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余红霞) 随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这一传统瑰宝,也开始用一些常见的中药泡水喝。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没有正确认识。今天,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药学部余红霞就来和大家说说业内流传的一句话:“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用人参这样贵重的滋补药,即使使用不当,人们也不会认为是人参的过错。而大黄是药性峻猛的苦寒泻下的药物,容易引起剧烈反应,虽然使用得当可以救人性命,人们往往也不会认为大黄有功劳,因为大黄让人拉肚子受苦了。
这其实是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误解,《神农本草经》中,以三品分类法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黄连、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
人参虽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效,但并非通治百病的神药。正确服用人参可益气生津,但若误用则能害人性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到:“凡补气之药皆属阳,惟人参能补气,而本质属阴,故无刚燥之病,而又能入于阴分,最为可贵。然力大而峻,用之失宜,其害亦甚于他药也。
可见在中药的临床使用中补益药并不是多多益善。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参长于补虚,适宜于虚症,对健康状况尚好,又无虚症表现的人,则没有必要服用。但如果服食不当,就会适得其反。人参中含有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血管的一种成分——人参皂甙,服用过多,可加速血液循环,容易使人出现兴奋、激动、失眠、食欲不振、神经衰弱等症状。小儿如果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大脑皮层和神经中枢麻痹,使心脏收缩减弱、血压下降、血糖降低,从而危及生命。
大黄功效为攻下积滞,清泄湿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大黄虽为泻下的烈药,但其泻火解毒、排出邪热之力,是非常强悍的,通过将病人的污浊泄掉除病。
只因为人参是贵重补益药,故人们“人参杀人无罪”来形容人们对它的偏爱,这是一种不良倾向,辨证论治才是中医的精华所在。若不对证,人参也可以杀人,若对症,大黄也可以救人。
中药进补很容易导致补不对症,甚至弊大于利,特别是像人参这样的补气要药。中药就是靠偏性治病,所以选择中药进补也要利用好药的偏性,达到滋补的目的。清代名医郑钦安也提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是至宝;病之不当服,(人)参(黄)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当用的时候,进行滋补,反而是有害的。
因此不能盲目服用中药,中药无毒,但有偏性,用之过偏则损伤机体,服药遵医嘱,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地。