐渐在教学上游刃有余。

在全校教师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抓教学质量的努力下,这所仅有42名教职员工,刚成立不久的年轻学校连续多次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大渡口小学也逐渐在社会上站稳了脚。

专属青春纪念册:师生携手拼搏热血岁月

1964年,大渡口小学校区修建完成,孟聚生与全校教职工一起搬进新校区。“那是非常激动的一天,新校园有一幢教学大楼,每层楼8间教室,2间办公室,教学大楼旁的小平房是教师办公室,一共有四间。”提起第一次见到大渡口小学校园,孟聚生嘴角带笑地描述起细节。

翻开青春记忆画册,对孟聚生来说,在大渡口小学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热烈的、色彩分明的。

60eb21df86282eca5edd306cd91119a
孟聚生接受采访。岳洪玉摄

“那时候学校操场是位于斜坡上的两块不平整的土坝子,分为上下两块,中间隔着一些距离。”为改善校园环境,大渡口小学全校师生决定自己动手修建操场。挖土、挑土、填操场、捡砖块、修围墙……那段日子里,师生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一上劳动课、一放学就到操场上、围墙旁忙碌着。“那是一段青葱又热烈的岁月,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将两块地合成一块了平整的操场,还修葺了围墙。”

“严谨、求实、创新、奋进”阔别大渡口小学34年,提到对学校的印象,八十岁的孟聚生脱口而出八个字。

“教风严谨,学校大力抓教师基本功,每周‘雷打不动地’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求实,教师互相观摩上课,一起研究如何上好课;教育创新,全校教师积极研究教改;教师奋进,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师常常互相观摩课程,研究如何将课程上得更好……”

这八个字是孟聚生对大渡口小学的印象,后来也发展成了他的教育理念,“那个年代还没有提出教育理念说法,但在和学校一起度过的岁月里,我的教育理念早与学校融为了一体。”

相依相伴共成长:每一个新角色都是一次挑战

从向附近小学凑学生到每年学生、家长慕名而来,从一所籍籍无名的公办小学到成为第一批重庆市文明单位,从仅有42名教职工到教师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班主任、教改比赛屡获佳绩……

26年里,孟聚生见证了学校的每一次进步。在这些日子里,他也不断解锁新的角色,语文教师、教导处主任、校办工厂工人、伙食团厨师、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他是教育人,也是学校的大家长。

每一次角色发生变化,孟聚生都要尽快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学嘛”,在问到如何快速适应新工作,孟聚生只说了两个字。“我们那时候的教师都是‘万精油’,什么工作都能顶上,遇到不会的就学。”

1989年,孟聚生被调到文教局工作,从此离开了互相陪伴了26年的学校。在文教局工作的日子里,孟聚生也时常挂念着大渡口小学,市里、区里一有获奖通知,他总是第一时间关注大渡口小学有没有上榜,教师有没有获奖。

“我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大渡口小学”,对孟聚生来说,大渡口小学是他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第一所学校,见证了他青涩的蜕变,也是他唯一任教过的学校,见证了他的成长,“从进入大渡口小学教学的那一刻,有关教育的种子就被我播种在这片土地上,我的根也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教育沃土。”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最美钰鑫人”校友系列报道①孟聚生:在奋斗中不断解锁教育人的多彩角色

2023-07-26 11:13:44 来源:

核心导读:

六十年办学育人,成就卓著:一甲子峥嵘岁月,继往开来。

2023年是重庆市大渡口区钰鑫小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六十载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六十载矢志不渝,行稳致远。

60年来,一代代教师用激情书写钰小历史,一代代学子用智慧传承钰小精神。他们的故事温暖、感人、励志、朴实,他们用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坚守与情怀生动诠释着“义达天下,竞渡未来”。

翻开校友薄,不断解锁教育人多样角色的孟聚生,寻找人生之美的“z世代”女孩尹栩,坚守后勤岗位做一颗“不褪色”螺丝钉的贺芝碧……时光流转,岁序更替,每一个名字都是六十年校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

为此,华龙网将陆续推出“最美钰鑫人”校友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美钰鑫人”,聆听跨越时空的“钰鑫故事”,感受60年的“钰鑫风采”。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黄琴)初见孟聚生,今年步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说话仍有着语文教师的厚实与儒雅,“26年里,我见证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风雨历程”“和学校共同成长的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如电影般展现在我眼前”。

72cf0e5c3aa1bffb3ec96288b4b964e
孟聚生。岳洪玉摄

从教室,到伙食团,到校办工厂,再到校办公室,在大渡口小学(钰鑫小学前身)任教的这些年里,孟聚生是教师、工人、厨师、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角色在改变,不变的是对教育的热忱。

初为人师第一站:凝“新”聚力 踏上教育之路

1963年,孟聚生从重二师毕业分配到大渡口小学任教,那一年市里宣布成立大渡口小学不久,学校校区还没建设好,第一届学生都是由附近小学凑来的,教室也是借用重钢三校的进行办学,孟聚生的教育之路就从大渡口的跃进村开启。

一毕业就去当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孟聚生直言,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并不那么容易,课本中学习的理论教学知识实际上运用起来不完全一样。

682adfb798f492873257a7592491266
孟聚生回到钰鑫小学。岳洪玉摄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时候双腿止不住地颤抖!”提起第一次上台讲课,孟聚生仿佛打开了记忆的匣子,“那是我的第一节课,我要为十几名三年级的学生讲课,教室比较小,教研组的老教师们都来听课了,师生挤满了教室,我当时紧张得说话都哆嗦”。

那时,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大渡口小学组织开展教师“老带新”活动,每次上课,孟聚生的师傅总是抽出时间参加,指点课程。得益于学校领导与前辈的关心、教导,孟聚逐渐在教学上游刃有余。

在全校教师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抓教学质量的努力下,这所仅有42名教职员工,刚成立不久的年轻学校连续多次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大渡口小学也逐渐在社会上站稳了脚。

专属青春纪念册:师生携手拼搏热血岁月

1964年,大渡口小学校区修建完成,孟聚生与全校教职工一起搬进新校区。“那是非常激动的一天,新校园有一幢教学大楼,每层楼8间教室,2间办公室,教学大楼旁的小平房是教师办公室,一共有四间。”提起第一次见到大渡口小学校园,孟聚生嘴角带笑地描述起细节。

翻开青春记忆画册,对孟聚生来说,在大渡口小学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热烈的、色彩分明的。

60eb21df86282eca5edd306cd91119a
孟聚生接受采访。岳洪玉摄

“那时候学校操场是位于斜坡上的两块不平整的土坝子,分为上下两块,中间隔着一些距离。”为改善校园环境,大渡口小学全校师生决定自己动手修建操场。挖土、挑土、填操场、捡砖块、修围墙……那段日子里,师生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一上劳动课、一放学就到操场上、围墙旁忙碌着。“那是一段青葱又热烈的岁月,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将两块地合成一块了平整的操场,还修葺了围墙。”

“严谨、求实、创新、奋进”阔别大渡口小学34年,提到对学校的印象,八十岁的孟聚生脱口而出八个字。

“教风严谨,学校大力抓教师基本功,每周‘雷打不动地’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求实,教师互相观摩上课,一起研究如何上好课;教育创新,全校教师积极研究教改;教师奋进,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师常常互相观摩课程,研究如何将课程上得更好……”

这八个字是孟聚生对大渡口小学的印象,后来也发展成了他的教育理念,“那个年代还没有提出教育理念说法,但在和学校一起度过的岁月里,我的教育理念早与学校融为了一体。”

相依相伴共成长:每一个新角色都是一次挑战

从向附近小学凑学生到每年学生、家长慕名而来,从一所籍籍无名的公办小学到成为第一批重庆市文明单位,从仅有42名教职工到教师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班主任、教改比赛屡获佳绩……

26年里,孟聚生见证了学校的每一次进步。在这些日子里,他也不断解锁新的角色,语文教师、教导处主任、校办工厂工人、伙食团厨师、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他是教育人,也是学校的大家长。

每一次角色发生变化,孟聚生都要尽快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工作内容。“学嘛”,在问到如何快速适应新工作,孟聚生只说了两个字。“我们那时候的教师都是‘万精油’,什么工作都能顶上,遇到不会的就学。”

1989年,孟聚生被调到文教局工作,从此离开了互相陪伴了26年的学校。在文教局工作的日子里,孟聚生也时常挂念着大渡口小学,市里、区里一有获奖通知,他总是第一时间关注大渡口小学有没有上榜,教师有没有获奖。

“我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大渡口小学”,对孟聚生来说,大渡口小学是他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第一所学校,见证了他青涩的蜕变,也是他唯一任教过的学校,见证了他的成长,“从进入大渡口小学教学的那一刻,有关教育的种子就被我播种在这片土地上,我的根也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教育沃土。”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杜娟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